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
2、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3、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
4、)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四 、 墨家的主张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
5、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
6、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7、”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 3 课 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
8、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3学” 。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
9、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
10、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 4 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
11、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
12、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4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
13、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 1 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
14、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
15、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第 2 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一、汉字发展 1、过程:起源(刻画符号)成熟(甲骨文) 发展 2、趋势:由繁到简二、书法艺术的形成 1、五种主要字体及特点(1)小篆: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2)隶书:始于秦朝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3)草书:汉初 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情感(4)楷书(真书、正书):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5)行书:晋代 介于楷、草之间,工整清晰,飞洒活泼2、著名书法家(1)秦代 李斯 篆书家(2)东晋 王羲之 草书行书 “书
16、圣”(3)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楷书 欧体、颜体、柳体(4)张旭、怀素 狂草(5)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行书 四大书法家(6)元代 赵孟頫 赵体(7)明代 文征明、董其昌三、画中有诗 山水画 文人画 p32-33四、京剧的出现 p365第 3 课 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一、从诗经到唐诗 1、 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 唐朝文明开放
17、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 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 ,被誉为“诗圣” 。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
18、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 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
19、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 1 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6一、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
20、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 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
21、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
22、然科学知识; 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 世纪 90 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 撰写新学伪经考 ,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 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 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
23、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 2 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 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7(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在创刊号上发表
24、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 ,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 ,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
25、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 “不作无病之呻吟”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 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 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
26、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 、 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4)1921 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专题四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 1 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
27、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 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 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 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 “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8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
28、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 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
29、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
30、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第 2 课 毛泽东思想一、 革命道路的探索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 (2)创办湘江评论 ,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1921 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国
31、民革命时期,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2)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 1945 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
32、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9工人阶级(经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
33、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 3 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 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
34、,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2、转折:1978 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1982 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 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
35、线。 (3)1992 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 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 (6)意义: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
36、帜。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十六大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 1
37、 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0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1、 “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 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 “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 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
38、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 “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 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
39、反动学术权威” ,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 “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 。 (2)以改
40、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第 2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