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成教育“养 成 教 育 ”就 是 培 养 学 生 良 好 行 为 习 惯 的 教 育 。 它 往 往 从 行 为 训 练 入 手 , 综 合多 种 教 育 方 法 , 全 面 提 高 学 生 的 知 、 情 、 意 、 行 , 最 终 形 成 良 好 的 行 为 习 惯 。养 成 教 育 既 包 括 正 确 行 为 的 指 导 也 包 括 良 好 习 惯 的 训 练 , 积 包 括 语 言 习 惯 、 思维 习 惯 的 培 养 。 养 成 教 育 的 内 容 十 分 广 泛 的 , 如 培 养 文 明 礼 貌 习 惯 、 学 习 习 惯 、 卫 生 习惯 、 语 言 习 惯 、 思 维 习
2、惯 等 等 。养 成 教 育 , 是 培 养 孩 子 养 成 良 好 习 惯 的 教 育 。 习 惯 是 养 成 教 育 的 产 物 , 它 往 往起 源 于 看 似 不 经 意 的 小 事 , 却 蕴 含 了 足 以 改 变 人 类 命 运 的 巨 大 能 量 。 好 习 惯 常 常 让 人 受益 终 生 , 坏 习 惯 往 往 使 人 深 陷 泥 潭 。 要 抓 好 养 成 教 育 , 应 当 从 培 养 孩 子 的 良 好 习 惯 入 手 。养 成 教 育 的 目 的 是 培 养 成 功 的 人 格 , 人 格 养 成 专 家 叶 长 强 先 生 , 因 兴 趣 使 然 结识 众 多 海
3、 内 外 文 化 大 家 、 儒 释 道 等 百 家 要 人 、 社 会 精 英 人 士 及 名 人 骚 客 。 浸 淫 于 浩 若 烟波 的 中 华 文 化 中 , 总 结 出 人 格 之 精 髓 大 成 模 型 , 填 补 了 国 内 外 人 文 教 育 的 空 白 。大 成 模 型 是 对 往 圣 先 贤 人 格 发 展 的 总 结 与 提 升 , 以 人 体 结 构 为 模 型 , 将 全 息 人 格 分 为 道 、德 、 知 行 、 时 间 、 契 约 、 行 为 、 结 果 、 情 感 、 抉 择 九 个 部 分 , 以 生 命 进 化 为 前 提 , 在 外和 内 谐 的 格 局
4、 内 呈 螺 旋 状 平 衡 向 道 接 近 成 长 模 型 。养成教育即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此为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此良性教育构想,其实施应有一个支撑点。面对高校学生的现状特点,养成教育欲有效的进行下去,应以敬畏为支撑,从对成文规则的敬畏开始,到对不成文习惯的敬畏,再至对校园、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最终在其内心生成一种对事物、他人、社会的应然敬畏,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般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养成教育等良性的制度构想方能在一个健康的沃土上成长,结出丰硕的教育之果。管理是人类特殊的社会活动形式,管理本身具有伦理蕴涵和价值
5、追求,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着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良好的管理应当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有机统一。高校学生管理既是一项管理,又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实践构成了高校养成教育的环境。学生管理通过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告诉大学生可行与不可行、是与非、美与丑的界限,并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行为,塑造他们的人格。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对大学生养成教育意义重大。 但是,目前大学生管理状况却令人忧虑。学生组织腐败、学生干部以权谋私、评奖评优拉关系走后门、造假等不正之风充斥校园,给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以深刻影响;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反而得到反复训练,就会使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在这种环境下扭曲;那将不
6、仅为将来的社会腐败和职务犯罪种下祸根,而且以其实践的有效性瓦解课堂德育效用,颠覆整个教育价值体系! 因此,研究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关系极为迫切、意义重大。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教育之江学院建筑系 陈 芳 王绍让 胡晓敏摘 要 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强调了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素质 养成教育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及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道德的高低。”养成教育是德
7、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入手。优秀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对于正在学习“做人”的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在大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就是运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熏陶学生使他们不但有知识,而且会做人。抓好养成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培养新时期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因此,高校学生必须加强道德素质养成教育。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有高校曾经选择 12 所大学的 1300 多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这样一些特点:(一)崇尚良好社会公德,但对不文明行为持宽容态度9851的学生赞赏有教养的道德行为,对浪费现象、随地吐
8、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表示鄙视。但多数同学在否定这些不文明行为时态度比较平和,6367的被调查者把它看作“是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二)注重个人职业理想,对传统职业精神提出挑战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看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 ,比例高达 4756,是“服从国家需要,报效祖国” (906)的 5 倍还多。近五成的同学认为“跳槽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安贫乐道是无奈的选择和懦弱无能的表现” 。(三)追求自我纯洁爱情,但缺乏承担婚恋责任的思想准备有 30以上的学生认可“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 ,甚至对婚外情现象不表示反对的占到一半以上,3813的同学认为女大学生“傍大款”是个人问题,
9、不必关注。(四)渴望良好人际关系,但人际交往中功利化倾向明显多数大学生都渴望建立一种良好、健康、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但部分学生把同学当作对手,甚至把老师当作可利用资源。(五)呼唤“诚实守信” 、 “公平竞争” ,但不放弃有条件下的作弊、投机多数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等行为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但 2969的学生认为作弊“虽不好,但可以原谅” ,还有 10左右的学生认为这是“对不合理的学习内容和考试制度的反抗” ,并表示自己也会这样做。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在调查中,有近五成的同学选择“共产主义”为自己的信仰,并认为“无私奉献精神非常崇高” ,7125的同学认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应
10、该兼顾” ,90以上的同学认为“仁、孝、忠、礼、信、义、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仍有保留的必要,并且对“孝”的选择率最高。但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知、情、意、行不统一;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的矛盾心态等等,这些问题都给高校提出了对大学生加强养成教育的迫切要求。二、 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在幼年、儿童、少年时期是其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基础阶段,这是由其所处年龄层次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到了青年时期,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丰富、理性的提升、自我意识的增强,思想政治素质趋向稳
11、定,比较前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养成教育更为关键。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各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时代既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人才的成长面临更多的艰难,因而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养成教育既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对人才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市场经济组织、调节资源配置的形式,它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有社会主义制度对实行市场经济时提出的利益关系和发展目标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上,存在着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这也就是说,它不仅要求人们
12、遵守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如平等、公正、诚实守信、互利互惠、精诚合作等;而且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行为规则,如集体主义原则和义利并重原则等,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与发展。(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优良道德素质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天然的资源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和管理” 。这是说,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之外,更要求具有全面的、优良的道德品质。国外学者把这种优良品质概括为是在“学术性” 、 “职业性
13、”以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也就是要求人才具备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事业进取心。既能正确地对待挑战,参与竞争,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作能力,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对社会、对国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善于根据时代对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自觉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信的个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三)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需要具有优良道德素质的人才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网络对于整合人的智力、知识和创造力,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世界观的形
14、成、能力的发挥都有着特殊的功能。网络也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使人们跨越了地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着自由互动式的沟通与交流,使人的思维意识进一步趋于完善与成熟,并正在改变着人的工作、生活及思维方式。但互联网也给人类价值观带来了思想意识被西化、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被淡化、道德失范以及自立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等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四)全球一体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要求人类具有普世的伦理道德素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当今的地球已越来越变成一个“小村庄”,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人和人的世界
15、(包括人自身、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的整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逐步一体化。然而,全球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以及国际共同体间的冲突、人与自然间的冲突、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冲突、个人与共同体间的冲突、人与自然间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反映在人的思想意识上必然带来新旧价值观的冲突,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价值观,即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相统一、和平与发展相统一、生态环境意识与人本主义思想相统一、个人与家庭、社会和谐统一等,促进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繁荣,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三、 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6、注意养成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高校已成为 21 世纪教学改革探索热点。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休戚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实际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大多是关于“做人”的学问。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修养格言,很多都是真、善、美的合理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所应具备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道路、民族自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塑造人文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二)重视家
17、长老师的教育引导,带动养成学生经常以所接触的人为榜样进行模仿、尝试,逐渐形成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对青年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离他们生活最近、最值得他们信赖的父母和老师。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 。教育者的道德与文明意识、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在学生的道德与文明养成教育中,老师、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引导,通过“言传”和“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教育、美的熏陶,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三)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养成学校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
18、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育人,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而养成不良习惯和品质的例子。数年前,华东师范大学等 10 所高校联合发出建立“十无”校园的倡议,即无乱扔乱画、无脚印上墙等等。这些内容都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相关,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正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力的监督。许多大学校园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校园面貌随之大为改观,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大有提高。应该说,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促成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道德问题从社会心理
19、学角度来看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做了就要受处罚。如考试作弊、助学贷款和就业求职过程中的诚信问题等,应诉诸纪律和法律来增强对大学生的约束和规范,通过严格管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养成按照马克思教育学说,社会实践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寓思想教育于学生的工作、生活、活动之中,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闪光点。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的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纪律观念等经历着不断检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其主观世
20、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最终实现自身人格的塑造,完成完整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 。(五)增强自我教育意识,促进养成学校文明行为训练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文明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它也是行为主体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使自身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而自觉进行的内在教育活动,是自我教育过程。因此,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和社会未来需要出发,增强文明行为训练过程中的自教育意识,善于运用自我激励。一是理想目标对行为的自我激励。崇高的理想和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功能。要善于运理想目标对行为的自我激励,在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过中磨练意志,提高文明修养。二是成就感的自我激励
21、。成就感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产生的一种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成就感的产生,能使人确认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获得人生美的体验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最佳竞技状态,甚至使人以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社会和世界。这时,理智感强的学生会总结成功的经验,思考对行为的恰当的约束带来的有益之处,认识到自己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为了实现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以使自己更快地实现总的理想和目标。三是挫折感的自我激励。挫折感是指有目的活动遇到障碍和干扰,需要不能满足的心理状态。由于个人对挫折的行为反应不同,所以,在挫折面前有的人把挫折完全归于客观因素,采取消极的行为反应方式。有的人能够冷客观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检点自己的失当行为,更多地相信事在人为,以积极的心态去调整行为,克服弱点,努力挖掘自身潜力,为改变境遇而奋斗,把挫折变为前进的动力。参考文献:1阎华荣 大学生养成教育初探 邢台学院学报,2003,(1)2胡 钰,吴 倬.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青年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