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13681912年)民间歌曲明代中期,随着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农村民歌大量进入城市,受到城市艺人的加工。这时尚未出现“民歌”这一名称,而称之为“小曲”“小唱”,但各种不同形式的民间歌曲蓬勃兴起,成为城市社会音乐生活的主流。明卓珂月:“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之类,为我明一绝耳”。民歌引起知识分子的重视,渐渐有民歌、小曲歌词的刊本出现。薅鼓图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有“薅鼓图”,画面中数人在田间插秧,田边树杈上挂一扁鼓,一人执槌击鼓。击鼓唱歌起到了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的作用。“薅草锣鼓”是山歌的一种,至今仍在各地流传。民歌的收集和整理明冯梦龙编的挂枝儿,是一部时调小曲专集;山歌是保存吴中山歌数量最多的专集。清颜自德编的霓裳续谱,是一部俗曲总集,多是情歌。清华广生编的白雪遗音,有工尺字谱。清李调元编粤风,华文彬编借云馆小调等。这些专集对民歌的提倡和保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时的民歌也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民间歌舞明清时期,由于戏曲艺术的高度发展,歌舞已完全失去了固有的地位,宫廷不重歌舞,城市上层社会也很少有歌舞演出。但民间歌舞却十分丰富多样,有花灯、采茶、秧歌、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