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499155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李海舰 聂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市 100836)摘要 本文利用微观分工的理论,指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脑体产业分离的重要趋势。我们分析了脑体产业分离和脑体产业再分离的内在原因,既而指出了脑体产业分工在地域上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在脑体产业分离的全球化时代,企业如何应变局势,如何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以及如何融入全球分工网络。关键词 全球化;脑体产业分离;企业内分工;企业间分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2001 年加入 WTO,使中国完全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

2、企业的资源配置,产业的地理分布,甚至国家在全球中的经济地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分工的全球化,是企业价值链在全球的重新布局。一种原先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由全球上百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如何主动纳入全球化分工体系?以及国家应该如何确立自己在全球化分工链条中的地位?本文试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思路。一、脑体产业分离的理论分析1. 宏观分工与微观分工分工理论是理解全球化经济现象的钥匙。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Smith,1776)中深刻地指出了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和关键。在这

3、之后,李嘉图(Ricardo,1817)利用外生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地位。阿伦杨格(Young,1928)用了三个概念来描述分工,即个人专业化水平,迂回生产链条的长度以及此链条中每个环节的产品种类数。杨小凯(1997)区分了三类分工:基于比较利益的分工,基于规模经济的分工,以及基于专业化的分工。此外,近年来还有很多学者对分工理论有所贡献,例如,Houthakker,Babbage,Walker, Dixit,Stiglitz,Krugman 等。在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之前,经济是区域化、国别化的,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都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之内,分工主要是发生在一

4、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之内。并且由于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分工链条还不长,因此,在前全球化时代,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主要是研究如何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内部对具备不同优势的产业进行资源配置。比如,一个国家应该优先发展哪些产业,对哪些幼稚产业应该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等。所以,传统的分工理论的研究主题是国家或地区,研究对象是产业,属于宏观分工;而以企业为分析对象研 收稿日期 2002-09-25作者简介 李海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聂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硕士。2究分工微观分工的理论还很少看到。 1 本文试图在借鉴宏观分工思想的基础上,在微观分工方面作一点理论探索,并

5、将其运用于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的经营实践。2. 企业间分工和企业内分工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国际化的生产和贸易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主题。而国际经济的主体,毫无疑问是跨国公司,国家已经不再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角了。而跨国公司在参与全球化的分工时考虑的就不再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工链条,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分工链条。因此,我们的研究视角当然地应该转向企业,转向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的微观分工。全球化时代的企业,无论是投资、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在进行资源配置时考虑的对象不再是以地区和国家为单位,而是全球。国家在不同的产业间的分工,让位于企业在不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进行的分工。企业间分工考察

6、的是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布,或者在分属不同区域的同一企业内部之间的分布。在给定产品收益的前提下,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费用,就要使所有的要素都能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以最低的代价获得,并且使产品的营销和服务在所有的差别市场实现最大程度的本土化。在全球配置资源,对企业来说,至少意味着两个方面的根本变化。一是企业在战略性投资上必须结合自己的专业化优势,考虑自己从产业链条的哪个环节入手,或者说如何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二是企业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生产体系,自身也面临着各职能部门在全球的布局,最重要的就是“脑体分离” 。一个企业从价值链上讲,可分为研发、制造、营销、营运管理四个

7、环节。相应地,它们也构成四个产业,其中研发、营销和营运管理就是所谓的“脑袋产业” ,而制造则成为“躯体产业” 。 “脑体产业分离”正是企业内分工的突出特征。3. 两种思路:分拆与组合企业如何逐步发展壮大,从一个产品做到一个产业?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分拆” ,分拆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产业” 。“行业”即产业。过去,我们把整个国民经济分成三大产业,把某个行业视为一个产业。例如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则称为第三产业。在这种思路下,要发展一个产业,就等于是利用国家或政府力量进军某个行业。例如,要发展汽车产业,政府就会动用诸多资源,建立钢铁企业、电力企业、汽车车身制造企业、轮胎制造

8、企业、运输企业等,再为每类企业配备一个职能管理部门。“产品”即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做法显然不适合企业。于是,提供一种产品成为发展一个产业的手段。企业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专注于某类产品的生产,依靠“拳头产品”占据市场份额,从而确立自己在该类产业中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做大汽车产业,只是生产汽车车身和轮胎及其组装,原材料和动力系统则直接从交易费用比较低的市场就近购买。“部件”即产业。进入全球化时代后,企业要在汽车产业有所作为,要独立生产完整的汽车产品已不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单个企业不可能在汽车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一流的技术和服务水

9、平;另一方面,单个企业不可能在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获取最低成本。理性的做法就是融入全球汽车产业的分工链条之中,不直接做汽车产业,也不直接做汽车整车,而是做其中的一些部件。例如,一家汽车产业1 杜能、韦伯、胡佛等人研究了企业在不同要素集聚地区定位的区位理论,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从分工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而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定位。3的企业可能只生产轮胎,因为该企业靠近橡胶种植园。“区段”即产业。产业分工细化到一定程度,企业可能连整个轮胎都不做了,而是专注于轮胎生产的某个“区段” ,例如子午线轮胎的研发、销售等。第二种思路是“组合” 。企业以某种产品为中心,逐步发展壮大,利用核心能力的

10、广泛延展性,从一种产品辐射到多种相关产品,进行横向和纵向并购乃至混合并购,由单一产品发展到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甚至最终形成一种经济。例如,一家农业科技企业原先只生产一种玉米,后来生产多种玉米,并实现玉米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做成一个玉米产业,再之后可能广泛投资于与玉米有关的玉米研究基地、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餐饮基地、旅游基地等,这就把玉米做成了一种经济。显然,无论是“分拆”还是“组合” ,两种思路是一致的。 “分拆”提供了企业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的一种可操作的思路,因为无论是从发挥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宗旨定位自己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的环节,这个过程就是从全面

11、扫描该产业的分工链条到最终锁定某个环节一个部件甚至“区段”的过程。企业一旦确立了自己的定位,努力的方向则是“组合” ,在专注于部件生产或“区段”生产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完善自己的产品布局,最终要做成一个产品网络,形成一个产业甚至经济。所以, “分拆”思路给出了企业操作的过程,而“组合”思路则给出了企业努力的方向。 “分拆”是从大到小, “组合”是从小到大;“分拆”在先,而“组合”在后。图 1 和图 2 形象地描绘了全球化经济时代企业运营的两种思路。图 1 企业发展的“分拆” 思路图 2 企业发展的“组合” 思路4. 两种分离:脑体产业分离与脑体产业再分离企业一旦根据“分拆”思路确立了自

12、己在全球分工链条中的地位,相当于在战略上制定了企业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的意图,那么接下来就要从战术上配合战略的实施。换言之,企业在外部环境中实现了要素资源的全球最优配置,还要在内部环境中实现组织资源的全球最优配置。(1)脑体产业分离实现组织资源配置,最重要的就是根据战略需要,根据要素资源最优化的导向,将企业的各类组织资源分拆并填充到各个环节中去。如果把企业的制造环节看作是企业的“躯体” ,那么企业的研发环节、营销环节和营运管理中心(决策总部)显然就是企业的“脑袋”。企业要实现在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战术上就要落实“脑袋”和“躯体”的最优配置。由于全球各地要素禀赋的差异,企业“脑” 、

13、“体”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企业必然有不同的运行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组织资源进行合理分工,实行“脑体分离” 。 22 注意,我们所研究的“脑体分离”的企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面向全球竞争的大型企业。显然,一般的小企业不会成为脑体产业分离的主动者,对它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成为分离后的哪个环节。行业产业 产品产业 部件产业 区段产业产品 产业 经济4“脑体分离”的实质是企业价值链的重构。过去,企业往往只注重要素资源的运作成本。如果 A 国资本获取成本低廉, B 国技术先进,而 C 国劳动力便宜,企业就分别从A、B 、 C 购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但是企业仍将所有的研发、制造和营销活动都集中在到总

14、部进行。脑体产业分离后,企业配合要素的最优分布,将制造部门和研发、营销、营运管理部门分开(如图 3 所示) 。脑体产业分离的方式又有两种:基于不同地域的分离和基于不同企业的分离。前者意味着企业按照要素资源和组织资源最优化配置原则,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地域设置研发、营销部门乃至营运管理中心,而制造部门搬到劳动力密集的区域。后一种分离意味着企业分别将制造环节、营销环节和研发环节交给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企业去承担,这就是“外包” 。企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分离,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运营成本。因此,图中的A、B 、 C 既可以代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也可以代表不同的企业(下同) 。例如,20 世纪 90 年代

15、初期,摩托罗拉的“脑袋”研发、营销、营运管理部门在美国总部,但其制造部门却分布在全球各地。摩托罗拉在天津成立了亚洲通讯产品和半导体集成生产中心两大基地,生产手机、芯片、半导体、双向对讲机、基站和手机配件等产品。劳动力和其他要素(例如土地)低廉的中国天津甚至已成为摩托罗拉在全球主要的制造基地之一。中国的联想集团采取的“两头在外,中间在内”价值链地理布局战略正是脑体产业分离的典型表现。 “两头在外” ,是指联想将价值链的上端和下端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设置在香港联想公司。 “中间在内” ,则是指联想将价值链的中端计算机产品的批量生产,放在大陆(如深圳等地)的生产基地进行。当然,联想的营运管理中心应该

16、是在北京总部。必须指出的是,全球化时代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必然带来脑体产业的再度分离。图 3-1 脑体产业分离前A资本B技术C劳力总部制造、研发、营销等A资本B技术 C劳力总部营运管理研发、营销 制造5图 3-2 脑体产业分离后(2)脑袋产业再分离脑袋产业的再分离即脑袋产业内部的分工更加具体,研发、营销和营运管理也开始相对分离。引致脑袋产业分离的重要动力是本土化趋势。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一对共依共存的矛盾体,企业只有全球化才能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一旦资源配置到全球,又必须根据本地特色进行本土化,从而使产品充分体现本土文化。 3 而本土化的主要方面,就是产品在功能和外观设计上的本土化。

17、全球化的产品只有融入了本土文化才能在与当地产品的竞争中取胜。因此,面对过度竞争和客户经济时代,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将产品的研发部门或市场营销部门从全球总部剥离出来,把一个“大脑袋”拆成若干个“小脑袋” 。剥离的思路依然有两种:根据要素禀赋配置到不同的国家或区域性市场;根据比较优势外包给其他企业。以美国耐克公司(NIKE )为例,这家公司垄断了美国运动鞋和运动服装 30%的市场份额,但它在美国一双鞋都不做,其产品制造放在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种常见的模式是,耐克的研发在意大利,制造在中国,市场营销则在美国。摩托罗拉于 1999 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研究院,现已有 18 个研发中心,1000 多

18、名研发人员。诺基亚甚至在一些没有制造基地的国家也有它的研发中心,因为当地技术人才比较集中,高级人力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仅从 1998 年至今,各大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的研究院就有 20 多家。可见,伴随“躯体”制造部门的转移, “脑袋”研发部门也从总部分离出来。考虑到细分市场的高度差别化和个性化,市场营销部门从总部分离出来的现象亦如出一辙。脑袋产业再分离后的企业布局如图 4 所示。图 4 脑袋产业的再分离 (3)躯体产业再分离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不仅脑袋产业内部要分离,躯体产业内部也要分离。作为制造环节的躯体产业,包括核心部件制造、零部件制造以及组装。在躯体产业的不同段位,需要不同水平的生产技

19、术,在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的成本。因此,躯体产业内部的再分离与脑袋产业内部的再分离一样不可避免。3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GE 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 韦尔奇就提出了“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的观点。总部营运管理研发 营销研发A技术B市场C劳力制造6躯体产业分离的思路根据制造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地,核心部件的分工更多地遵循基于不同企业的原则,因为核心部件对企业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零部件和组装则主要遵循基于不同区域的原则,因为这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但对劳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很敏感,所以要往不同区域配置。比如联想集团,虽然所有的电脑部件都是在中国大陆生产,但部件产地显然是有别的。最核心的部件,如 CP

20、U 是英特尔公司在上海浦东的基地制造,重要部件是在北京上地的信息产业基地制造,一般部件则是在深圳基地制造。躯体产业再分离后的企业布局如图 5 所示。图 5 躯体产业的再分离(4)价值链革命全球化时代企业脑体产业的分离和再分离,是对企业价值链的革命性重构。在波特时代,企业的价值链是非常完整的,从最初的原料采购到最后的销售服务,一应俱全。但是在全球化时代,这条完整的价值链被分工无情地打破了。脑体产业分离,使企业的价值链沿着三条路径重构。第一条路径是“客户研发企业外包制造” ,即客户将需求传递给负责研发的企业,研发企业完成研发设计后直接将制造的任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戴尔(DELL )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

21、。第二条路径是“客户营销企业外部采购” ,即企业直接捕捉到客户的需求信息后,发挥自身作为流通环节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直接从上游生产商那里采购甚至定制产品,再销售给客户。国美电器商场直接从上游电器制造厂商定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三条路径是“客户营运管理中心第三方解决” ,这适合于那些高度资本运营和具备强大战略实施能力的企业。比如耐克公司,它只专注于从战略上把握运动服装和运动鞋的需求变动趋势,而将实质性的操作全部外包给研发、制造和销售等专业企业。全球化时代,企业不再追求价值链的完美,而是使自己的价值链朝“小” 、 “专” 、 “精”的方向发展。简单地说,要想做“大” ,先要做“小” ;要想做“

22、大” ,先要做“专” ;要想做“大” ,先要做“精” 。二、脑体产业分离的地域规律1. 两种转移:脑袋产业转移与躯体产业转移脑体产业分离的趋势不可避免,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分离后的脑袋产业和躯体产业核心部件制造一般部件 组装A劳力/技术B劳力C劳力7各自向什么地方转移呢?显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搞技术研发,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获得低廉的劳动力。因此,企业就要探询脑体产业转移在地理分布上的一般规律。从根本上讲,脑体产业转移的地域选择所要考虑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要素禀赋和绝对成本。 4 要素禀赋决定了在哪些区域可以获取哪些特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例如,美国硅谷独有的创新文化适合

23、进行 IT 技术的研发,因此,IT 行业的跨国公司大多在硅谷设立了研发中心。而绝对成本因素也绝对是企业不可忽略的一个选择因素。在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前,国际贸易是局部的,参与全球流动的要素也是部分的。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绝大多数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无论是资本的获取,产品的贸易,技术的引进,都可以在瞬间实现。 5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配置要素时再考虑比较优势已经不是最优化决策了。因为既然要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在收益既定的情形下,企业为什么不购买那些绝对低廉的要素而去购买那些相对低廉的要素呢? 6 当然,有些地方可能同时拥有独特的要素禀赋和绝对低廉的成本,那么这类地方就往往能吸引更多

24、的脑袋产业或者躯体产业。(1)从全球范围来看,脑体产业转移呈现如下特征一是脑袋产业向发达国家转移。象美、日、德这样的发达国家,它们的跨国公司往往只做脑袋产业而不做躯体产业,甚至只做“大脑袋” ,不做“小脑袋” 。 7 从全球 500 强企业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可以发现排名前 100 的跨国公司多数把全球总部设在美国和日本。一方面,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营销、营运管理部门设在发达国家,而将制造和售后服务部门迁移出去,所以才有类似香港“产业空心化”的说法;另一方面,一些总部原本不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出于要素禀赋的考虑,也纷纷将研发、市场部门迁移到发达国家,例如中国的海尔和联想就在美国硅谷设立了研发中心

25、。二是躯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方面具备发达国家所不可匹敌的绝对成本优势,因此,大量的跨国公司纷纷将其“躯体”制造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例如,IT 行业巨子 IBM、摩托罗拉、戴尔、东芝(TOSHIBA)等均在中国设立了重要的制造基地或组装基地。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制造成本低廉,而且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因此这些国家也往往成为“小脑袋”地区或大区域的总部所在地。一般地,跨国公司往往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合称“大中华区” ,而区域总部往往设在中国大陆或香港。(2)从一国内部来看,脑体产业的分离遵循如下规律首先,就城市的规模而言,大城市往往成为

26、脑袋产业的转移归宿,而中小城市则成为躯体产业的转移归宿。例如,中国的北京、上海往往成为国内企业总部的理想地域。一些企业在小地方做大做强之后,为了应对更大范围内的竞争,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分工,就要考虑将研发、营销和营运管理总部从原来“发迹”的小地方迁移到大城市来。典型的案例,著名的春兰集团将总部从江苏泰州迁往上海。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沿海城市往往成为脑袋产业的转移目标,而内地城市则成为躯体产业的转移目标。因为沿海城市交通便捷、资讯发达,便于与外国进行国际贸易,直接参与全球分工体系;而内地城市相对闭塞,但劳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往往成为制造基地,吸纳的多是躯体产业。4 导致绝对成本优势的原因,可能是拥

27、有独特的要素禀赋,如人口异常庞大,也可能是由于拥有规模经济、递增报酬以及专业化经济,囿于篇幅,这里不加专门的区别。5 但劳动力的流动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这里涉及到国家的治权问题。但正是这种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阻碍,反而使得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在中国积淀下来,造就了中国在劳力成本上的绝对优势。6 我们认为,全球化时代比较优势日渐衰微,而绝对优势大行其道,这可以得到新国际贸易理论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支持,参见克鲁格曼(1979)、杨小凯(1998)。7 “大脑袋”指企业的全球总部,“小脑袋”指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大区域总部。82. 两种集聚:脑袋产业集聚与躯体产业集聚既然脑袋产业和躯体产业分别朝着不同的区域

28、转移,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除了要素禀赋和绝对成本这两个重要因素外,是否存在一种机制在“主动”吸引着脑体产业的分离和转移呢?波特(2000)深刻指出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集聚” (cluster)现象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既然要素可以在全球进行最优配置,为什么在不同的区域会形成显著不同的产业群落呢?看来,不能忽视地域性要素禀赋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形成脑袋产业集聚的地域具有如下特征:知识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一个地方知识的集中程度就代表了核心要素的集中程度,企业越是做大做强,就越是更加倚重于知识要素。 8 过去是资本决定企业命运,现在则是思想

29、(Idea )决定企业命运。因此,毫不奇怪,跨国公司往往选择知识信息比较集中的大城市或者首府作为脑袋产业的大本营。金融中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没有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就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并购,企业的壮大就后继乏力,也就没有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因此,一个地方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就决定了该地能否成为脑袋产业的落地之选。知识和金融的嫁接,则往往使企业如虎添翼,可以迅速由一种产品成就一种产业。流通中心。当经济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企业能否盈利不仅取决于其产品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否将生产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实现商品价值。即流通由过去的末端产业成为今天的先导产业,价值实现比价值创造

30、更重要了。何处拥有便捷的流通条件,例如更稠密的水陆交通网络、更低的关税、更透明的出口政策等,就能有效地吸引脑袋产业的集聚,尤其是脑袋产业中的营销部门。环境中心。企业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生产和发展。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它主要体现为要素禀赋,而且体现为社会人文环境,包括法治、公平、廉洁、诚信等政府和公众行为特征。 9 知识、金融、流通和环境四大中心的具备,不仅能够吸引脑袋产业的转移,而且为脑袋产业的再分离提供了空间。就脑袋产业中营销环节而言,往上延伸可以发展成为高级营销形态会展经济;往下延伸则又可以成为与制造环节相配套的(售后)服务经济。事实上,知识、金融、流通和环境四大要素常常是相互作用、相

31、互叠加的,而且这四大要素的集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互加强、良性循环的,这也成为地区经济差异的根源之一。一般而言,一个地方成为躯体产业的集聚地也有如下特征。因为当地某些要素的机会成本较低。例如,由于劳力成本低廉,因而有可能吸引躯体产业中的制造业集聚。因为该地具备比较好的社会环境,如人口流动相对自由,社会治安状况较好,政府工作效率较高,这些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善于“借势” 。成功的企业善于从全球配置资源,开明的地方政府则善于将他人的优势移植到本地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我们发现,能够成功地吸引大量企业将躯体产业转移到该地的地方政策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牧场理论” 。好比一个地方本来没有养

32、奶牛,但是当地政府利用本地的优势大力培植草地,建设高质量的牧场,这样其他地方的奶牛自然就被吸引过来了。当地虽然不产牛奶,但是哪怕每只奶牛为当地贡献一杯牛奶,当地同样可以成为有竞争力的牛奶产地。 10 因此,能够成为躯体产业集聚的地方往往具备较低的要素成本、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开明的政府政策三个条件。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地域性因素成为企业脑袋产业或躯体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之外,产业内的竞争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也往往成为重要原因。一个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8 这里所指的“知识”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信息、资讯等,主要是指思想(Idea)。9 在现代市场经济,认为只要能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就能吸引外商投资的观

33、念是幼稚的。10 典型的例子,是珠海市利用本地资源为外地名校办分校。珠海本地没有名牌大学,但是珠海利用自己的资金、交通、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吸引北大、人大等外地名牌大学在珠海设立分校,相当于自己也拥有全国一流名校的人才资源。9争越是激烈,企业对于降低成本和研发新产品的激励就越是敏感,因此也往往更加倾向于推动脑体产业的分离。而产业之间的合作越是密切,不同产业之间为了沟通和联盟的便利则往往倾向于将各自的相关产业部门集聚在同一区域。两位欧洲学者 Cantwell 和Santangelo(2002)最近对全球信息和通讯产业的大企业做了很好的实证研究,发现它们的研发机构的地理分布特征支持了上述分析。三

34、、 脑体产业分离后的企业行为1. 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脑体产业分离带来的不仅是企业配置要素资源和组织资源方式的改变,更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根本改变。从运营方式看,在脑体产业分离前,企业大多实行实体经营,研发、制造、营销、服务和营运管理,一个都不能少。企业就象一架高度纵向一体化的投入产出机器,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销售及其售后服务,都是企业自己运作和管理。企业虽然也会有自己控制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来分别从事原料采购、研发、制造和销售等职能,但是在各公司之间必定有非常明确而稳定的产权关系,或者说资本纽带将它们联结在一起。但是,在脑体产业分离的全球化时代,企业不再主要依靠产权关系将所有的环节联为一体,而

35、是依靠发达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以市场契约的方式实现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例如,一家企业可能在产品制造方面拥有核心能力,它就不需要自己去办理采购、研发、营销等非专长的业务,只须分别找到在该产品的采购、研发、营销等方面具备专长的企业,将制造以外的业务“外包”出去,与其它相关企业结成一个利益联盟即可。企业从全能生产到专注于某个环节的生产的过程,就是脑袋产业和躯体产业分离的过程,也就是企业从实体经营过渡到虚拟经营的过程。脑体产业分离后,企业实行虚拟经营就不再是事事亲历亲为,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构建网络。当然,企业要拥有竞争优势,就要努力在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客户构成的相关利益者网络中处于最具增

36、值价值的核心地位。一般地,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通常具备如下特征:“虚业经营”高于“实业经营” ;“软部资源”高于“硬部资源” ;“无形资本”高于“有形资本” ;“外部链接”高于“内部链接”等(李海舰、聂辉华,2002) 。过去,是实体经营高于虚拟经营;现在,则是虚拟经营高于实体经营。越是能成功地构建网络进行虚拟运作的企业,就越是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地位。因为虚拟经营的企业往往掌控了脑袋产业,处于分工链条的上端,是价值增值的主要部分,处于主动地位;而其他企业则往往是承继了虚拟企业的躯体产业,处于分工链条的下端,是价值增值的次要部分,处于被动地位。 112. 从在边界内创造价值到在边界处

37、创造价值在崇尚实体经营的时代,企业的边界是清晰的,企业的价值链通常是很“完整”的,因此企业主要在边界内创造价值。从初始环节到终端环节,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最重要的就是厘清内部价值链,在内部各个运营环节尽量减少交易费用。特别是当企业陷入机构膨胀、条块分割而窒息了企业的活力时,通常需要进行内部流程再造,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僵化局面。但是,在脑体产业分离的全球化竞争时代,企业不再负责产业链条的全部,而只是专注于其中某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是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能否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取决于能否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而这又直接取决于各个产业链条之间能否高效地配合。 12 11 在这里并不是要否定实体

38、经营或者制造环节的作用,而是从企业运作的发展趋势上探讨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12 这是因为,虽然脑体产业发生了分离和再分离,但是在客户的眼里它们都应当是统一的、连贯的。正10各个协作企业之间、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能否彼此融洽地合作,如何优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流程成为新的重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著名管理学家詹姆斯钱匹(2002)提出“企业 X 再造” 。 “X”代表跨越组织之间的各种界限。所谓“ X 再造” ,就是当各相关企业决定将业务流程链合在一起时,所有合作伙伴将共同为形成一个有效的、崭新的多企业联合体而共同努力。如果用一句话来形象地概括企业内部流程再造与企业外部流程再造,那就是:

39、前者指拆除企业内部的“墙” ,后者则指拆除企业之间的“墙” 。显然,拆除企业之间的墙就意味着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更加高效、协调的脑体产业分工。当产业的研发、制造、营销、营运管理各个环节相对分离后,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就在于各个环节之间的流程协调,在于脑袋产业和躯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脑袋产业内部之间和躯体产业内部之间的分工,这也决定了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工作重心。脑体产业分离前,企业主要是厘清研发、制造、营销等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脑体产业分离后,企业主要是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3. 从实施“走出去”的全球化到实施“引进来”的全球化脑体产业分离的全球化时代,生产要素和

40、组织要素基本上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应该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深刻地渗透在中国经济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如何才能以更低的成本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全球化的内涵,是商品的进口和出口,资金的引进和外投,土地的国内转让和跨国购置,以及技术和劳务的引进和输出等。前一种方式就是“引进来”的全球化,而后一种方式就是“走出去”的全球化。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两条途径是中国同时进行的。一方面,我们大量吸引外资,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占到我国工

41、业投资总额的 1/3 左右(江小涓、李蕊,2002) ,许多全球 500 强中的跨国公司都进入了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也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入了全球市场参与竞争,比如海尔集团。但是,由于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主要是处于下端,成为躯体产业转移的基地而不是脑袋产业转移的基地。这种现象促使人们开始为中国的经济地位担忧,认为一旦成了发达国家的“世界工厂” ,将使中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受制于人。因此,主流的意见似乎是主张中国的企业应该更多地“走出去” 。 13 但是,近期我们却主张更多地走第一条道路,即主要实行“引进来”的全球化。 14 这是因为:形势变化使然。当前,由于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和土

42、地的机会成本上升,同时由于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产品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迫切需要将原本在本国布局的躯体产业和部分脑袋产业(例如研发和营销)转移到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同时由于中国的市场容量很大,大量跨国公司竞相到中国采购原料和初级品,同时还需要一大批中国企业来协作生产。中国完全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错失这次世界性产业转移的机会,就将在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日本、韩国在“二战”后正是从制造业起步,才有了今天的强势地位。“引进来”的全球化比“走出去”的全球化成本更低。众所周知,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还不具备与跨国公司面对面直接竞争的实力,仍然需要在国内韬光养晦、苦练内功。既然跨国公司已经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们的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以把产品卖给跨国公司,也可以与它们协作生产,是在这个意义上,各个相关企业之间、脑体产业之间尤其需要协调一致。13 中国某著名企业的总裁提出的一句口号“国门之内无名牌”,就形象地体现了强烈主张走后一条全球化途径的主张。14 我们提出引进来的全球化的主张,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走出去。相反,我们认为中国在目前的阶段,应当是以引进来为主,以走出去为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