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历史.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52803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I 卷)历史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12 题,48 分)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

2、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答案:C25.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

3、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本题的干扰项为 C 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答案:D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

4、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以宋太祖对史官书写记录君主个人言行的行为的态度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答案:A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

5、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

6、行政长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答案:B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可知以火柴、洋布等为代表的外来工业品已经深入到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说明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所以本

7、题的正确答案为 C 项。中国关税主权丧失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 ,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虽然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自然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还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不可能的,所以 B 项错误;中国近代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开放的状态中,真正打开国门主动对外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以 D 项错误。答案:C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本题命

8、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内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表面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

9、析。答案:C30. 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把“亲日派” “长征时代” “争取民主” “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认识和理解。本题涉及到了国共关系,契合了当前海峡两岸、祖国统一的时政热点。在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当前形势下

10、,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呼吁国共实现第三次合作的呼声不绝于耳。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要时刻关注时政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答案:D31. 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 193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新中国建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很长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关系,所以在 60 年代,我国与西方国

11、家之间并没有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以 A 项错误。进入 60 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因此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实施与改革开放以后,所以C 项错误;建国后新中国坚定的实行一边倒政策,打破了欧美对华的封锁和制裁,所以 D 项错误。答案:B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

12、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罗马法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罗马法形成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包括习惯法和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在内的罗马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在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的社会变化,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这些内容适应了后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成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但罗马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其具体条文和内容对今天来讲没有实

13、际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认识到,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不能用今天的情况和标准进行判断。答案:A33. 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A.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掌握和认识。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剥夺

14、了国王的征税权、军事权、立法权等诸多权力,但给国王保留了行政权。所以题干中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在国王权限范围内,但问题出在安妮女王的行为没有经过议会。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初期的细节部分,属于考点中的一个盲点和易错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考点的掌握要全面而精确,尽量不要出现盲点和死角。答案:B34. 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成立时间 名称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区域

15、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性经济组织的相关内容。茶叶、石油、可可和天然橡胶都属于能源和原材料的范畴,这些行业组织显然主要是由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组成的,与发达国家无关,且资源是否紧缺也无法体现,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大多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这些国际组织的出现主要是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 项。能源和原材料不属于生产领域,所以 C项不符合题意;表格中没有体现这些国际组织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所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成就无法体现,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35. 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

16、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马歇尔计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和理解。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 ,是 1947 年 6 月 5 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的援助欧洲的经济扩张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在冷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各国资

17、产阶级的统治,遏制了苏联,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欧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使西欧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并为此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答案:A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 题-第 4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 42 题-第 4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

18、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

19、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 分)解析:第(1)问清代人口增长内容的考查,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相关有效信息。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可知当时社会稳定,税收制度进行了变革。由“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知清代农业精耕细作;高

20、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增加。对人口膨胀的影响的考查,通过阅读材料也能提炼相关有效信息。由“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朝人口膨胀主要造成了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第(2)问对缓解人口压力措施的考查,通过研读材料可得到相关信息。由“康有为认为,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可知康有为主张向人口较少地区进行人口迁移,眼福则主张兴办实业;由“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21、可知还有人主张晚婚晚育。对这些主张的评价的考查,则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对于这些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分开单独评价。但无论如何都要注意考虑到这些主张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全面而客观地评价。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

22、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23、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发散思维的考查。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论述能力。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就已经圈定了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而且在历年高考的考查中都要求学生引用相关史实,史论结合。所以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比如本题要求围绕 “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题目,但就回答难度来讲,最简单的还是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角度入手,这就要求学生对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熟练的掌握。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

24、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 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 -5 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 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示例:略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 ,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

25、为华夏“高门” ,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

26、谱牒改革的内容。 (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 分)解析:第(1)问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从材料中直接归纳概括即可。由“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第(2)问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影响,唐太宗的谱牒改革使原世家大族的等级降低,而很多从草原迁移而来的新兴家族跻身“高门”之列,这样就打击了世家大族社会地位,有利于打破他们对官

27、位和政治的控制;而按照当前爵位高低确定门第等级高低,也有利于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同时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人才选拔,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将皇族排为第一等级则有利于提高皇族的地位,加强统治。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 分)材料 1721 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 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

28、题,被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 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 20 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 1 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 7 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 3 天内答复。70 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

29、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6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的考查,注意总结概括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即可。由“被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 、 “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可知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被质询者由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发展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答复,由“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 1 小时间”可知质询时间固定。从两个方面体现了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第二小问质询制度实质的考查,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质询制度实际上体现了议会和人民对政府和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

30、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第(2)问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积极作用的考查。本题需要注意题目中的设问要求,即“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然后总结概括材料,提炼相关有效信息即可。由“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可知,质询制度的发展完善,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答案:(1)发展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47.20

31、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材料 1965 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 ,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1969 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

32、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 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7 分)解析:第(1)问越南中中美关系的考查,注意总结概括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由“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 、 “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 ,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 、 “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可知中美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作用;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

33、繁荣一些措施;同时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练习所学内容可知美国的战略重心主要在欧洲。第(2)问对美国急于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的考查,要求学生在总结概括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由“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受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外交战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同时越南战争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

34、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2)国内发展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 “蕃将” ,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 ,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 ,俘其国王,经此一役, “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 ,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

35、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 ,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 (6 分)解析:第(1)问对唐朝当时时代背景的考查。本题以高仙芝为载体,实际考查了当时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学生能在总结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进行作答。根据材料内容“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 蕃将 ,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并结合所学

36、知识可知,当时唐王朝综合国力强大,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同时唐朝执行积极的边疆政策,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且唐朝民族政策开明,军队中吸纳很多少数民族士兵和将领。第(2)问对高仙芝评价的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基本要求使用两分法进行评价,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可知高仙芝为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生产营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