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数据能力:互联网巨头发展金融最大优势数据金融:金融的本质是数据,以及基于数据的建模和风险定价。互联网公司及科技公司拥有海量用户数据,有机会借由数据挖掘和建模,成为传统金融公司之外的数据金融新贵。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总市值约 2 万亿美金,而金融市场规模则在 300 万亿量级。中国传统银行的征信记录仅覆盖总人口的 35%,远低于互联网 52%的覆盖率。互联网巨头拥有了极大的数据先发优势。 虽然中国的央行征信及传统金融业务数据不对互联网公司开放,但丰富的社交、线上消费及转账行为数据能够在风控和征信中发挥巨大作用。据 CNNIC 统计,截止 2016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
2、达 7.31 亿,手机网民占比达 95.1%,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达到 4.7 亿。随着中国移动互联和移动支付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网民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据踪迹成指数级增长,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了基本的实名制用户信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用户的消费历史、社交行为、生活开支甚至是理财偏好。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拥有自己的征信数据来源和技术,使其能够绕开传统金融,独立解决陌生人交易场景中的身份及违约风险评估问题。在数据金融的竞争格局下,互联网巨头将首先受益数据优势带来的用户价值增长。随着移动支付成为大众习惯,互联网金融规模保持着高速上涨,截至 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总交易规模超过 12 万亿,接近 GDP 总量的
3、 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 5 亿,位列世界第一。相对的是,银行卡和传统金融网点的重要性被不断削弱。银行卡是我国传统金融机构触及客户的主要产品,然而随着电子支付的爆发,银行卡的吸引力不断减弱,手机号实名制和生物身份验证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与传统银行卡相同等级的安全保障,网络资管规模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全球 27 家估值不低于 10 亿美元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了中,中国企业占据了 8 家,融资额达 94 亿美元。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增速较高,有望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下一金矿 ,在数十亿市场空间里,数字金融巨头已经出现雏形。另一方面, 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 阿里、腾讯等 互联
4、网头部公司具有了稳定的市场地位和可观的市值规模。对互联网龙头公司来说,线下商业模式向线上搬迁所带来的红利在消退,未来的增长是决定公司战略的重要因素。经过了近 6 年的高速增长,截止 2016 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 10 亿大关,但同比增长持续放缓,IOS 设备不增反降。另外一方面,规模型 APP(MAU 大于 1 万)的数量在 2015 年达到顶峰后,在 16 年开始下滑,但头部 APP(千万级以上)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在新用户增长乏力的局面上,头部 APP 实际上在持续收割中部 APP 的用户,互联网市场寡头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移动互联的渗透率达到网民总数的 95
5、.1%,人口红利逐渐减退,移动互联网正从增量模式转入存量模式。增量流量的枯竭,迫使互联网公司改变一贯以来依靠流量的粗放模式,而更多的依靠增值服务,对存量流量进行再获取,管理和商业化成为互联网巨头的主要着眼点。对于互联网和科技巨头而言,金融市场显然是具备足够体量和盈利能力的潜在市场,基于个人客户和小商户的数据挖掘和逐渐积累沉淀的风险定价能力有希望成为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优势。我们判断,数据金融可能在互联网盛宴的下半场绽放光彩。中国互联网巨头以支付为入口,以数据为底层支持,基于大数据的理财产品、信贷、保险等的设计、发行、分销;嵌入场景的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以区块链、云计算为代表数据金融技术能力的输
6、出,综合来看,数据金融初具雏形。互联网巨头的获客成本持续低于传统金融机构,逐渐成熟的互联网征信体系将进一步释放巨大的金融衍生场景,互联网巨头重构金融的机会正在到来。与传统的征信数据相比,互联网数据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用户消费及资金状况,海量数据在互联网各项平台中不断积累,信用生态合作者也可以提供后续反馈,形成新的行为和交易数据回路,在反馈中不断更新个人征信状况。深度契合需求, 互联网金融增量市场空间巨大需求端:个人客户和小商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持续存在。传统金融公司很难满足长尾曲线中后部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便利性、可得性和性价比的需求。互联网公司依靠庞大用户基础、用户数据持续跟踪分析和渠道优势,对更大范
7、围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和金融服务,如京东金融等。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在 4 万亿量级,长期有望增长至 10 万亿以上,对应高达数千亿的利息收入。综合考虑保险、投资、众筹等其他业务,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空间有望达万亿规模。数据金融公司有机会在增量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据央行统计,目前传统的金融机构对国内个人征信的覆盖率仅为 28%,而美国个人征信市场的覆盖率为 92%,以 FICO 信用分为主要依据的美国个人征信系统已经有了十多年历史,而央行的征信系统还存在查询难、记录少、个人信息在不同银行割裂等情况。作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石,个人征信数据是衡量个人风险和金融服务定价的最关键要素。在个人信贷数据偏少的
8、情况下,我国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对长尾用户进行其他维度的数据交叉验证、分析,导致了个人金融服务市场存在大量空白,需要互联网巨头及科技公司进行填补。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金融服务局限于以抵押为主的工业制造业和房屋贷款。2010 年开始,随着电商及 O2O 产业的迅速成长,房贷在消费信贷中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消费金融比重不断提高。我们认为,伴随着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中国居民对信贷业务的需求从房贷车贷为主,扩大到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数码产品、出行、日用品、教育、医疗美容等)。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的,嵌入电商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分期、小额无抵押信用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趋势。我们预计个人金融服务市场将
9、随着第三方支付的普及进一步增长,个人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从金融市场规模来看为 ,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持续上升(年化增速为18%左右),2015 年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为 181 万亿,资产结构中仅为 35%的金融产品(发达国家金融为产品比例为 60%-70% ),提升空间巨大。另外,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保持强劲的增长。2015 为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为 18.95 万亿,年化增速为 23% 。截止 2016年,中国消费性贷款余额的有占比只有 20%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 50%左右的比例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初步测在算,国内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收入空间在 2 万亿左右。C 端的金融需求金字塔可分为基
10、础的支付,中层的信贷、消费金融及顶层的投资理财三个层次。互联网巨头从电商、社交等入口全面进入第三方支付、征信、小贷、理财等领域,并朝着垂直领域不断纵深发展。流量入口带来的场景和数据优势,使得互联网巨头迅速切入支付和征信两大底层金融功能。在中国市场以腾讯和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一系列互联网公司在金融领域快速探索。凭借支付宝占领第三方支付入口后 , 蚂蚁金服依托电商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 , 助力金融产品定价与风险控制。蚂蚁借呗(纯信用个人贷款)2016 年用户数达到 1000 万,放款规模为 3000 亿元。2016 年双十一支付宝全天完成支付 10.5 亿笔,“花呗” 占 20% ,我们估计花
11、呗 2017 年放款规模在 1-2 万亿左右 。源于支付宝资金沉淀和理财属性的余额宝,目前资产规模超过一万亿,理财规模年化增速超过 30% 。云计算将支付宝每秒支付能力提升到了 8.59 万笔,远超 VISA(1.4 万笔)等国内外金融机构。依托于淘宝、阿里巴巴和天猫三个电子交易平台,蚂蚁金服获取了海量的交易数据和消费行为数据,在此基础上,整个蚂蚁金服搭建起了基于信用体系的金融业务帝国。目前,凭借着覆盖长尾用户的消费数据和用户画像能力,每笔网上交易的成本降到了 2 分钱以下,远低于传统银行,保证了各种普惠金融业务顺利开展。数据的优势使得蚂蚁金服的产品研发和差异化定价能力显著高于传统的保险及基金销售网点。中美互联网金融路径不同, 中国盈利模式刚刚起步资料显示,2016 年共有 4.5 亿账户使用支付宝,而海外支付巨头 PayPal的活跃账户仅有 1.97 亿,支付宝超 PayPal 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2015 年支付宝的资金支付总额达到 9310 亿美元(根据花旗研究院数据),而PayPal 为 2817 亿美元, 支付宝在活跃用户及使用频次数据都远超 PayPal ,但蚂蚁金服的现阶段营收远低于 PayPal,ARPU 提升空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