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民族学生汉语听力能力的思考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汉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影响听力教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加强汉语听力教学,提高民族学生汉语听力能力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汉语教学 听力教学 文化差异 母语 在汉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提高,听力居于首位,可见其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我们获得信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主要的是借助于视觉于听觉。也就是说,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听是吸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研究表明,人们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 33%,听觉占 11%。这说明在获得外部信息的诸多感官中,眼最灵,耳次之。 在学习汉语的四种技能中,说、读、写都是一
2、种主动性行为,听却完全相反,它是一种被动性行为,它会受到诸多如语流、语速、轻重音、生词以及语言本身的许多问题的影响。对于把汉语作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还存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形式、内部系统及语用条件等的差异。而这些影响因素不是完全靠听者本身所能解决的。由于听力教学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听力教学必然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而且使听力课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其他课程所没有的难度。 听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语言能力和思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利用和控制学生的母语思维也是听力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另外,听力理解是个复杂的言语理解过程,文字符号具有永久性,而声音信号则稍纵即逝,学习者听音的次数是有限的,每个学习者
3、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时间来反映听和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听力理解属于语言理解范畴。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从声音道意义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指的是音位表现、词汇理解、语法应用、意念表现等层面的转换。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适应这种转换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汉语听力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凡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不易理解的语言现象,除了学生自身因素以外,还存在在汉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或暗含某种特有的文化因素。因此,研究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是探寻、解决汉维语言在表达上和文化上沟通的一条良好途径。 一、影响学生汉语听力的因素 1.两种语言语义及文化差异的因素 语言语义是指一个可成词的词素单独使用时或者构
4、成短语时所听出来的字面意义,它并不严格等同于该词的概念意义,只是概念意义中的一项,既基本意义。单就语言意义而论,汉语和维语多数词或短语可以找到严格的对应关系。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的困感并不是有些词的语言意义,而是语言意义之外的东西。例如:“可怜劲儿”的“劲”在辞海的 1247 页上是这样解释的:“(一)强:坚强有力。如:劲弩,劲萃。猛烈。如:劲风,劲雪。 (二)力气。如:使劲,用劲。积极兴奋的精神或情绪。如:干劲,冲劲。兴趣。如:起劲。而我们在以上提到的“可怜劲儿”的劲儿常和形容词构成偏正词组,指某种精神、态度、状态等。例如:“不怎么样”这个词语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但
5、对母语是非汉语的维吾尔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原因是维语里的“不怎么样”是“没有问题”的意思,学生接触到这一类词语就感到困感。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及时给学生讲清楚这些本质上的差异,使学生掌握的更快一些。 2.习惯表达和背景知识引起的因素 汉语非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汉语五花八门的表达习惯不是很了解。他们习惯把汉语中的每个词在脑海里先译成母语来理解。由于他们的母语和所学的汉语在用词方法及表达习惯上有差别,造成了他们学习方法的失败。但是学生在中小学已经养成了这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大学以后,一时不容改变,这就增加了他们的理解一些特殊表达方式的难度。例如:“那还用说” , “
6、最好不过了” , “跟过不去” ,“差点儿”和“差点儿没“, “非下苦功不可” , “没有门”等短语,学生一时接受不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另外,汉语的有些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绝非构成这一词语的语速意义的简单相加。学生虽然对这类词听懂了,但由于缺乏理解这些词语所必须的文化背景知识,还是感到陌生,如: “东房” “房东” 、 “红娘” 、“海外关系”等等。有些词语折射出社会制度变革中所留下来的文化印记,如“三八红旗手” 、 “赤脚医生” 、 “超生游击队” 、 “下海”等等。有些词语反映了汉族人对事物的特殊观察法及其喜恶感情,如: “大红人”、 “胆小如鼠” 、 “天有不测风云” 、 “狗腿子”等
7、等。遇到这种汉语的特殊表达方式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字面意思和翻译法师不可能理解这些表达方式的。 3.逻辑推理能力的因素 学习者要在汉语考试的听力得分,除了加强听力理解水平之外,还应该具备逻辑推理及思维判断的能力,具备根据上下文语境意义来判断和联想的能力。而少数民族学生有正好不习惯和不善于对听力预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例如:“要是你们一个人也没有上去,那才糟糕呢” 。针对这句话有四种答案,但学生很难判断出这四种答案中到底哪个是正确答案。其实,对于这个句子稍微动一下脑子,就可以推理出这个语境中“那才是糟糕呢”的意思是情况并不糟糕。既然不糟糕,那么,不是都没有能够上去,而是可能上去了一
8、、两个。这样一想,就能很快找出答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没有认真地进行思考,瞎猜测。 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力能力的对策 1.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听力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组织学生听有关语料的同时,也给予学生规律性的启发。即教师提出示范,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并通过对生词短语、词语例释、语法现象、速度掌握、发音特征的讲解以及对于重点词句的必要重复,帮助学生跨过理解这一难关。这里尤其要强调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例如在听某一内容前,给学生设计一相应的场景,让学生的思路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加以展开。这样即便学生在不理解时进行合情合理的猜测,又能在反
9、复听中加以验证,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2.培养学生跳跃障碍的能力 有些学生在听句或短文时,习惯一个字,一个词的听,而不善于听完整的句子。这样,常常因为个别生词不明白而影响整个句子的理解,而语言学研究证明,遇到不懂的词就想查字典或向老师提问,那永远也提高不了听力水平。因此应当培养学生具备在一定条件下的猜测能力,也就是说,根据整个句子的前后关系判断出某个自己不懂的词的大概意思,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比较快的时间内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跳跃障碍的能力呢?一是要教会学生抓重点。一句话有一句话的重点,一段话有一段话的重点,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重点。学生把这些重点抓住,对于个别词
10、的不理解或不认识是无关紧要的。二是要教会学生 先跳过去,要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三是要教会学生在听语料时,自己的思维要跟说话人的思维保持同步。 3.加强听音辨音训练,提高学生把语音转换成词语,句子和话语的能力 3.1 剔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错误的发音模式,树立正确的发音标准。为了提高学生在听了方面的解码能力,首先就要剔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错误的发音模式,树立正确的发音标准,学生大脑中有了正确的发音标准模式,才能准确地捕捉到外界输入的语音,从而达到解码目的。 3.2 通过听句子解决近音词易混淆的问题。 想通过单纯的听发音近似的词来解决他们易混淆的问题是行不通的,因为汉语的同音词或发音近似的词太多。
11、我们可以通过听不同的句子来辨别发音近似的词语,因为句子的意思可以帮助学生辨别这些发音近似的词语。 3.3 不能采取一篇听力材料听若干遍这种方法来训练学生。许多教师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听辨音训练,往往采取一篇听力材料让学生听许多遍这种方式。从自然交际的原则和语言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同样的材料听若干遍是不太合适的。尽管从编码上看录音放若干编码没有发生变化,但通过听若干遍每次试图多听懂一点的办法培养出的解码机制已不是实际环境下所需的解码机制。习惯于反复听多变才能理解的学习者是很难在听第一遍后就马上捕捉到大量的信息的。那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训练呢?我认为,可以采取这种办法,即对同一内容、话题、场景等,可以
12、通过语速、词汇难度、复杂性等方面的递增变化使学习者每听一次总有新的编码的输入。如此有变化的“反复”听效果才会好。 4.加强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所以搞好词汇教学对课堂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强词汇教学不但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任何语言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汉语也不例外,对汉语来说更是如此。汉语词汇教学的涉及面广,应做好的工作也不少,特别是通过词汇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掌握汉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研究和运用教学规模、技巧,使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水平不断提高。只要不断探索汉语词汇教学新方法,找出存在的新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汉语听力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