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贞观开元盛世华唐 唐朝( 618年 907 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 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Tang Dynasty唐诗逸致 文学 芬芳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高。清人所编全唐诗共收录两千两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而这还不是全部。唐初诗人以 “ 初唐四杰 ” 最为著名(王勃、
2、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其中集大成者为 “ 诗仙 ” 李白和 “ 诗圣 ” 杜甫最为出名。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 “ 小李杜 ” 。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国势衰,乱世起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 12月 16日至 763年 2月 17日 )由唐朝将
3、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风一样的男子,史上最忙的男人杜甫( 712 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 “ 诗圣 ” ,与李白并称 “ 李杜 ” 。其诗
4、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 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 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知人论史乾元二年( 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 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 “ 杜甫草堂 ” , 也
5、称 “ 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 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 “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 (狂夫) “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
6、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广德三年( 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而登高中的:“ 无边落
7、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是千古绝唱。诗歌语言 语言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 “ 沉郁 ” 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 沉郁 ” 一词最早见于南朝, “ 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 ” ,后来杜甫写更以 “ 沉郁顿挫 ” 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 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
8、现实主义。诗歌意像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 “ 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 , 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 “ 沉郁顿挫 ”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 “ 恣肆变化、阳开阴合 ” 又云: “ 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 。吴沆又说: “ 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
9、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诗歌内容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 “ 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 。 到 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 “ 不虚美,不隐恶 ” , 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 但 也 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 “ 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又呈吴郎唐 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