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探讨摘要:系统总结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分析成果的基础上,以广州增城市为例,以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演变、增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行政区划调整、市级总体规划的引领为背景,在比较增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重大变异的基础上,总结出社会驱动、政治驱动、经济驱动等方面对城市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城市空间结构;驱动机制;增城市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十二五”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
2、举措,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在区域城镇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受大城市的空间扩散辐射,也对区域小城镇起极化和带动,是区域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纽带,以广州市边缘区中小城市增城市为例,通过其各个重大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比较,探讨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化驱动机制,探索其引导和利用方式,并提供决策参考,为促进区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建立在新建筑空间描述方面,传统地总结出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为“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在区位论基础上演变
3、出来的城市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以及随后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使得城市空间拓展和演变的研究得到了深入发展,像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理论等理论成果直接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点轴模式” “点轴聚焦区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分散化,均衡化创造了条件,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也呈现出网络状结构。如图 1 所示。 图 1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2 广州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 2.1 广州增城 1982 年城市空间形态独立县城 1982 年增城的区域定位就是辖 1900 平方公里的县域中心,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外联系少,城市发展就
4、是围绕县政府和增江街几条街道发展,整个城区面积才 1.2 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结构呈现以县政府为中心,以南北、东西街道为格状的正方形,其原理对应于早期简单的同心圆结构。 2.2 广州增城 1995 年城市空间形态广州卫星城 随着广州向增城区域性的东西干道广汕公路和荔新公路的拓展开通,增城跟广州的联系迅速加强,同时 1992 年增城“撤县改市” ,城市发展的定位从独立县城向“市”和“广州卫星城”迅速转化,城市发展方向是由县城沿东西向广汕公路向西(广州方向)和没南北荔新公路向南(广州、东莞)发展,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明显的“T”字型“点轴模式”。 2.3 2005 年增城市城市空间形态广州东部现代化生
5、态新城 从 2000 年开始,广州实行“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空间发展战略,增城及时跟进,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是打“广州牌” ,主动接受广州的全方位辐射,市域空间形态根据其自然的生态条件、经济社会基础,与广州的区域联系等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北部的生态环境优美,工业基础弱作为生态旅游与都市农业圈,是广州东北部的生态屏障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中部集中了广州七所高校和市域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公共设施,加上大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形成面向广州的都市生活圈;南部以新塘牛仔服装和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为基础形成接受广州辐射的先进制造业圈。 2.4 2013 年广州增城城市空间结构广州东部城市副中心 20
6、12 年,广州城市规划修编获批,空间发展实施“一人都会区,二个新城,三个副中心”123、建设“花城、水城、绿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增城依托广州,及时围绕广州副中心的定位,对增城社会对比度济发展战略把脉,市域空间发展提出了“一核三区”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将增城城市空间结构引领到广州城市副中心“一核三区”的核心区挂绿新城的发展和演化当中。 挂绿新城以“一湖一河两江多带”为规划理念,规划水面面积 8 平方公里,主景区面积 52 平方公里,综合保护区面积 110 平方公里,通过挂绿湖将增城现有河道西福河、增江、东江连通一体,打造魅力水城,“以国际名花园、四季花园、百花园、岭南花园” ,功能分区和动静结合
7、等三大规划理念在挂绿新城建 1000 亩甘泉花园,1000 亩挂绿荔枝园及200 亩荔枝博览园,同三大主题公园打造多彩花城,以“森林公园”规划管理模式,建设“一湖一河两江”两岸 500-600 米的生态景观林带,保留挂绿新城 13 座山丘公园,控制 110 平方公里的综合保护区,打造生态绿城。如图 2 所示。 图 2 增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图 3 促进广州增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特征 3.1 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 增城是全国最早开展县域规划的县,早在 1992 年就开展县域规划,对县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道路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医疗卫生学校等公共设施发展战
8、略、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战略等进行了研究与规划,并出版成书印发给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使全市对县域未来发展予以认同,2001 年,增城又在全国范围率先开展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将市域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等可统的各要素如土地利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等等因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各要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对策措施,成果出版成书印发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 3.2 基于准确科学的时代定位和区域定位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增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科学的把握其时代
9、发展特征和区域发展特征而准确定位,1995 年(相当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提出了抓南扶北促中间的空间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南部地区的工业制造业,保护北部生态环境,强化中部的服务。南部大规模聚集工业,到 2000 年已发展成占全国30%的牛仔服装基地和国际性的摩托车整车零配件生产基地,经济得到了强劲发展。 3.3 及时科学的城市规划控制引领 城市规划控制引领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起决定性作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不是孤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的拓展,增城市城市规划首先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规划,一个以人的存在而存在的空间,强调人的需要,基本以公园、学校、道路医院、少年宫等的规划建设为基础和架构,再规划产业发展,基于
10、人的存在才会有城市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 广州增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 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不尽相同。增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符合一般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总体来说,主要包括社会驱动机制、政治驱动机制、经济驱动机制、制度驱动机制和生态驱动机制。但各种机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各驱动机制之间在不同演变阶段的主导地位也不相同。 4.1 增城市 1982 年至 1992 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 从 1982 年至 1992 年,增城市城市空间结构由独立县城演变为卫星城。这一阶段促使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为以政治驱动机制为主,经济驱动为辅。城市空间结构遵循早期低级的单中心演化规律。以县政府为城市中心,逐步扩大县城建设用地面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城市职能得以完善,演变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发展由农业社会时期步入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