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列宁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正确答案是 B。2、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
2、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选项 A是马克思主义的属性;C 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D 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因此选 B。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理论 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A 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伟大发现之一;B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C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3、但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创立新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是科学实践观的提出。选项 D是正确答案。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在于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所以选 B。A 项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不合题意。B、C、D 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依据,但 B项是根本依据。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A.无产阶级
4、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及其组成部分。A、B、D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即马克思重要的理论发现。但是,它们都不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所以,C 是正确选项。6、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
5、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关系的原理。A 错,因为静止时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不是运动的普遍状态。B 错,因为运动的内在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而不是静止。C 对,因为“舟行” (运动)是通过“洲不行”(静止)衡量出来的, “鸽飞” (运动)是通过“阁不飞” (静止)衡量出来的。D错,因为该项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是 C。7、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张载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实物形态的气,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但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抽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具有直观猜测性。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 B。8、 “理在事先” 。这一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其常用“理” 、 “理念”和绝对精神来表述。本题中的“理”便属于客观精神。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D。9、宋朝画家文与可的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周围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着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7、。有诗云:“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是他长期观察,对竹子有透彻理解的结果。这说明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能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A 项是意识的起源,B 项是意识的本质,D 项是物质的特性,均不符合。正确答案是C。10、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一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
8、 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不可知论具体观点的理解。理解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屏障”一词,题干的意思是:感觉把人与外部世界隔开了,人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D。11、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是A.否认精神性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静止的诡辩论观点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列宁提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
9、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发展,其原因都在于物质世界自身,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12、对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的具体形态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和不可穷尽的。在物质世界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性,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10、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具体物质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正确答案是 B。选项 D顺序说反了,应为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与题干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呼应。13、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 ;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日如年” 。这表明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 B.人们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 D.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其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变的、无
11、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以及人们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根据题意,正确选项是 B。1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多样性。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
12、具体分析,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人们只要眼前的经济利益,说明看到了直接联系;不顾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说明人们忽视了间接联系,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A、B、D 均为相近的迷惑项,都不符合题意。15、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 “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C.本质联系 D.因果联系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联系。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
13、,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羊吃草”是原因, “割羊草”是结果,因为专家看到了羊吃什么样的草,所以他才知道如何去割羊草。二者是因果联系。正确答案是 D。16、 “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的普遍联系。题干谚语说的是燕子、蛇的活动方式与气象变化之间的联系,显然,其说明的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选项 B、D 与题干内容无关。选项 C不够准确。所以,最能说明题意的是 A。17
1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就本题来说,四个选项全部正确,但最能体现这两首诗的最佳选项是 D。因为“沉舟”和“病树” 、 “陈叶”和“后波”都是旧事物的代表,而“千帆过”和“万木春” 、 “新叶”和“前波”则代表新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本题选 D。18
15、、日本福岛核泄漏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政策,采取措施应对核泄漏危机。这件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日本福岛核泄漏是特殊、个别。核设施的普遍使用,使得核安全成为所有国家关注的一般性问题。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19、 “居安思危”这句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
16、推动事物的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 “安”与“危”作为对立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正确答案是 A。20、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告诉我们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C.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分析法。选项 A、B、C 都对,但选项D最准确。2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
17、力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所揭示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 A。22、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事物的属性 D.事物的量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度。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依据。对于同质事物,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23、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是A.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B.事物的量和事物的存在C.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
18、 D.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存在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与事物存在的同一性。事物的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特殊的质就是特殊事物的本身,质与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正确答案是 C。24、 “大海捞针”是一种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C.现实性 D.不可能性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可能性的分析。只要大海有针,随着探测技术和打捞技术的发展,人类迟早能把针捞起来。但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人类尚无法做到,所以这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2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
19、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辩证法在认识和思维中的运用和体现,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中的“主观” ,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和思维领域,并不包含“唯心主义” 、 “抽象”等含义,所以排除选项 B、C、D,正确选项是 A。26、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A.是否具有客观性 B.是否具有强制性C.是否具有稳定性 D.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只要是规律,就有
20、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之处在于,其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体现出来,脱离了人类社会,社会规律将无法存在,而自然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所以,正确选项是 D。27、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B.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A 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 项的错
21、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消灭规律。D 项的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正确答案是 C。2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 B.能动性C.对象性 D.任意性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心不在焉”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只有 B是符合题意的。2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对
22、物质概念做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可见,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A 是正确选项。30、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因为静止是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23、,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所以只有 B选项是正确选项。3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范畴是度,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两端极限之间的范围。这样就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严格地区分开来了,所以只有 C项是正确答案。32、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答案:B 解
24、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就是从自然科学的各种具体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为共性寓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之中,二者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所以正确选项是 B。33、孔子在论语中讲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蕴含的哲理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体现的哲理就是要善于从对立面的角度看问题,即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34、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表明人的才智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发展的动力在于实践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 “改变自然界”指的是实践。显然,题干论及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选项 A、D 为干扰项首先排除。题干讲的不是人的才智来源问题,而是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主体对世界的反映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