小龙虾高效养殖.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490892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龙虾高效养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小龙虾高效养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小龙虾高效养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小龙虾高效养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小龙虾高效养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龙虾高效养殖技术占家智 羊 茜目 录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小龙虾的概况一、小龙虾的来源 二、小龙虾引入中国及发展历程 三、小龙虾的市场 四、小龙虾养殖优势分析五、龙虾养殖模式的探索 第二节 龙虾的生物学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特征三、栖息习性 四、迁徙习性五、掘穴习性 六、自我保护习性 七、趋水习性 八、氧气对龙虾的影响 九、温度对龙虾的影响 十、pH 值对龙虾的影响十一、对农药反应敏感 十二、食性与摄食十三、蜕壳与生长 十四、寿命与生活史 第二章 龙虾的繁殖第一节 龙虾的生殖习性一、性成熟 二、自然性比三、交配季节 四、产卵与受精 五、孵化第二节 雌雄鉴别第三节 亲虾培育池一、亲虾池的选择 二

2、、亲虾池的清淤除害三、隐蔽场所的设置第四节 亲虾选择一、选择时间 二、亲虾的来源三、雌雄比例 四、选择标准第五节 亲虾的放养与饲养管理一、放养时间 二、放养规格三、放养密度 四、亲虾的管理第六节 亲虾越冬 一、越冬池的选择 二、越冬亲虾的质量三、越冬亲虾放养 四、越冬管理第七节 亲虾的繁殖一、亲虾的配组 二、抱卵虾的培育管理 三、繁殖方式 四、孵化与护幼五、及时采苗第三章 龙虾的幼虾培育第一节 虾苗的采捕一、采捕工具 二、采捕方法第二节 水泥池培育一、培育池的建设 二、培育用水三、幼虾放养 四、日常管理五、幼虾收获第三节 土池培育一、培育池准备 二、幼虾放养三、日常管理第四章 龙虾的成虾养殖第

3、一节 池塘养殖小龙虾一、池塘条件 二、池塘的处理 三、池塘清整、消毒 四、种植水草 五、进水和施肥 六、投放螺蛳 七、虾种放养 八、放养模式 九、合理投饵 十、水质管理 十一、日常管理 十二、防治敌害和病害 十三、捕捞第二节 池塘混养龙虾一、混养池塘环境要求 二、龙虾混养类型三、四大家鱼亲鱼塘混养龙虾 四、鱼种池混养龙虾五、四大家鱼成鱼养殖池混养 六、龙虾和鲌鱼混养七、虾、鲌、蚌的混养 八、龙虾和鳜鱼混养九、龙虾与河蟹混养 十、利用空池养龙虾第三节 湖泊养龙虾一、湖泊的选择 二、网围地点的选择三、网围设施 四、除野五、苗种放养 六、饲养管理七、成虾捕捞 八、龙虾人工放流第四节 草荡养龙虾一、草

4、荡养殖龙虾的优势 二、草荡的选择三、草荡的改造 四、清除敌害五、虾种放养 六、饲养管理七、成虾捕捞第五节 沼泽地养殖龙虾一、沼泽地养虾优势 二、虾种放养三、水草供应 四、捕捞第六节 沟渠养殖龙虾一、沟渠条件 二、放养前准备三、虾种放养 四、饲料投喂 五、日常管理 第七节 林间建渠养殖龙虾一、开挖浅水渠 二、浅水沟渠的处理三、防逃设施 四、龙虾投放五、投喂饵料 六、调节水质第八节 庭院养殖龙虾一、虾池建设 二、龙虾放养 三、饵料投喂 四、精细管理 第九节 稻田养龙虾一、稻田养殖龙虾的现状 二、稻田养殖龙虾的原理三、稻田养殖龙虾的类型 四、田间工程建设五、水稻栽培 六、龙虾放养 七、水位调节 八、

5、投饵管理九、科学施肥 十、科学施药十一、科学晒田 十二、病害预防十三、加强其他管理 十四、收获第十节 网箱养虾一、网箱养龙虾的特点 二、网箱设置地点的选择三、网箱的结构 四、网箱的安置五、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六、虾种的放养七、科学投饲 八、日常管理 九、网箱污物的清除 十、网箱套养龙虾第十一节 龙虾与经济水生作物的混养一、莲藕池中混养龙虾 二、龙虾与芡实混养三、龙虾与茭白混养 四、龙虾与菱角混养五、龙虾与菱角、河蚌混养 六、龙虾与水芹混养七、龙虾与慈菇混养第十二节 大水面增殖龙虾一、开发利用大水面养殖龙虾的方式二、在大水面中利用“三网”进行龙虾的增养殖三、河道养殖龙虾第五章 水草与栽培第一节 水

6、草的作用一、模拟生态环境 二、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三、净化水质 四、隐蔽藏身五、提供攀附物 六、调节水温七、防病 八、提高成活率九、提高品质 十、有效防逃十一、消浪护坡第二节 水草的种类一、伊乐藻 二、苦草三、轮叶黑藻 四、金鱼藻五、菱 六、茭白七、水花生 八、水葫芦九、紫萍 十、青萍十一、芜萍 十二、水浮莲 十三、眼子菜 十四、菹草十五、聚草第三节 种草技术一、种草规划 二、品种选择与搭配三、种植类型 四、栽培技术五、栽培小技巧第六章 龙虾的病害防治第一节 病害原因一、环境因素 二、病原体三、自身因素 四、人为因素第二节 龙虾疾病的预防治措施 一、防重于治的原则 二、容器的浸泡和消毒三、加强饲

7、养管理 四、控制水质 五、做好药物预防 六、培育和放养健壮苗种 七、合理放养,减少龙虾自身的应激反应 第三节 科学用药一、药物选用的基本前提 二、辨别药物的真假三、按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 四、科学计算用药量五、正确的用药方法第四节 龙虾主要疾病及防治一、黑鳃病 二、烂鳃病三、其他鳃病 四、甲壳溃烂病五、烂尾病 六、肌肉变白坏死病七、出血病 八、纤毛虫病九、烂肢病 十、水霉病 十一、软壳病 十二、黑壳病十三、其他的虾壳病 十四、蜕壳虾的保护十五、中毒 十六、生物敌害 第七章 龙虾的运输第一节 幼虾的运输第二节 亲虾和成虾的运输一、挑选健壮、未受伤的龙虾 二、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 三、运输容器和

8、运输方法 四、试水后放养第八章 龙虾的资源保护一、科学选择药物,减少对龙虾的药害 二、规范用药,减少药残对龙虾的影响三、营造良好的龙虾生长环境 四、控制捕捞规格五、限期捕捞龙虾 六、加大市场宣传力度七、加强龙虾输入时的检疫,切断传染源 八、政府投入,加强龙虾资源保护第九章 龙虾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一、龙虾节的举办 二、龙虾商标的运作三、龙虾的垂钓方兴未艾 四、龙虾的加工五、龙虾的饮食文化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小龙虾的概况一、小龙虾的来源 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 ,又称龙虾、克氏螯虾、红色沼泽螯虾,具有虾的明显特征,它的外形酷似海中龙虾,所以被称为龙虾,又因

9、它的个体比海水龙虾小而在生产上和应用上被称为小龙虾,它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养殖产量最高的优良淡水螯虾品种。小龙虾原产于北美洲,其中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是小龙虾的主要故乡,这个州已经把小龙虾的养殖当作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把虾仁等小龙虾制品输送到世界各地,另外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地也是它的故乡之一。二、小龙虾引入中国及发展历程 小龙虾并不是直接从美国传入我国,而是 1918 年先从美国引入日本,1929 年左右再从日本传入中国,先在江苏的南京、安徽的滁州、当涂一带生长繁殖。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水产专家开始关注龙虾,华中农业大学的魏青山、张世萍、陈孝煊和吴志新等教授先后开始做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0、,取得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到目前,小龙虾已经由“外来户”变为“本地居民”了,成为我国主要的甲壳类经济水生动物之一。到 2006 年,我国不仅成为世界小龙虾的产量大国,也成为世界小龙虾的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也成为我国新兴的水产主养品种之一。由于小龙虾的繁殖速度快、迁移迅速、喜欢掘洞等特点,对农作物、鱼苗、池埂及农田水利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在我国曾长期被作为一种敌害生物来加以清除。后来经过不断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小龙虾的掘洞能力、攀援能力及在陆地上的移动速度都远比中华绒螯蟹弱,只要养殖者加强管理,为小龙虾的生长营造合适的生态环境,小龙虾是可以作为一种优质水产资源加以利用的。随着自然种群的扩展和人

11、类的养殖活动,该虾现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及台湾地区,形成可供利用的天然种群。三、小龙虾的市场 一是食用市场火爆:小龙虾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可食部分较多,达 40%,虾尾肉占体重的 1518%,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水产食品,目前龙虾销售市场前景广阔,国外很多国家都有喜欢吃龙虾的习惯,欧美国家是龙虾的主要消费国,在美国该虾不仅是重要的食用虾类,而且是垂钓的重要饵料,年消费量 68 万吨,自给能力不足三分之一,每年瑞典举行为期 3 周的龙虾节,每年进口龙虾就达 510 万吨;在国内,龙虾的食用已经风靡全国,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已成为城乡大部分家庭的家常菜肴,特别是江

12、苏、浙江、上海,龙虾已经成了很多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尤其以江苏省盱眙县每年举办的“龙虾节”更是闻名中外,让龙虾的饮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高端,从以前被人不屑一顾的大排档已经进入高档酒楼食肆场所,其代表作品是盱眙“十三香龙虾” 。在武汉、南京、上海、常州、无锡、苏州、合肥等大中城市,龙虾的一年消费量都在万吨以上,根据调查,南京市一个晚上饭店、大排档的龙虾销售量在 2 万千克左右。二是保健市场广阔:龙虾具有防止胆固醇在人体内蓄积的作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保健食品,经常食用龙虾,具有补肾、壮阳、滋阴、健胃的功能。龙虾比其它虾类含有更多的铁、钙和胡萝卜素,龙虾虾壳和肉都对人体健康很有利,

13、对多种疾病有疗效。三是饲料原料市场需求旺盛:龙虾在除去甲壳后,它的身体其他部分是许多鱼类和经济水产动物重要的饵料来源,十多年前的河蟹养殖都喜欢用龙虾作为重要的饲料源,经加工后的废弃物也可作为饲养其他动物的饲料。四是工业市场附加值高:龙虾的工业价值不断被开发,根据资料表明,龙虾虾头和虾壳含有 20%的虾壳素,从龙虾的甲壳中提取的虾青素、虾红素、甲壳素、几丁质、鞣软及其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饮料、造纸、印染、日用化工、农业和环保等方面,甲壳加工投资少、效益高。五是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加强:以前,龙虾出口创汇的价值主要是体现在虾仁部分,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日本、美国、东南亚、澳州等地。

14、现在龙虾的出口创汇又开发了虾黄、尾肉及整条虾出口。四、小龙虾养殖优势分析一是市场潜力大,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无论是食用市场还是工业市场,小龙虾的市场需求量都非常大,这种紧张的市场供求关系,使龙虾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养殖龙虾的销路是不成任何问题的。发展龙虾人工养殖不但可以解决市场供求矛盾,而且还开辟了一条农民致富的渠道。二是养殖推广难度低,龙虾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病害少,耐低氧,既能在池塘中进行小水体高密度养殖,也可以在河沟、湖泊、稻田、沼泽地等多种水体中自然增殖,养殖技术简便,易于普及,饲料来源方便,易于筹备。另一方面龙虾养殖苗种易解决,可自繁、自育、自养,不需复杂

15、的人工繁殖过程,相对来说养殖要求非常低。加上它是甲壳类水生动物,具有能较长时间离水或穴居的习性,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非常强,运输方便,成活率高。所以说它的养殖推广难度较低,老百姓容易掌握它的养殖技术。三是群众养殖热情高涨,从本人长期从事水产技术服务的情况来看,全国各地都有养殖龙虾的成功案例,加上市场的追捧,现在群众的养殖热情高涨。例如安徽省滁州市广大渔(农)民对龙虾养殖有着极大的热情,从 2005 年推广稻田养殖千亩后,现在龙虾养殖面积已迅速发展达 5 万亩,养殖模式也不断地发展,既可以虾稻连作、池塘单养,也可以鱼虾混养、河沟湖汊多渠道养殖;既可以零星养殖,也适宜规模养殖经营,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16、。四是农民增收快,示范效果好。根据调查,龙虾池塘精养每亩产量在 150 千克左右,亩纯利润在 2000 元左右,比一般的池塘池塘效益高;如果采用稻田养殖龙虾或其他方式的混养殖,根据我地的调研表明,每亩稻田投虾种 20 千克,成本 500 元,每亩平均可以收获龙虾 80 千克,收入 1800 元,每亩稻田仅养龙虾的纯收入就达到 1000 元左右,由此可见,养殖龙虾是农民实现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效的回报和看得见的利润让农民有信心养好龙虾,发龙虾财。五是养殖成本相对较低,龙虾的食性杂,饵料容易解决,以摄食水体中的有机碎屑、水生植物、瓜果、蔬菜为主要食物来源,兼食动物性饵料及人工配制饲料,可以直

17、接将植物转换成动物蛋白,在低密度养殖时无需投喂特殊的饲料,生长速度较快,产量高,能量转换率高,养殖成本低,效益好。六是龙虾的生长周期短,资金回笼快。一般幼小的龙虾经 2 个月左右的生长就可以上市,通过捕大留小的技术方案,可以采取循环养殖的方式,属于一次投放,常年受益的养殖模式。五、龙虾养殖模式的探索 1978 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强调发展龙虾的养殖,认为养殖龙虾有成本低,技术易于普及,能摄食池塘中的有机碎屑和水生植物,无需投喂特殊的饵料,生长快,产量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可以说龙虾是非常重要的水产资源,人们对它的利用也做了不少的研究,例如美国探索了“稻虾” 、 “稻虾豆” 、 “虾鱼” 、 “虾牛

18、”等混养轮作,当初的养殖方式是粗放、混养,后来发展到各种形式的强化养殖。欧洲进一步探索了“龙虾沼虾龙虾”的轮作,澳大利亚探索了强化人工养殖模式等。我国水产界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养殖试养龙虾,各地科研工作者紧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开发并推广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养殖模式,主要是“稻虾”的轮作、套作和兼作,“虾鱼”的混养, “虾水生经济植物”的轮作,龙虾的池塘养殖,龙虾的湖泊增养殖等多种模式。第二节 龙虾的生物学一、分类地位龙虾中文学名为克氏原螯虾,在分类学上与龙虾、河蟹、河虾及对虾一起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蝲蛄科、原螯虾属。二、形态特征1、外部形态 龙虾体型稍平扁,体表包裹着一层坚厚

19、的几丁质外骨胳,主要起保护内部柔软机体和附着筋肉之用,俗称虾壳,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共 20 节组成,其中头部 5 节,胸部 8 节,腹部有 7 节。各体节之间以薄而坚韧的膜相联,使体节可以自由活动。2、内部结构 龙虾整个体内分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肌肉运动系统等七大部分。三、栖息习性 龙虾喜温怕光,为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营底栖爬行生活,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在正常条件下,白天光线强烈时常潜伏在水中较深处或水体底部光线较暗的角落、石砾、水草、树枝、石块旁、草丛或洞穴中,光线微弱或夜晚出来摄食,多聚集在浅水边爬行觅食或寻偶。龙虾对水体要求较宽,各种水体

20、都能生存,广泛栖息生活于淡水湖泊、河流、池塘、水库、沼泽、水渠、水田、水沟及稻田中。龙虾栖息的地点常有季节性移动现象,春天水温上升,龙虾多在浅水处活动,盛夏水温较高时就向深水处移动,冬季在洞穴中越冬。四、迁徙习性该虾有较强的攀援能力和迁徙能力,在水体缺氧、缺饵、污染及其他生物、理化因子发生骤烈变化而不适的情况下,常常爬出水体外活动,从一个水体迁徙到另一个水体。该虾喜逆水,常常逆水上溯的能力很强,这也是该虾在下大雨时常随水流爬出养殖池塘的原因之一。五、掘穴习性 龙虾有一对特别发达的螯,有掘洞穴居的习惯,并且善于掘洞。掘穴地点:在水质较肥、淤泥较多及有机质丰富的生长季节,龙虾掘穴明显减少;而在无石

21、块、杂草及洞穴可供躲藏的水体,该虾常在堤埂靠近水面上下挖洞穴居。掘穴形状与深度:洞在水位升降幅度较大的水体和小龙虾的繁殖期,所掘洞穴较深;在水位稳定的水体和虾的越冬期,所掘洞穴较浅;在生长期,龙虾基本不掘洞。洞穴一般圆形,向下倾斜,且曲折方向不一。我们曾经在滁州市全椒县和天长市进行调查,对 122 例的龙虾洞穴的调查与实地测量中,发现深度 3080cm 左右的有 95 处,约占测量洞穴的 78左右,部分洞穴的深度可超过 1m,我们在天长市龙集乡测量到最长的一处洞穴达 1.94m,直径达 7.4cm。调查还发现横向平面走向的龙虾洞穴才有超过 1m 以上深度的可能,而垂直纵深向下的洞穴一般都比较浅

22、。掘穴速度:龙虾的掘洞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尤其在放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中更是明显。2006 年,我们在天长市牧马湖一小型水体中放入刚收购的龙虾,经一夜后观察,在砂壤土中,大部分龙虾掘的新洞深度在 40cm 左右。掘穴位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龙虾所掘的洞口位置通常选择在相对固定的水平面处较多,一般在水面上下 20cm 处龙虾洞口最多,这种情况在稻田中是很明显的,另外在水上池埂、水中斜坡及浅水区的砂质池底部都有龙虾洞穴,但是在池底软泥处则几乎没有龙虾洞穴的存在。掘穴作用:一是有利于隐身,小龙虾喜阴怕光,光线微弱或黑暗时爬出洞穴,光线强烈时,则沉入水底或躲藏在洞穴中。二是有利于自我保护,当小龙虾处于越冬

23、、蜕壳时和繁殖期时,主要在洞穴中进行,龙虾在挖好洞穴后,多数都要加以覆盖,即将泥土等物堵住唯一的入口,这可能是龙虾防止其他敌害进入洞穴侵袭它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尤其对于越冬的龙虾是非常有好处的,它可以防止洞穴内部的温度不致于过低而使自己被冻伤。所以在养殖池中适当增放人工巢穴,并加以技术措施能大大减轻该虾对池埂、堤岸的破坏。六、自我保护习性 龙虾的游泳能力较差,只能作短距离的游动,常在水草丛中攀爬,抱住水体中的水草或悬浮物将身体侧卧于水面,当受惊或遭受敌害侵袭时,便举起两只大螯摆出格斗的架势,一旦钳住后不轻易放松,放到水中才能松开。龙虾幼体附肢的再生能力强,一旦附肢断开后,会在第 2 次蜕皮时再生

24、一部分,几次蜕皮后就会恢复,不过新生的部分比原先的要短小。这种再生行为也是龙虾一种保护性的适应。七、趋水习性龙虾具有很强的趋水习性,喜欢新水、活水,在进排水口有活水进入时,它们会成群结队地溯水逃跑。在下雨时,由于受到新水的刺激,它们会集群顺着雨水流入的方向爬到岸边或停留或逃逸。在养殖池中常常会发现成群的龙虾聚集在进水口周围,因此养殖龙虾时一定要有防逃的围拦设施。八、氧气对龙虾的影响 龙虾利用空气中氧气的能力很强,有其它虾类难以具备的本领,在水中溶氧减少时,便会侧卧在水面,头胸甲一面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当水体中氧气进一步减少时,它会用步足撑起身体,头胸甲全部露出水面。龙虾喜在高溶解氧条件下生长,一

25、般水体溶氧保持在3 毫克升以上,即可满足其生长所需。当水体溶氧不足时,该虾常攀援到水体表层呼吸或借助于水体中的杂草、树枝、石块等物,将身体偏转使一侧鳃腔处于水体表面呼吸,在水体缺氧的环境下它不但可以爬上岸来,甚至爬上陆地借助空气中的氧气呼吸。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条件下,该虾离开水体能成活一周以上。九、温度对龙虾的影响龙虾为变温水生动物,其代谢活动、酶活性和生长发育与水体中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小龙虾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30,受精卵的孵化温度控制在2430之间,十、pH 值对龙虾的影响pH 值是水体的重要指标,龙虾喜欢中性和偏碱性的水体,养殖水体中一般为 6.58.5之间,pH 过高或过低会对龙虾直接产生危害。十一、对农药反应敏感 龙虾对某些农药如敌百虫、菊酯类杀虫剂、化肥、液化石油气等化学物品非常敏感,只要塘内有这些化学物品,龙虾就会全军覆灭,因此养殖水体应符合国家颁布的渔业水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生产营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