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四个问题”的思考张新科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今年国家和江苏省都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今后十年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江苏教育规划纲要将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作为今后一段时间五项任务之一。本人围绕两个规划纲要,认真学习与思考,把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归纳凝练成四个方面。一、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两重两轻”现象 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实训基地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成功的探索实践,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稳定与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教育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在社会上扩大与助推了高职作为崭新教育类别的影响。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开展的一系列基于校企合作、基于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基于专业项目、基于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社会特别是企业界的高度认可,连续多年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高于普通本科就是一个直接也是最好的佐证。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胆识、努力、坚守,但其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耐心、纠偏、总结。当我们静下心来,在审视与研判高职教
3、育在实施系列改革并取得创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或者称为没有涉及但应该涉及的探索范畴。作为一个庞大教育分支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总结的问题会像归纳的成绩一样多。“两重两轻”现象就是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而仍被忽视的一个共性问题。改革与创新的着眼点“重共性轻个性”: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改革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行政主导协
4、调缺位、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办学阶段“重共性”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的。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重心的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是有失偏颇的。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克服学习考试压力与障碍、树立今后成长和就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或类似制度。这些教育分支实行导师制、现代学徒或类似制度,旨在关注与重视学生群体共性发展的基础上
5、,承认学生群体中因自身因素(性别、性格、爱好、思维模式等)和非自身因素(家庭背景、来源城乡与区域、前期教育质量、家庭价值取向等)影响带来的个体差2异性,因人而异并因材施教,通过相关教育方式方法保证个体和个性的培植与发展。在关注重视个性个体的教育上,高职教育不能例外也不应该例外。改革与创新的侧重点“重教师轻学生”: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举措大部分集中在教学领域,主要是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技能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生产性实训场景设计、顶岗实习模式的推行、情景式校本教材编写、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等。高职院校这些改
6、革与创新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设计主体是教师,完成主体也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改革的响应者、创新的实验对象。在整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了解程度、理解程度、参与程度的关系与教师和学校的最初设计和愿望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使改革与创新的预期绩效打了折扣,尽管这些举措是以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和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为“善良”目的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如其他各类教育分支中的受教育者一样,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任务最终的落实者、执行者、受益者,涉及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如果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支持是很难实现设计初衷的。当我们将改革与创新的视角转向着眼个性、侧重学生时,充满人文关爱的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不仅是职
7、业人,更是社会人。学生在个性得到满足与发展时,其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将不再局限于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层面,而是将上升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层面,学生将在高职教育中获取技能、实现自身价值并充分享受社会对其的价值认同,由此,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也会更加凸显。二、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学生工作的主旨“四业”关系处理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着正确处理学生学业、专业、创业和就业四个方面关系的问题。“四业”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三年间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也是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四者关系处理得当,可以相辅相成,处理不妥,相互之间可能形成羁绊。学业完成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和成才基础
8、。学生以学为主,在校期间学生需要完成的其他任务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业的完成来安排,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社团文体活动、顶岗实习等都应该在保证学生学业正常完成的前提下进行,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求末。更进一步,无论是校园文化活动,还是技能锻炼活动,没有较好的学业水平作为支撑,活动的质量都将停留在一般水平而达不到良好的实践育人效果。专业是学校学生学习和教学管理的技术支撑和组织平台。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不能也不应该脱离学生终身依赖的专业轴心。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能脱离专业技能,就业教育的进行更不能抛弃专业背景,否则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又会异化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能力、潜力、拓展力。就业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体动
9、力和直接目的。高职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是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教学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和参考指标。如今,学生就业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上升成为了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因此也应成为学校工作中的重点。学校的就业工作应该以生为本、以专业为支持、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来进行。特别应该明确的是,在就业工作中不能忽视政府的主导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只有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才能不断提升。3创业对学生来说是就业的延续拓展和途径补充。目前高职院校按照要求普遍开展了针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植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进行基本的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教育不应替代就业教育
10、,或者高于就业教育。尤其应该强调学生的创业不能脱离专业实际,摆花架子图空形式。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通过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能够在就业中善于发现工作技能和方法创新的机会,甚至是创业的机会,使得“四业”相得益彰。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理念的角色缺失“企业担当”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的理念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是强调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但当前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遇到的普遍情景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一方对合作办学十分积极,而企业一方却态度平淡。绝大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背景,一是企业人才需求依靠校方的支持,二是因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事关系的驱
11、使压力。针对我国企业对校企合作普遍不积极的状态,许多专家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后,建议政府制定政策,通过相关的税收、资金、项目、科技开发等措施激励、敦促和奖惩企业担负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这种建议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没有政府主导的制度、法规、条例、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措施,企业界参与度很难达到与国外同样的程度。法律和制度层面的保障是必要的,但仅有法律和制度是不行的。没有企业发自内心的主动,没有企业从社会责任担当角度审视自己的义务,没有企业在精神层面反哺社会、感恩社会的自我认识,真正的校企合作特别是双主体性质的校企合作就不可能付诸实现。因此,建议包括但不仅是教育部的国家机关部门要通过各种
12、途径宣传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应承担的责任,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直接受益者应具有的企业公德,树立支持教育、辅助教育、配合教育的社会良知尤其是企业家精神,建立企业从生产收益中资助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岗位、仪器设备和直接投入的必要措施。从企业的社会公德、企业良知、企业道德层面拷问我国的企业家应承担的人才培养责任不仅是不过分的要求,更是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持有的态度。四、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的校企文化融合推行“四进”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零距离对接,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界十分重视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关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
13、化进课堂”的“三进”思路,为校企文化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作为高职院校一线管理者,从多年工作实践中得出理性感悟,“三进”如果完善成“四进”,即“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专业、专业文化进课堂”,不但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现实,也更易于贯彻执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龙头,同时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单元。专业文化在国外受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校园文化,这虽然与国外大学“校园”概念淡漠不无关系,更深层的缘由还在于,专业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实体性支撑。避开专业层面可能造成文化“进校园”和“进课堂”的载体与平台缺失。4实践证明,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
14、化作为发展支撑,就国内企业而言,用价值观来影响员工、塑造员工、成就员工的不在少数。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正如不同的专业也应该有能够彰显其核心价值观和特色的专业文化。把优秀企业文化因子归纳凝练后与学校专业自身的历史沉淀、名师名生、团队精神、专业特色等因素总结升华成一个完美的校企文化融合体专业文化后再“进课堂”,比单纯企业文化“进课堂”更为现实也更为丰富。个人认为,高职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搭建融宗旨、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路径“四元一体”的专业文化架构。其中,宗旨就是彰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核心在于遵循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价值取向是崇尚实践、崇尚技能、崇尚团队、崇尚诚信;实现路径贵在营造理实一体、生产性、虚实结合的育人环境。(作者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留德博士,张新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