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试行)第一部分浙江省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 2017 年 12 月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毫针刺法、拔罐、穴位埋线、针刀、刮痧和中药洗浴等六项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环境要求以及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开展毫针刺法、拔罐、穴位埋线、针刀、刮痧和中药洗浴等六项中医医疗技术的浙江省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GB 15982 医院消
2、毒卫生标准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512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08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 1 部分:管理规范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 2 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WS/T 511 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针刺法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6号)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2号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 术语与
3、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治疗室:门诊或住院区域内为患者进行治疗操作的房间。3.2 诊疗室:门诊区域内医生接待患者,对患者进行问诊、物理检查、诊断与治疗功能的房间。3.3 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3.4 毫针刺法 : 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3.5 类环境: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室、治疗室;消毒后空气中平均沉降菌应4CFU/(直径9cm 平皿5min )、物体表面的平均细菌菌落数应10CFU/cm 2。3.6 类环境:非洁净手术室(部)或其他保护性隔离病区,消毒后空
4、气中平均沉降菌应4CFU/(直径9cm平皿15min)、物体表面的平均细菌菌落数应5CFU/cm 2。3.7 环境表面:医疗机构建筑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门、窗、家具台面等,后者如治疗车、医疗仪器的表面等。 23.8 医用织物: 医疗机构内可重复使用的纺织品,包括患者使用的衣物、床单、被罩、枕套;工作人员使用的工作服;手术衣、手术铺巾;病床隔帘、窗帘以及环境清洁使用的布巾、地巾等。3.9 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过程。3.10 作用时间:人体、器械、器具和物品以及环境表面受到消毒或灭菌因子作用的时间。3.11 污点清洁与
5、消毒:对被患者少量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直接进行清洁与消毒。3.12 拔罐:以罐为工具, 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 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 以产生良性刺激, 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拔罐常用罐具包括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3.13 针罐法: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留针拔罐、出针拔罐、刺络拔罐等。3.14 灭菌: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3.15 血罐:指使用针罐法拔罐后的罐具,其通常被血液污染。3.16 消毒湿巾:以非织造布、织物、无尘
6、纸或其他原料为载体,纯化水为生产用水,适量添加消毒剂等原材料,制成的具有清洁与消毒作用的产品,用于人体、一般物体表面、医疗器械表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消毒。3.17 针刀治疗:一种闭合性组织内松解术,介于手术与非手术之间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将中医的针灸和西医的手术刀有机结合,通过切割、剥离、松解病变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3.18 穴位埋线: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具将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或其他可吸收线体植入腧穴内,利用其对腧穴的持续刺激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3.19 刮痧: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蘸取一定的介质,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者穴位上的皮肤反复刮动,使局部
7、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使脏腑秽浊之气经腠理通达于外,从而促使气血流畅,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3.20 刮痧器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介质容器。刮痧板是刮痧的主要用具,要求边缘光滑,四角钝圆。3.21 刮痧介质:为了避免皮肤损伤,同时减少刮痧阻力,增强刮痧疗效使用的液体;常见的刮痧介质有水剂、植物油等。3.22 中药洗浴: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取适当的中草药,经加工制成中药浴液,进行全身、半身沐浴或局部浸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等 ),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药外治疗法。4 环境要求4.1 治疗环境要求毫针针刺、拔罐、刮痧、局部中药洗浴宜在治疗室或诊疗室进行,住院患者
8、可在床边进行。针刀和埋线治疗操作应在独立的微创治疗室进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在门诊手术室进行。全身、半身洗浴宜在独立治疗室进行。治疗室或诊疗室内应配备经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无菌物品管理并落实感染控制相关措施。4.1.1 治疗室或诊疗室面积应与诊疗活动相适宜,诊疗室问诊区和治疗区应分区明确,微创治疗室应划分无菌准备区和治疗区;能自然通风或有机械通风设施。 4.1.2 治疗室或诊疗室设施:应配备治疗床、储物柜、治疗车、手卫生设施、利器盒、医疗垃圾桶、非医3疗垃圾桶。4.1.3 治疗室和诊疗室可以安置多张治疗床,床间距适宜(至少1.0m),有保护患者隐私设计,如床帘,屏风等。4.1.4 手卫生设施
9、要求:应配置非手触式水龙头、干手设施、洗手液/皂液、速干手消毒剂等;速干手消毒剂应放置在方便、可及的地方;在醒目位置应配备洗手流程图。4.1.5 治疗车要求:宜配置移动双层治疗车,上层放置消毒或清洁物品,下层放置医疗废物桶、利器盒等污染物品。4.1.6 物品有序放置,位置相对固定,标识清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的消毒产品(如速干手消剂等)、一次性无菌物品需注明有效时间。4.1.7 非医疗废物和医疗废物分开放置,并标识清楚。复用物品(如医用织物、医疗器械等)应洁污分开放置,并标识清楚。4.1.8 清洁性治疗与污染性治疗同置一室时,可分时段进行,清洁性治疗优先。污染性治疗操作后,应根据可能污染源
10、的传播方式,经规范的空气、环境表面等清洁消毒后,方可再行清洁性治疗操作。微创治疗室不应进行污染性治疗。4.2 洗消环境要求应设置独立的复用中医器具清洁消毒室,与诊疗区域分开。所有中医器具宜集中处置,由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4.2.1 洗消室面积应与洗消工作量相适宜,选址时空气流向做到由洁到污,自然通风良好或有机械通风设施,机械通风次数应10次/小时。4.2.2 洗消室设施:应配有污染器具回收容器、操作台、手工清洗槽、相应清洗消毒用具、干燥设施、消毒后器具存放容器及相应个人防护用品。4.2.3 手工清洗槽要求:应配备冲洗槽、洗涤槽、漂洗槽、消毒槽、终末漂洗槽;冲洗槽
11、和洗涤槽可共用,消毒槽可用其他加盖的浸泡容器代替。5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1 操作前准备5.1.1 环境要求:治疗室或诊疗室在接诊第一位患者前,空气和物体表面应达到 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类环境消毒卫生要求,微创治疗室应达到 类环境要求卫生要求。连续接诊患者时,应在清理上一位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和环境后,才能接诊下一位患者。5.1.2 物品准备:操作者应先进行手卫生(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再准备治疗过程需要的用品;查看消毒产品、无菌物品的有效期。5.1.3 病人评估:核对患者身份,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明确有无禁忌症,查看施术部位皮肤是否完整等。5
12、.1.4 患者准备:置患者于舒适合理体位,暴露操作部位,同时做好患者隐私保护。5.2 毫针刺法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2.1 操作者手卫生: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5.2.2 皮肤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腧穴部位中心点由内向外旋转涂擦,消毒直径应5cm ,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消毒棉签或棉球应一穴一换。5.2.3 施术过程中,手指如需接触消毒后皮肤时,应达到卫生手消毒要求(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如4某些刺法需触及针体时,应根据操作实际戴无菌手套或用无菌棉球做间隔物或至少做到卫生手消毒。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
13、取合适的毫针。将针刺入腧穴,一般留置20min30min,可根据病情确定是否延长或缩短留针时间。5.2.4 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刺部位,以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5.2.5 个人防护:操作者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风险时应戴乳胶手套。5.2.6 观察: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并询问患者感受,如有晕针等情况应即刻停止操作,给予相应的处置。5.2.7 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嘱其避风寒,保持施术部位温暖。5.2.8 物品整理:一次性毫针使用后放入利器盒;拆包未用完的毫针应在4h内使用,超过时间应丢入利器盒。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放入医疗废物袋/ 桶。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
14、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抛弃。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5.2.9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5.3 拔罐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3.1 操作过程5.3.1.1 操作者手卫生: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5.3.1.2 根据治疗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罐具和相应拔罐方式。若实施针罐法,则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旋转涂擦,消毒直径应5cm,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消毒棉签或棉球应
15、一穴一换。5.3.1.3 留罐时间:可根据年龄、病情、体质等情况而定。一般留罐时间为5 min20min,若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5.3.1.4 施术后处理:起罐后应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或血迹,若罐斑处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起罐后如果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灭菌针头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无菌敷料覆盖。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若用针罐法,起罐后用无菌棉签或棉球擦干血迹,再用消毒棉签或棉球对拔罐处皮肤进行消毒,必要时在挑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护。若用拔罐治疗疮痈,起罐
16、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5.3.1.5 个人防护:操作者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风险时应戴乳胶手套。5.3.1.6 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嘱其避风寒,保持施术部位温暖。5.3.1.7 物品整理:使用后的罐具及时送至清洗消毒室。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抛弃。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5.3.1.8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5.3.2 罐具清洗消毒消毒原则:罐具应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或灭菌)。耐热、耐湿的罐具首选机械清洗、湿热
17、消毒;不耐热的罐具可手工清洗、化学消毒。罐具应达到高水平消毒或灭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5.3.2.1 机械清洗、湿热消毒:应符合A 0值3000(相当于90/5min, 或93/2.5min )要求。55.3.2.2 手工清洗消毒:清洗消毒步骤包括冲洗、洗涤、漂洗、沥干后浸泡消毒(或灭菌)、终末漂洗、干燥后放入清洁消毒贮存容器备用。清洁后的罐具应完全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或用其他高水平消毒剂浸泡消毒(具体浓度和消毒时间参照产品说明书)。血罐等被血体液污染罐具应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或用其他高水平消毒剂浸泡消
18、毒或灭菌剂浸泡灭菌(具体浓度和消毒时间参照产品说明书)。注:关于含氯消毒剂浓度的说明:常规开展清洗质量监测,保证清洗效果的情况下,血罐等被血体液污染的罐具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 ;没有常规开展清洗质量监测的或没法保证清洗质量的情况下,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 。5.3.2.3 有油渍、药液污染的走罐、水(药)罐等,需先用清洁剂去除油渍等附着物,再进行高水平消毒。5.3.6.4 用于各类传染病患者的罐具,不论是否被血液、体液等污染,均需采用高水平消毒(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或使用一次性罐具。5.3.2.5 消毒后的罐具干燥、清
19、洁保存,有效期7天。5.3.3 其他注意事项拔罐前应充分暴露应拔部位,非因治疗需要,应避免与有未愈合痂块,痘、疖等皮肤接触,如拔罐触及这些区域,需按血罐清洗消毒处理。毛发浓密影响操作者宜剪去毛发。5.4 针刀治疗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4.1 操作者准备:用流动水洗手,行外科手消毒,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穿无菌手术衣。5.4.2 皮肤消毒:定位后进行皮肤消毒。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旋转涂擦,消毒直径应15cm,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5.4.3 操作者戴无菌手套,行局部麻醉(需要时) ,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无菌单,完成针刀定向、刺入、剥离、出针过
20、程。5.4.4 出针后用无菌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待血止后予以无菌敷料覆盖。5.4.5 观察: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并询问患者感受,如有晕针等情况应即刻停止操作,给予相应的处置。5.4.6 治疗后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观察 15min 无不适方可离院。嘱其保持施术部位清洁、干燥, 48h 后可去除敷料。治疗后 1d-2d 内局部有疼痛,为正常现象,若 2d 后局部出现红肿、渗血渗液等不适,应及时就诊。5.4.7 物品整理:一次性针刀及注射器针头使用后放入利器盒,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放入医疗废物袋/桶。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抛弃;复用的医疗器械(如
21、弯盘等)置于密封容器中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5.4.8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5.5 穴位埋线治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5.1 操作者准备:用流动水洗手,行外科手消毒,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5.5.2 在无菌屏障内准备治疗用具5.5.2.1 针具准备:将无菌平头针(针芯)从无菌注射针的针座处穿入针管内备用,或可使用一次性专用埋线针具。一副埋线针具最多仅供一个部位使用
22、,操作过程中根据穴位数量及针具磨损情况及时更换。65.5.2.2 剪线:用无菌剪刀将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剪至适宜长度置于无菌干罐内备用,或可使用独立包装的已分段剪好的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4h 内未使用完的丢入医疗废物袋/ 桶。5.5.2.3 穿线:用无齿镊将剪好的可吸收外科缝线放置在套管针的前段备用。5.5.3 皮肤消毒:应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旋转涂擦,消毒直径应15cm,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操作时应一穴位一消毒一进针。5.5.4 埋线: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无菌单,操作者将针尖刺入穴位,用针芯抵住缝合线缓缓退出针管,将缝合线留在穴位内。出针后,根据埋线部
23、位出血等情况用无菌棉球或棉签及时按压针孔止血或用无菌敷料覆盖。5.5.5 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并询问患者感受,如有晕针等情况应即刻停止操作,给予相应的处置。5.5.6 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观察 15min 无不适方可离院。嘱其保持施术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若治疗 2d 后局部出现红肿、渗血渗液,化脓等不适,应及时就诊。5.5.7 物品整理:一次性针具使用后放入利器盒,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放入医疗废物袋/ 桶。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抛弃;复用的医疗器械(如剪刀及弯盘等)置于密封容器中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
24、,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5.5.8 环境整理: 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5.6 刮痧疗法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6.1 操作过程5.6.1.1 操作者手卫生: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5.6.1.2 刮痧时选取适当的刮痧部位,以经脉循行和病变部位为主,注意患者的施治部位皮肤应完整没有破溃。刮痧部位应用毛巾、生理盐水棉球或 75%酒精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5.6.1.3 取适量刮痧介质,置于清洁或消毒后的刮拭部位,用刮痧板涂抹均匀。刮痧时用力要均匀,
25、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5.6.1.4 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 3d-6d,或以皮肤上退痧、受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刮痧。5.6.1.5 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刮拭部位。5.6.1.6 刮痧后用清洁的纸巾、毛巾或棉球等将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5.6.1.7 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扑倒等晕刮现象,应做相应处置。5.6.1.8 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观察数分钟无不适方可离院。刮痧结束后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
26、刮痧出痧后 30min 内不宜洗冷水澡。5.6.1.9 物品整理: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放入医疗废物袋/桶,严禁重复使用。复用的刮痧板应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清洁保存;刮痧介质一人一用一更换或专人专用;盛放刮痧介质的容器也应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容器;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5.6.1.10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75.6.2 刮痧器具清洁消毒5.6.2.1 依据刮痧器具不同的材质,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清洗消毒处理,达到高水平消毒。由专人
27、负责相关工作。5.6.2.2 清洗消毒方法:首选机械清洗、湿热消毒,符合 A0 值3000(温度 90/5min,或 93/2.5min) 。若选择化学消毒,在规范清洗的基础上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剂浸泡30min或用其他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具体浓度和消毒时间参照产品说明书) 。刮痧器具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有效氯 1000-2000mg/L 的消毒剂浸泡30min。若选用其他消毒剂,消毒方法应按产品使用说明执行。5.6.2.3 将干燥后的刮痧板放在洁净储物箱内,清洁保存备用,有效期 7d。容器每周清洁消毒一次,遇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5.7 中药洗浴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
28、准操作规程5.7.1 操作过程5.7.1.1 操作者手卫生: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当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乳胶手套。5.7.1.2 药浴容器内套一次性清洁药浴袋,盛装药浴液为患者泡洗。注意控制水温和适宜的泡洗时间。5.7.1.3 观察患者的反应,病情变化、创面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7.1.4 治疗后患者安置: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需要换药者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换药。5.7.1.5 物品整理: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使用后放入医疗废物袋/桶。药浴液及内置一次性清洁药浴袋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不应重复使用。使用后将一次性
29、清洁药浴袋连同药浴液一并去除,避免药浴液遗撒容器内。使用后的浴巾、毛巾等医用织物放入医用织物袋集中送洗、消毒,浴巾、毛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床单、坐垫等医用织物做到一人一用一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或药浴液污染的应及时换洗。5.7.1.6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5.7.2 洗浴复用物品消毒5.7.2.1 重复使用的药浴容器每天使用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或低水平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清洁并进行高水平消毒,干燥保存备用。5.7.2.2 洗浴织物如浴巾、毛巾等的清洗、消毒,
30、首选机械清洗、湿热消毒,符合 A0 值600(相当于75/30min 或 80/10min) 。若选择化学消毒,在规范清洗的基础上可用含有效氯 5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清水漂洗干净后干燥备用。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 的消毒剂浸泡30min。若选用其他消毒剂,消毒方法应按产品使用说明执行。5.8 治疗室或诊疗室恢复备用状态要求 5.8.1 环境清洁消毒:应遵循WS/T 512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的清洁、消毒原则。治疗活动结束后,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保洁人员对诊疗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清洁消毒频率至少一天2次。被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
31、面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消毒,擦拭顺序由上到下,由内向外;被少量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和地面实施污点的清洁与消毒。被大量的(10mL)患者血液等体液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湿性材料清除污染物,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8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5.8.2 医用织物整理:床单、枕套等医用织物应一人一用一换,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使用后的床单等医用织物按WS/T 508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收集和转运。5.8.3 废物处置:清理治疗区内的医疗废物和非医疗废物,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
32、口方式,实施密闭转运。医疗废物在治疗区内暂存不超过48小时(包括利器盒)。5.8.4 所有物品归位,恢复治疗区整洁。5.8.5 空气消毒: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不良时可选择合法、有效的空气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室内无人条件下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5.8.6 做好环境清洁消毒等相关记录。6 其他管理要求6.1 本规程强烈建议使用一次性针具,包括毫针、针刀等,避免使用复用针具。确有需使用复用针具时,其清洗消毒流程遵照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2号)执行。6.2 操
33、作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根据血液、体液暴露风险,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6.3 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医疗机构,复用中医器具应先用吸湿材料吸附去除可见污染,在进行规范的清洁消毒流程。6.4 明确有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安排单间进行治疗,不允许与其他患者共处一室,并根据 WS/T 511经空气传播疾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要求落实患者转运、安置、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工作。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应及时转至定点收治医院救治。6.5 接诊新发或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患者时,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根据相关规范做好隔离防护。6.6 接诊经接触或血源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应根据 WS/T 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相关隔离和预防措施。参考
34、文献 1 刺法灸法学2016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方剑乔、吴焕淦2 Arya Nielsena, Ben Kliglera, Brian S. KollbaIntegrativeAddendum: Safety Standards for Gua sha(press-stroking) and Ba guan (cupping),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14) 22, 4464483 针刀医学原理2002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朱汉章4 针刀治疗学 , 2012 年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吴绪平5 微创穴位埋线实用技术 ,2011 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编:马立昌 单顺 张金霞6 中医穴位埋线疗法 ,2010 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编:任树森7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2015 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8 中医护理学 ,2012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孙秋华,孟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