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学复习题提纲 名词解释 1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运动。 2 “ 八事 ” 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 “ 三大主义 ”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
2、通俗的社会文学。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宣言。 4 “ 甲寅派 ”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 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学衡派” 尊崇中国的古代先圣,融贯中西古今,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在融贯中西的表面态度下,攻击文学革命。 6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 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也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他们以
3、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 19 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7创造社 成立于 1921 年 7 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初期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 “,讲究文学的“全”和“美”。强调 “直觉“、 “灵 感 “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 “内心要求 “。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
4、主要形式。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 8“语丝派” /语丝文体 以 1924 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的一个散文流派。他们致力于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提倡思想革命,抨击封建制度;提倡个性解放,反对专制制度。艺术上侧重主观印象,坚持个人表现,擅长曲笔幽默的手 法,形成了一种“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代表作家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9湖畔诗社 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他们于 1921 年左右开始写诗, 1922 年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 1922 年 4 月出版诗合集湖畔,同年5 月出版汪静
5、之的诗集蕙的风, 1923 年出版诗合集春的歌集;诗作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魅力和友情、爱情的纯真;为中国新诗贡献了清纯的爱情诗和真纯、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0朝花夕拾 又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在 1926 年创作的,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的回忆和记录,带有自传的性质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 篇。 11“问题小说” 20 年代初,随着“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而产生的 以反映和探讨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的小说(妇女、家庭、婚姻、教育、劳工等问题)。 12“乡土小说” 20 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
6、愚昧、落后,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13“自叙 传”抒情小说 20 年代前期,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日本“私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影响下产生的,以侧重抒发作家的主观情感、表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具有鲜明的“自叙传”色彩的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 1921 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14小诗 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 理或美的情思
7、。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 15新月诗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是 1927 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的诗人群。他们反对感伤主义和放纵的直抒胸臆,主张理性节制情感,要求主观情感客观化。以艺术的“和谐”与“均齐”为审美特征,追求诗歌的格律化,提出“三美”主张。纠正了早期新诗自由散漫、情感泛滥的混乱局面,推动了新诗的发展。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 、朱湘、饶孟侃、刘梦苇等。 16“三美”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
8、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新月派新格律诗的基本主张。 17象征诗派 以 1925 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活跃于 20 年中后期的诗派。提出了“纯诗”概念,认为诗是自我内心感觉的表现,强调诗的音乐性和色彩感,追求诗歌意象内涵的朦胧、新奇与丰富性和陌生化效果。代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 18“现代评论”派 以 1924 年 创刊的现代评论杂志为中心,与语丝派相对立的散文流派。他们多是欧美留学归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向往和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布满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艺术上主张以英式随笔为楷模,讲究心平气和的侃
9、侃而谈,力求达到雍容舒展,轻松自如的境界。代表作家陈西滢、丁西林、吴稚晖等。 19“文明新戏” 在艺文活动方面推动革新 ,引进西方戏剧 ,改造传统戏曲 ;另一方面 ,熔歌 ,舞于一炉的中国传统戏曲也在时代变革的潮流里受到批判 ,编新剧 ,创新声 ,变新妆 ,演时事企图改良戏剧也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於是 ,在中西文化交 融下 ,文明新戏应运而生 .文明新戏是在引进西方近代戏剧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发展的。 20激流三部曲 揭示封建旧家庭的罪恶和崩溃命运,包括家、春、秋。 21京派 “京派”是 30 年代在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为阵地而形成的一个作家群;强调文学与时
10、代、政治保持距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和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追求“和谐”和“和平静穆”的美的境界;以表现“乡土中国”为创作主要内容,语言朴实,格调淡雅,具有田园牧歌风味;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朱光潜、废 名、萧乾、芦焚、凌叔华等。 22“性灵文学” 23“左联” 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成立。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 :蒋光慈、
11、柔石、殷夫、叶紫等。 “左联 “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 “左 “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 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24东北作家群 30 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家,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开启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代表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代表作品有 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等。 25新感觉派小说 一个活跃于 20年代末至 30年代
12、前半期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在日本的 新感觉派和法国的都市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为阵地,以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解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追求瞬间的印象感受为特征,主要代表为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等。 26中国诗歌会 1932 年 9 月在上海成立,它是在“左联”的领导下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提出了“诗的意识形态化”和“诗与诗人的大众化”为口号;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27现代诗派 20 年 代末、 30 年代中期以现代杂志为阵地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
13、新月派与象征派合流”和中西诗歌古典与现代成功嫁接的结果;以写“纯然”的诗和“现代”的诗是其主要特征;主要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林庚、徐迟、金克木等。 28孤岛文学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至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一部分作家寓留于上海租界,在类似“孤岛”的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历史上则有“孤岛文学”之称,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戏剧运动。如于伶的夜上海、阿英的碧血花等。 29讲话 讲话是 40 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 1942 年 5 月 2 日至 23 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人身
14、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成文后正式发表于 1943 年 10 月 19 日的解放日报。 30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为主要阵地,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和牛汉等。他们深受胡风理论影响,标举“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主张在生活和斗争中去发现诗 意,创造诗美。其艺术世界充满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浓烈的郁愤情绪,凝结着对民族与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关注。 31中国新诗派 /九叶诗派 40 年代中后期,围绕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聚集了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
15、、穆旦等一群青年诗人,他们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过去被称为“中国新诗派”或“新现代诗派”。 1981 年九人诗合集九叶集出版,于是有了“九叶诗派”之称。 32雅舍小品 梁实秋 1940 年开始写的雅舍小品,后来产生了较大影响。他执意规避抗战题材,专注于 日常人生,人生态度,艺术风格上继承 30 年代的“论语派”,以达士情怀苦中寻乐、作乐,善以亦庄亦谐的笔触营造闲适通脱之境。 33 战国策派 源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初,正当抗战期间,出现过很有特色的文化流派 战国策派。这是一个在史学革命尝试,文化重建构想中极富理论个性的学派。当时颇引时人关注。这一文化流派,因其流派的核心人物创办的战国策半
16、月刊而得名。 简答题 1雪花的快乐为例,简述徐志摩对新诗的外在形式美的追求。 雪花的快乐描写雪花快乐地飞舞于空中,最后与自己所钟情的朱砂梅融为一体的景象,以此比 喻人对理想情感归宿的向往和追寻。为诗者呈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情感,赞美了由此而产生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喜悦。首先是音乐美,“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这五句诗前两句压的是同样的 a 韵,后三句押的是 ang 韵。全诗皆采用这样的押韵方式,读起来显得句式整齐,韵律清晰。在整首诗中,反复运用“飞扬”二字,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增强了气势,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其次是绘画美,全诗
17、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氛围,读来使人眼前不由得展开了一幅雪花纷飞的画面:“在半空里娟娟 地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往处”“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色彩和谐,句子精巧,并且动静结合,如一幅清新的画卷。最后是建筑美,所谓建筑美是指诗句的排列给人以美感。在这首诗中,每节中的诗句长短一致,诗节之间有错落有致,形式上看起来比较干净。 2以死水为例,谈谈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艺术主张 及其创作实践 。 “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 第二、
18、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 再说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 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
19、,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3简述新月派的诗学主张及艺术特色。 前期新月派: ( 1)他们反对感伤主义和放纵的直抒胸臆,主张理性节制情感,要求主观情感客观化; ( 2)以艺术的“和谐”与“均齐”为审美特征,追求诗歌的格律化,提出“三美”主张。 ( 3)纠正了早期新诗自由散漫、情感泛滥的混乱局面,推动了新诗的发展。 艺术特色: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后期新月派: 坚
20、持超功利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 艺术特点:( 1)注重表现诗人自我内心世界;( 2)强调诗歌的抒情性,显现出感伤情绪;( 3)运用暗示和象征手法,追求隐晦的艺术境界;( 4)追求诗体形式的自由和运用“十四行诗体”形式。 4简述阿 Q 正传的故事情节。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 Q 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 阿 Q 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 Q 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 Q 的性格,表现阿 Q 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 Q 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 Q 无姓、
21、无名、无籍贯,写阿 Q 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 Q 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节,继续写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写阿 Q 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 Q 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写阿 Q 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 ”的本相,再写阿 Q 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写阿 Q 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 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 Q 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 Q 的性格。 第九章,写阿 Q 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22、5简析阿 Q 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形象:阿 Q 既是一个受压迫深重、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思想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是“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核心,即不 敢正视现实、虚夸健忘、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卑怯势利。 意义: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对中国革命问题予以了超前的思考;画出了国人的魂灵,暴露了国民弱点,达到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国人不断反省自身弱点与精神病态的效果;揭示了人类普遍性的弱点和人类面临的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具有了超时代、超民族、超国界的意义与价值。 6简述野草 的思想内容 和艺术特色
23、 。 思想内容 :( 1) 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 ( 2) 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3) 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 艺术特色: A.鲁迅“绝望的抗战”哲学的集中体现; B.“孤独的战士”形象的成功塑造; C.象征和隐喻的美学风格; D.“诗与
24、哲学”结合诗学语言特色。 野草以特有的执拗切入自我矛盾的深层 。 7. 简述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 A.“诗与政论”的结合,具有强烈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 B.“砭锢弊常取类型”,塑造了“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做到了形象性与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C.善于运用联想,批判犀利、深刻、刻毒,具有历史底蕴和内涵; D.自由创造、幽默讽刺、曲折冷峭的杂文语言。 8简述潘先生在难中中的潘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潘先生是个讽刺形象,在他的整个精神世界中,只有妻子、儿女与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了维护财产安全,他主动让出学校作妇女收容所,并在自家的门前挂了红十字的旗帜;为了保住饭碗, 不得罪权贵,他违心地为军阀
25、书写歌功颂德的牌匾。作者为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不要人的尊严,没有社会意识,卑怯的利已主义者的典型。 9简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 “零余者 “,即 “五四 “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 “零余者 “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 “零余者 “形象 ,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10简述沉沦的故
26、事情节。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 W 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 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
27、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11简述女神中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女神以饱满 的热情,酣畅淋漓的笔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了自我抒情主人翁的形象。这一抒情主人翁形象,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是一个具有大胆破坏与创造性格呵热烈追求自有个性解放的自我形象。 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对期人们心目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 (如凤凰涅架中的凤凰,
28、象征民族的新生 )。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人。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如女神之再生等)体现为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 ,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 (如天狗等 )。 “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大我”与“小我”是统一的。(如天狗、蜜桑索罗普之夜歌等)。 12简述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艺术特色。 A.自我的写真,具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 B.塑造了独特而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 “零余者”形象; C.强烈而感伤的主
29、观抒情,具有感伤美和病态美; D.以抒情为小说中轴,结构的散文化。 13简析 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 。 思想内容:( 1)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 2)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和爱国热忱。( 3)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 4)显示了彻底的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艺术特色:( 1)自我抒情主人公的成功塑造。( 2)构思宏伟、思路跳跃与奔放昂扬的气势和谐一致。( 3)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浓烈的色彩以及神话的巧妙运用。( 4)形式的绝端自由、绝端自主。( 5)诗风多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 14简述郭沫若历史剧艺术特征。 ( 1)实事求是,追求历史与现实时 代精神的真实表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 2)具有浓烈的诗意和优美的抒情,是戏剧与诗的和谐统一。 ( 3)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