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公交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以泉州市区为例摘 要:城市公交文化的建设,不仅体现着城市公交的服务管理水平和运行态势,也直接反映着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境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文结合公交文化的内涵和研究成果,对泉州市区公交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就如何推进泉州市公交文化建设,以促进泉州市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关键词:公交文化;社会和谐;经济效益 一、公交文化的含义及泉州市公交文化的建设意义(一)公交文化的含义公交文化是公交车上这一特定的群体(主要是指乘客,其中也包括驾驶员、售票员) ,在特定的时期内(尤其是乘车这段时间) ,从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言语和行为(举
2、止,言谈,投币,让座,上下车,对广告、车内的提醒通知、车载电视媒体的反应等等)中折射出的这一群体的意识形态(制度、信仰、习惯、道德情操、行为思想、心理意识等等) 。公交文化,是一个城市公交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长足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交文化的建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公交运输中的乘客文化建设,其中包括乘客的道德文化、伦理教育和和谐文化等;二是加强公交企业文化建设,这既是增加公交企业营运效益的良好途径,又是提高企业社会效益的有效办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得到落实,公交企业文化才能向着科学、安全的轨道发展,才能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3、。(二)泉州公交文化对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意义按照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公交车辆将以每年 12至 13的速度增长,至 2010 年泉州将拥有公交车辆 650 辆至 810 辆,到 2020 年,将拥有公交车辆800 辆至 1000 辆,每天承载的客运量为 60 万至 75 万人次 1”。下面是利用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表:“泉州市市民每周乘坐公交车的次数分布表” 。1 泉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30M.地质出版社,2009.表一 关于泉州市市民每周乘坐公交车的次数分布表由调查表中可知,泉州市民与公交运输系统的关系可谓息息相关。而这样庞大的公交运输系统,势必会给泉州的经济
4、运行和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深入了解和客观反映泉州市区公交文化的发展情况,并对调查中产生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促进泉州公交文化建设,体现公交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升公交文化建设的总体层次,培育具有公交特色的服务文化、道德文化、管理文化和发展文化,提高公交运输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增强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弘扬社会道德,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二、泉州公交文化发展现状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近年来,泉州市的社会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总量已连续11年位居福建省各市首位
5、。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区面积不断向外延扩展,泉州市的人流量与货物的顺利流通都面临着严重的交通问题。而且,随着城市东扩进度的加快和客流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公交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可能满足广大乘客的需求,因此,市区的公交运输经常面临着等候公交时间长、公交站区拥挤、公交车超载等情况。泉州在宋、元两代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著名的侨乡,经商的风气一直十分浓重,其特色建筑“骑楼”正是这种经商传统的一种体现,骑楼的连廊即是道路的步行道。几乎无路不商,交通主干道也是最繁华的商业街,造成商业人流与过往车流的相互干扰。加之购物人群及店铺员工在自行车道上随意停放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
6、工具,使非机动车不得不借道机动车道行驶,不仅存有安全隐患,而且极大地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而且,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小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拥堵情况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正逐步陷入“城市道路拥堵公交运行效率降低人们不愿意乘坐公交车公交更加难以发展道路阻塞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亟需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人们更多地使用大众交通工具,缓解交通拥堵。泉州市的道路交通中还活跃着人力三轮车、公共汽车、中巴等多种交通方式。这些不同特点的交通工具混杂在老城区狭窄的一块板道路上,相互抢行,交通秩序混乱。特别是大量带侧斗的载客人力三轮车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在干道与胡同间随意穿行,对其他车流
7、的干扰非常大,这就使得公交运输的良性发展面临更加悲惨的困境。为了缓解和解决当前的公交运输难题,泉州公交有限发展公司在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规范人,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近年来,泉州公交有限发展公司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纽带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载体。除了定期评选“流动红旗示范车组”、“十佳驾驶员、十佳乘务员”,还组织一系列的志愿者活动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交文化的发展,激发了职工爱岗敬业热情和奉献社会的决心,不仅培育了职工的良好团队精
8、神,而且还提高了全体员工的优良素质,初步构建出了和谐发展的公交文化。然而,这些措施改变的只是问题的表象,其本质的东西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我研究小组才试图利用暑期时间竭力探寻其本质规律,找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三、泉州公交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公交文化普及滞后1、公交企业文化建设意识不高泉州公交企业文化建设的观念意识相对滞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长期计划经济的熏陶及自然垄断的格局,使公交始终未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现代化管理内容。尽管当前总公司领导层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心非常坚定,对未来的挑战非常清楚,但从理论上看,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
9、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理论准备不够充分,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市场特征和时代气息。2、乘客的文明程度不高在泉州,乘客公交文化的普及程度较低,存在诸多不文明乘车的现象,如上下车时秩序混乱,小偷趁机作案、在公交车内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抽烟、坐姿随意,不文明、没有形成自觉给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的习惯等。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泉州市区内,让座的公交文明风气并没有彻底形成,许多市民或者外来员工仍然不能自觉地给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有些市民有让座的习惯,但是如果自己手上拿着较多的行李,或者觉得比较累,就产生视情况而让座的现象,这也是不文明的一种乘车行为。(二)公交安全文化缺位1、公
10、交车超载严重社会公众乘坐公交车本是为了方便、舒适、节约和快捷,但是由于泉州市区公交运营路段分配不善、车辆车次设置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泉州市区本地市民及外来人口众多以及公交车司机和售票员的安全意识缺乏等原因,导致了公交车在高峰时段时常常处于超载状态,车内拥挤使得小偷有机可趁,行为非常猖獗,这不仅成为了泉州市区公交安全的重大隐患,而且极大地阻碍了泉州公交安全文化的建设。2、公交乘客安全意识薄弱泉州市区公交乘客的安全意识和乘车文明意识薄弱,比如,上下车拥挤,车尚未停稳就急着上车抢位,不能很好地遵循司机、售票员等公交企业职工的提醒,没有形成排队上车的社会风气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对公交乘客自身的安全问
11、题造成很大的隐患,而且影响了驾驶员开车的注意力,同时也给小偷制造了机会。3、车辆安全系数不高目前,在泉州市区,乃至在我国,公交车的安全标准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一方面,车辆安全标准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车身结构安全性能标准与国外的先进标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车辆安全性的试验方法缺少可操9.3% 14.1%35.5%24.7%一 定 会经 常偶 尔 , 视 情 况 而 定不 会作性,如有些公交车辆的车顶逃生窗设计得太高,在紧急情况下乘客要顺利逃生撤离是不太现实的。从泉州市区的公交车安全隐患、安全事故报道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公交车安全文化不仅涉及到公交企业和相关部门对安全文化意识的重视
12、和公交企业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同时也包括了广大市民和乘客的公交安全文化意识的普及。(三)公交服务质量亟待改进公交服务质量问题一贯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它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而且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会通过流动的公交车厢传播,乘客需求与行业竞争都迫切要求高质量的公交服务。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乘客对于公交服务满意的情况不佳,只有少数乘客对泉州市区公交服务表示非常满意,多数人认为泉州市区公交服务状况一般或者比较差,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公交驾驶员和售票员服务意识淡薄、道德水平较低、服务质量欠缺等。因此,如何提高城市公交服务质量,改善乘客的出行条件,成为目前公交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四)
13、经济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公交车载电视媒体的出现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也是媒体市场细分化的必然,是推广公交文化、提高城市公交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因此,笔者对泉州公交的车载电视媒体经济功能发挥状况为例子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发现泉州市公交车载电视媒体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从媒体平台角度分析目前的公交车载电视媒体白天画面看不清楚的现象较普遍,声音过大或过小也让乘客难以接受,这些传播困境,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只有通过完善的传输技术,才能为乘客提供更好的音像与画质的节目,才有可能获取更高的受众度。另外,在设备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限制,例如在老旧和使用汽油燃料的公交车上无法安装公交车载电视
14、媒体,这严重限制了泉州公交车载电视媒体的普及发展。2、从内容制作方面分析泉州公交车载电视现有节目的信息量不够大,主要来源于网站下载,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实时性的新闻与生活咨询类节目。虽然“强制性传播“对于广告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广告过多以及节目过于单一,观众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使观众对它的整体评价并不高。2梁思思上海公交车载电视信息传播浅析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0(29):5四、对推进泉州公交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一)乘客至上,建设服务文化,强化品牌服务1、创建先进品牌服务,提高服务品牌意识为了提高泉州公交的服务之郎,建设公交服务文化,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应该不
15、断深化服务内涵、扩展服务外延,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坚持服务理念追求真诚,服务内容追求规范,服务形象追求品牌,服务品质追求一流,并为此持之以恒做好服务文化的培养建设,在职工中形成了“线路有终点,服务无止境”的服务文化理念,推选出优秀的职工代表作为品牌服务的代表,带动全体职工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乘客至上。2、加强公交文化建设,确保品牌服务长久不息公司公交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基层,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车队、在车厢、在车组。引导全体职积极把车队文化建设定位在品牌服务文化上,提出了“始终如一微笑服务、始终如一保养车辆、始终如一规范驾驶、始终如一微笑售票”的车队理念。始终坚持以优质服务为本,塑造优良企业形
16、象,在公司全面开展争创服务品牌的活动,确保品牌服务项目长久不息,为泉州公交文化的建设提供长期的动力,展示和传播泉州城市文明。(二)引领风尚,建设道德文化,构建社会文明1、建设道德公交建设“道德公交”是实现企业和谐的一项基础工程,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元素,一个为社会提供服务性质的公益性企业,应当承担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应负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应把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作为增强企业基本素质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任务,改进企业制度与文化建设,完善职业道德建设,优化企业管理,尽最大力量消除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使企业万名职工凝心聚力,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
17、会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2、构建社会文明为了深化文明城市的建设工作,推进公交文化的构建,除了公交企业应该加强企业自身公交文化的建设,还必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排队乘车、文明出行” 、 “爱护公交,你我有责” 、 “城市文明标兵”等,让广大乘客形成良好的交通文明习惯,营造文明出行的良好氛围,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与公交文化相关的公交文明知识竞赛、公交文明海报比赛等多种竞赛,支持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共创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三)改革创新,建设传媒文化,推进经济发展1、整合媒体,创新内容一方面,整合媒体服务,拓展媒介经营领域。公交车载电视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应跳出目前靠广告
18、创收入的单一模式,加强与其他媒介的合作,从产业角度思考未来潜力,寻求赢利模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改革创新,推进车载电视内容升级。泉州公交车载电视媒体应当购买或自制适合自身媒体特点的节目,多提供更贴近生活的娱乐休闲、新闻实事、生活咨询等节目类型丰富的内容,传播一些泉州本土地区的新闻报道以及泉州古城特色文化,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和贴近受众需求。2、创新公交导向识别设计首先,设计特色号码指示牌,体现泉州文化。针对目前泉州市区公交号码指示牌识别性不够强的问题,新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指示牌本身的造型要与其他的广告载体形状有所区别;二是指示牌的色彩搭配,应该不落于俗套,而且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又能
19、够和泉州古城的格调融为一体,体现泉州本土文化。另外,建立特色休息亭,以广告展示泉州风貌,为泉州的发展制造商机。(五)创建安全文化,维持社会稳定1、转变安全管理模式,改革创新随着泉州公交规模不断扩大, “以罚代管”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应及时调整思路,改革创新,把公交安全工作提升到政治责任的高度,每年都以党政第一号文件的方式,提出本年度安全工作重点,同时全面提高构建安全文化、维持社会稳定的意识。2、提高职工安全观念为了全面建设公交安全文化,公司应通过开展各种与泉州时事相关的主题活动或者安全防范大会,如“高温防暑,安全公交” 、 “南玛都台风防范工作”等,
20、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气候、不同车型、不同人群,针对安全行车容易发生的问题,开展安全行车分析研讨活动,制定安全措施和预案,提高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并提前做好准备。另外,可以实行安全奖励制度,对安全先进单位及其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和奖励。参考文献:1何雅云.泉州公交车载电视媒体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李伟.以文化为导向 构建和谐公交J.城市公共交通,2008(2).3桂晓筠.重庆市公共交通系统司乘人员服务形象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08.4任海洋,张波.以南阳市公交站台为例谈环境设施设计中的文化内涵J.美与时代,2009(8).5徐鹏.“公交优先”战略下公共交通企业文化的测量方法初探J.现代商业,2009(14).6尹丽霞,刘金.青岛公交:在企业文化新的起点上再出发J.人民公交, 2011(3).7刘延生,胡军.公交文化建设的思考J.城市公共交通,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