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重点.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17694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6 选 5,每题 4)1.定量研究(量化):将教育活动中的因素以数量化的关系表达出来,建立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法则或机制。实验、问卷和测量等标准化方法。 (量化研究采用的是实证主义范式,即是采用标准化的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量化手段来收集和分析资料,整个研究过程都凸显科学性、规范性、精确性的特点)2.定性研究(质性):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

2、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客观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是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5.目的抽样: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通常采取机遇式抽样、滚雪球抽样、方便抽样等6.概率抽样:研究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已知的,抽样方式是随机的。常应用于定量研究或大规模正式研究重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科学原理和事实根据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研究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7.概念的操作

3、化:是指在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渐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命题的过程8.实验研究:教育实验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并试图揭示教育活动规律和某些教育内容、措施的有效性,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活动。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通过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9.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影响的真正程度(无关变量的影响) 。影响的因素有: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差异的选择、实验对象的流失、交互作用10.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具体来讲,就是指实验结果是否可推论到实

4、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以外的其他情境。影响因素有: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多重实验效果的干扰。11.质性资料编码:12.结构式观察:事先经过设计,规定好观察项目,选定观察对象,采用观察工具,在观察中填写观察量表等方式进行。所得的资料可用来进行定量分析,因而又叫定量观察。13.非结构式观察:无既定不变的观察提纲和量表,只有一个观察思路,记录也不要求规定的工具,研究者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还可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及当时的情境作具体描述。由于它不追求量的规定,也可视做定性观察14.文献回顾(文献综述)

5、(文献评论):经过对阅读过的大量材料的筛选、比较、分析、综合、提炼而成的文献研究产品,也是对正准备研究的课题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叙述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方面:问题提出部分、现状分析、研究趋势预测)15.抽样单位:抽样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然后用这一样本的结果去推断总体。抽样单位是指抽取样本中的一个或一组元素。需对全部样本具有代表性16.行动研究: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 (【美】温勒)主要指行动者为了改进自己的实践

6、而在自己的行动中亲自展开的研究。根据对“研究技术”的依赖程度,行动研究一般分为科学的行动研究、实践的行动研究和批判的行动研究。二、好的研究问题的基本特征:1.好的研究问题有研究价值理论价值是指研究的问题对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有所贡献,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应用价值是指研究问题对于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够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衡量选题的价值:一是研究的问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助于人们认识和解决教育问题,是否有利于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研究的问题是否适合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是否对提出、检验、修正和发展教育理论有所贡献。是否具有学术价值。2.好的研究问题有品位3.

7、好的研究问题是具体、明确的好的研究问题表述应当简洁、明了,为自己和他人更好的明确研究问题的指向性和研究路线的方向性。选定的问题要具体化,界限清晰,范围要小,不能太笼统。4.好的研究问题是新颖、独创的5.好的研究问题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指研究者具备顺利进行某课题研究的条件。三方面:一是客观条件,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等条件,也包括进行研究的可能;二是主观条件,即研究者本人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与课题相关的材料;三是研究时机,即与研究有关的理论、工具以及条件发展的成熟程度。6.好的研究问题是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科学性,以教育科学基

8、本原理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理论对选题工作的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这是问题选择的理论基础;现实性,表现为选定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要有现实依据,这是问题选择的实践基础。需要性原则:(问题有理论和实践价值)选题的研究问题要面向教育实践的需要,面向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原则:(创新、敢为天下先)科学性原则:(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选题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针对性原则:(问题具体明确)根据实际具备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择研究问题,对预期完成问题的主观、客观条件尽可能充分估计可行性原则:选题是否具备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文献综述的意义:定

9、位 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澄清研究贡献为引文奠定基础识别 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寻找研究不足提出研究问题启示 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借鉴已有的;综合已有的;创立新的理论缘由与重要理论建立关联比较 避免重复,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性比较则是与已有研究“撇清关系” ,使研究的价值在述评的过程中自然地浮现出来好的文献综述参考的标准:具有新颖、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评价客观和简练的特点。前沿性覆盖性相关性评论性连贯性客观性教育研究的价值:(参考学姐的)教育研究是用有效的方法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描述解释预测改进具体而言:对于教

10、师而言。找到教育教学经验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性;在争论中发现问题,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培养教育智慧;必备素质;工作内驱力的激发对于教育理论而言。在理论研究中,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更新理论发展对于教育实践与教育改革而言。教育处在社会系统之中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文献综述阶段检索与述评研究文献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资料收集阶段几种主要类型与技术资料分析阶段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任何一个研究假设都至少包含两个变量,且这两个变量之间是有关系的,

11、或是相关关系,或是因果关系;任何一个研究假设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它往往与已有理论有着逻辑上的关联,因为它是从已有理论中演绎出来的;既然是一种暂时性的设想,那么任何一个研究假设在经验上都是可以被证伪的。科学性。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或经验依据,不能主观臆断。推测性。假设是在不完全或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是有待实践检验的,因而与正确的理论不同,它对一定的行为、现象或事件的出现作试验性的、合理的解释,因而具有一定懂得推测性。明确性。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达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无矛盾的,必须采用陈述

12、句加以表述。可检验性。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检验推测的正确程度和可靠性。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因而也就不是一个科学假设。研究假设的价值:1.首先,假设可以指导教育研究设计,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大部分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都需要检验一个假设是否正确,通过实验或观察来检验假设,进而形成新的理论和观点。2.其次,假设有助于探求新的理论知识。假设具有理论的一些特征,是对有关现象的概括,当假设的基本观点被证明正确,假设就上升到理论层面。3.再次,假设有助于指导资料的收集。假设提出后,研究者可根据假设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事实证据和文献资料,进而有效提高资料的

13、利用率,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抽样方法:抽样,遵循一定规则,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1) 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抽签、随机数目表):简单随机抽样是指使总体中所有个体都有相等的和独立的被抽取样本机会的抽样方法。优点在于:可以保证全部样本的代表性,而且能够额定抽样误差的理论值,简单易行。有两种抽样方法:抽签法,把总体的每一个观测单位依次标上号码并做成签,放进一个器皿加以充分混合,每次从中抽取一个,记下号码,然后把抽取的签再放回器皿中,再次摇动和抽取,如此反复,直到抽样结束。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是由计算机随机产生的很长一系列的五位数系列组成。可保证样本的随机性,操作起来很

14、容易。系统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机械抽样):研究者按照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从每一组中按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进行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层次和类别,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整群随机抽样:研究者以个体的自然组为单位进行抽样的方法。它与其他抽样方法的区别在于,样本单位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优点:省时省力,迅速确定研究对象;抽样中没有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抽样的精确度相对要低。2) 目的抽样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通常

15、采取机遇式抽样、滚雪球抽样、方便抽样等机遇式抽样:指的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抽样。通常发生在,研究者到达研究实地之后,特别是当他们对本地状况不太了解,而且有较长的时间在实地进行调查时滚雪球抽样:先随机地选取少量的研究成果,在联系了这些访谈对象后,再请他们提供一些类似的研究现象,然后根据所提供的信息选取此后的调查对象,这种过程继续下去,就形成了一种滚雪球的效果。方便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研究对象,或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省时省力,经济,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问卷编制的基本过程:建立理论框架问卷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理论框架。所谓理论

16、框架,就是根据调查研究课题,确定调查的变量或概念。只有设计科学、准确的理论框架,提出的问题才会有针对性,不会杂乱无序,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初步确定核心概念和变量探索性研究修改理论框架,确定核心概念和变量根据变量设计问题从各种变量或概念入手,找出与这些变量或概念相联系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表现,然后根据调查的需要及问卷的容量表述为若干具体问题。设计具体问题时,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与所反映的变量的操作定义的性质一致。 明确研究假设围绕变量设计问题先行性测试发现问题修改、确定问卷问卷的基本结构:一份完整的问卷通常包括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和结束语等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

17、内容。问题及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标题标题是调查内容高度概括的反应,它既要与研究内容一致,又要注意对被调查者的影响。 研究课题的主题封面信(前言)前言主要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进行简要说明,以引起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除顾虑。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主题、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对结果的保密措施两三百字指导语指导语是对如何填写问卷、如何回答问题的说明。主要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填写问卷及注意事项,有时还在这一部分附有例题,以帮助调查者理解填写问卷的方法和要求。简洁、明了,用词恰当。问题与答案问卷的主体部分问题是表达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开放式问题

18、与封闭式问题。开放式只提问不提供答案,没有固定的回答格式与要求,被调查者可以自由回答。封闭式不仅提出问题,还要提供答案,以便被调查者进行选择。编码编码是对每一份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唯一的代码,并以此作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将答案转换成数字,以便登录到计算机软件上进行统计;编码放在问题右边,编码的序号与问题的序号相一致。往往用于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中定性变量代码用以标示不同类别或顺序定量变量代码用以标示数值预编码:在问卷编制中进行后编码:在问卷回收后进行结束语是问卷的最后部分。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提出几个开放式问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或由被调查者对该调查提出意见,同时还可

19、以表示同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内容影响实验效度的无关变量:效度:是指实验的有效性,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影响的真正程度(无关变量的影响)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具体来讲,就是指实验结果是否可推论到实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以外的其他情境。无关变量:亦称干扰变量,是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因此是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历史(或同时事件):即指除了实验变量之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介入周期较长的实验过程,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成熟:实验期间,实验对象的身心变化也会影响实

20、验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测验:即指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工具: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实验的测量工具(如试卷、仪器等)测量主持人、评判者的不同或不一致,都可能使测量的标准不统一,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统计回归:在有前测和后测的教育实验中,若以极端分数的学生为对象,就容易产生统计回归现象,从而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统计回归现象,是指某次测验中成绩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学生,不管是否接受实验处理,均可能使第二次测量的成绩向团体平均数回归。差异的选择:才采用两组或多组的实验中,实验者必须考虑不同组别实验对象在各项特质上是否一样。如果组别之间实验对象的特质不一样,实验效果就可能是原来实验组之间所存在

21、的差异,而非实验处理的结果。实验对象的流失: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的流失,如择校、转学、迁居、退学等。实验组和控制组有不同比率的实验对象退出实验时,会导致结果的偏差。交互作用:即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选择与历史的交互作用等。此七种因素彼此交互,是影响内在效度的另一因素。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测验的反作用指前测对后测的作用;测验的交互作用指前测与后侧的交互作用。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效果:选取具有独特心理素质的实验对象做实验时,选择偏差与实验对象的交互作用就会产生。因为独特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对实验处理造成较佳的反应。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霍桑效应):由于实验情境的安排,

22、实验对象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或正在参加实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与他们不知道正在被观察或不是参加实验时有很大不同。这时,他们往往投实验者所好,可能改变正常的行为方式,努力表现实验者所期望的行为,以获得实验者的欢悦。但他们在非实验情境中的表现,可与之完全不同。多重实验效果的干扰:当同样的受试者接受两种或多种实验处理时,由于前面的处理通常不易完全消失,以致几项实验处理间会产生相互干扰的作用。因此,这种实验的结果只能推论到类似这种重复实验处理的情况。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计划(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基于以往文献与前期的实践发现开放、灵活行动实施计划不断调整考察背景、行动过程、效果反思对过程与效果

23、的评价找出不足,形成新的问题,做出下一步的计划行动研究不同于实验研究,它不可能一次性解决问题,必须关注“分支问题” ,比较正规的行动研究至少经过两轮以上的研究。行动研究的设计:一、研究问题自身的疑惑已有的解决方式二、文献综述对疑惑或问题解决的启发发现可以通过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三、计划(解决方案)具体、明确可行性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实施)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交代研究背景(研究时间、地点、人物)报告计划的实施过程(解决措施是如何具体应用的;实施了几轮;每一轮的特点) 五、研究的结果与讨论是否达成了预期的效果(态度、行为变化过程与结果)有何预料之外的结果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选择实验变量,构造变量

24、新水平确定结果变量的类型,测量指标与方法分析无关变量,制定控制指标确定取样大小,方法和被试分组安排实验步骤选定统计方法基本符号X自变量Y因变量Y1 ,Y2 实验组前测、后测的结果Y1 ,Y2 控制组前测、后测的结果R随机分派MR配对后随机分派虚线表示上下两组未做等组化处理实线表示上下两组为等组(一)前实验设计1.单组仅后测实验格式: X Y特点:无控制组,也无前测;X 在先,Y 在后,即先进行实验处理,再对其结果作观察和测验,是一种只有观察而无比较的实验评价:这类实验没有什么科学发现意义,但有实践意义。也就是说,通过引进新的不同于常规变量的实验处理(或教育措施) ,能改进原有教育教学工作。由于

25、缺乏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因此实验本身往往不一定就是工作改进之“因” ,或者不是唯一的“因”2.单组前后测实验格式:Y1 X Y2特点:这类实验无专门的控制组,或者说以自身为控制组,有前测、后测。评价:此设计中前后测成绩之差异可能由前测的练习作用、身心成熟、前后测不等值、统计回归等因素造成。实验设计如果对这些因素未加控制,则实验内在效度不高,科学性仍较差。如果前后测均不止一次,该实验称为“时间序列设计” ,即在实验前对受试者进行一系列定时重复观测;实验处理后,再做同样的定时重复观测,并对前后观测结果加以比较。Y1 Y2 Y3 Y4 Y5 Y6 多次获取数据便于观测其变化的趋势。3.非随机分派一组控

26、制仅后测设计(静态组比较实验)格式:特点:这种实验无前测,仅后测,有控制组。但不是随机分派的方式分组,而是从静态的教育情境中选择评价:此类实验设计较优于“单组前后侧实验” 。首先,消除了前测对后测的影响;其次,可通过横向比较(而不是与自身的纵向比较)判断自变量的有效性。但,由于未随机分派,两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处理前就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故实验结果 Y 不能完全归因于实验处理 X,内在效度较差。(二)准实验设计非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格式:特点:有一个控制组,有前后测,但没有用随机分派方法划分实验对象组,而是选用两个自然的近似班组分别充任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可以证实两组的近似程度。评价:由于实

27、验对象未采用适当方式作等组化处理,故内在效度有可能受到怀疑。当然,我们可以尽量地选用条件相似的班组,并通过前测对近似程度予以证实;还可以用抽签等随机手段决定哪一组为实验组,哪一组为控制组,避免主观偏差,以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但这一实验设计有不打乱自然班组、实施方便的优点,易于为普通学校领导与老师接受。又因为实验情境与教学环境相似,所以外在效度高。因而,它实际上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教育实验设计模式(三)真实验设计1.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格式:特点:因实行了随机分派,故两组在统计上可视做相等,有前后测评价:这是一种典型的实验设计。由于随机分组,两组学生的有关条件可看做相等或近似。前测的影响、统

28、计回归、实验对象身心成熟等无关变量也得到控制,因为它们对两组实验对象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以互相平衡。受试对象不知道自己在参与实验,教师不了解实验目的,因而是一种“双盲设计”2.随机分派一组仅后测实验格式:特点:本设计有上一种相比,在于没有前测。因为既已采取随机分派,我们对两组实验对象条件的相等就有了相当的把握,故此时前测随实验并非绝对需要评价:这是一种较常用的设计。由于取消前测,则可消除前测与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故内在效度可望提高。3.配对后随机分派一组控制仅后测实验设计格式:特点:先将实验对象按某些标准两两配对,然后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决定哪个为实验组,哪个为控制组。评价:配对后随机分派是划分等组

29、的一种较精确的方法,内在效度较高,但不易实施4.随机分派多因设计格式:特点:这种设计能同时探查几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尤其适合综合性实验。由于需要同时操纵两个及以上的自变量,因而操作上比较复杂。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实验类型 对照组 随机化控制程度 实验效度 可行性 因果关系真实验 有 是 严格 高 低 能准实验 有 否 不完全 中 高 一定程度前实验 无 否 无法有效 低 高 无法内容分析法的基本过程:内容分析,是指通过考察人们所写的文章、书籍、日记、信件、所拍的电影、电视及照片、所创作的歌曲、图画等,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进而了解和解释教育现象及其价值变迁。选择研究问题撰写文献综述进行研究设计抽取文献样本(抽样)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统计分析/话语分析)得出研究结论量化观察法的基本过程:是在自然情境下,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细而严密的“计量系统” ,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去感知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并进行细致、客观的记录,从而获得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亦称结构性观察法、标准化观察法。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观察方式、观察对象和记录方法制订观察记录表和记录代码系统训练观察人员实施观察(记录)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研究设计的基本结构:是在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之后,论证研究价值、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构思具体的研究步骤、形成研究方案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生产营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