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狭义)、继承者(广义)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包含的内容讲,马克思
2、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讲,(根源)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实践)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运动的失败,迫切需要理论指导);(思想来源)再次,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 2 -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
3、的。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时代性、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通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
4、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理论品质(创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3 -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怎么理解哲学、哲学的意义)恩格斯总结概括了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根据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
5、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6、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 4 -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二、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和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和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时间和空间时间
7、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统一性如何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 5 -2物质运动服从客观规律3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最高产物。首先,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其次,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四、实践(1)实践与
8、人的存在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3)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
9、,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 -五、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正确地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
10、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六、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三大规律,六大范畴)(一)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如何理解诡辩论、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先答联系的总特征,再答联系的特点)- 7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概念)。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把握事物,切忌主管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唯心主
11、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主观任意的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2)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3)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2、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这些环节包括:- 8 -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二)三个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先答特征)(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原因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原因是: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
13、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融汇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9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
14、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
15、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状态)(适度原则)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10 -(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亚洲银行的建立、一带一路建设)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其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掌握质
16、量互变规律的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事物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及其转化所体现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表明事物发展过程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趋势)(辩证的否定观,文化方面比较多)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的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