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社会工作专题2课程设计n 一、课程目标:n (一)在急剧推进的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中,用理性和批判的视角,重新检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的社会背景及相关课题。n (二)基于上述讨论,尝试构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的框架和推进策略。3二、课程安排:n (一)时间:共 8周,每周一晚上 9至 10节n (二)地点:教学楼( 3-102)n (三)负责教师:牛喜霞n (四)形式: 8周内安排 6至 7个专题讲座,每次讲座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教师做导引讲授,后半部分为师生讨论。4n (四)课程要求:n 1、阅读相关文献;n 2、参与课堂讨论;n 3、完成课程论文(字数 5000至 6000)。
2、n (五)评分标准:课堂讨论( 20%);课程论文( 80%)。5三、专题目录:n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文化与制度背景:中国社会与社会问题;n (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历程及其特点;n (三)中国文化与制度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质的建构;n (四)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社会工作制度的顶层设计;n (五)政府购买服务与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发展;n (六)中国情境下社会工作行政的理论与实践;n (七)中国灾害社会工作的起步与发展。第一讲中国社会工作的文化与制度背景:中国社会与社会问题7四、文献参考:n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n 陆益龙: 户籍制度 控制与社会差别 ,商务印书馆, 2
3、003n 周翼虎、杨晓民: 中国单位制度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n 王思斌: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 ”;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四辑, 2006n 李培林、李强、马戎: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8当前,中国内地人们的福利意识也变得比较复杂。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目前在中国内地有三种主要文化观念相互交织并发挥着作用,它们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集体主义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形成的市场主义文化。此外,在日常生活和消费领域, “后现代 ”文化也对某些群体的行为有部分影响。 王思斌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 ”;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四辑, 2006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及其变迁10一、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及文化n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n 1、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体系n ( 1)家庭为基础的经济单位:公与私n 东周时还有体现 “公 ”的劳作的 “井田制 ”,奖励战功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开了私有小农经济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