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谚语的翻译第七小组:谢健、周冰、吴国昊、孔宣宣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 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历史背景社会历史的 发展 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 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
2、历史上真正的 “ 罗马人的征服” ( 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 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 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 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 (喻 :殊途同归。 )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 “罗马人的征服 ”(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
3、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例如: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 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 “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 ”,含有贬义。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 “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 ”。相当于汉语谚语 “不要班们弄斧 ”。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
4、汉语谚语 “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 ”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 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 “不付出就没有收获 ”,相当于汉语谚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 政治 、 经济 、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
5、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 中国 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 “ 狗 ” 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 这条谚语比喻 “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 这条谚
6、语比喻 “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 ) 这条谚语比喻 “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 ”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 “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 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 “原汁原味 ”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 baby without a soul. 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swift. 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