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3462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治经济学 复习资料 天 编者:杨上卿 目录 导论 1 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几位学者的贡献 1 二、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研究对象及方法 1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2 五、三类经济规律 2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3 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3 二、 劳动的二重性及 商品价值量 3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的第一阶段 4 四、货币的职能 4 五、货币的流通规律 5 六、价值规律 5 七、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深化与发展 5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8 一、资本流通公式 8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8 三、 价值增殖过程 9 四、资本的特点 9 五、剩余价值率 10

2、 六、工资形式 10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12 论述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 12 第四章 资本循环与周转 13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13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产业链及起点到终点的对应关系 14 三 、资本的周转 15 四、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15 五、 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16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18 一、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及理论前提 18 二、 社会总资本 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9 三、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19 四、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1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24 一、 剩

3、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4 二、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4 三、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25 四、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26 五、 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26 六、 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27 七、 商业资本的周转 27 八、借贷资本与利息 28 九、 信用制度、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28 十、 股份公司与股票 29 十一、虚拟资本 30 十二、资本主义地租 30 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 33 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的形 成 33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及其发展 33 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34 四、垄断与竞争 34 五、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35 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的产生及其原因 35 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 35 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作用 36 九、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发展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36 郑重声明 381 导论 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几位学者的贡献 相关背景:“经济”一词最早出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经济论一书。“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于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政治经济学从 17 世纪中叶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 解析:(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创始人 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代表作是赋税论。贡献: 1,将研究范围从流通领域扩大到生产领域。 2, 最先指出“劳动时间创造价值”。 3,

5、在对地租形式的研究中看到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奠基人 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贡献: 1,第一次把流通领域同生产领域结合起来研究社会总生产过程。 2,以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把自配第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综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3,揭示了自由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及重要意义。 (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完成者 是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贡献:以劳动 价值论为基础,比较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的经济范畴。 二、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研

6、究对象及方法 解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出发点 是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 研究对象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其中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为进行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的活动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 所处的地位和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政治经济学的 根本方法 是唯物辩证法。 抽象法 ,先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再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

7、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据此,事物的运动产生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即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 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通过抽象而概括出来的许多原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证明和检验。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生产力的2 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三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相关背景:“经济基础”即与经济相关的制度、体制。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即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 识形态。 解析:(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巩固的作用,促进其发展;当经济基础已发生变化,原来的上层建筑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基础时,它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甚至还会动员一切力量来破坏经济基础的变革。 五、三

9、类经济规律 解析:(一)、一般经济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均发生作用。只要有社会生产存在,不管是哪种社会,都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共有经济规律: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如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商品循环和周转、货币流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利润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三)、特有经济规律:只在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发生作用。如资本积累规律、按劳分配规律。 扩展: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中,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 基本经济规律 ,它表明了社会生产的目的,

10、并决定着社会生产发展的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 第一章 商品 与货币 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相关背景:“价值”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一种社会属性。“使用价值”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一种数量关系,是物质关系,是一种自然属性。 解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既是统一的,又是互相矛盾的,即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主要表现在(一)、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二)、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 扩展 :(一)、任何物品如果没有使

11、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因而不是商品。(二)、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虽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三)、有些物品虽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的消费或无偿提供给别人消费。这种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二、劳动的二重性及商品价值量 (一)、劳动的二重性。 解析: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具体劳动 ,即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而进行的目的、对象、工具、操作方法和结果都不同的 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另一方面是 抽象劳动 ,即撇开其具体形式的同质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

12、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使用价值,但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价值,且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二 )、商品价值量。 相关背景:商品的价值,从 质 的规定性讲,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从 量 的规定性讲,是由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 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 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由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的

1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简单劳动指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专门训练和学习、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4 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多重优化。 3、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内包含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越高,该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亦然; 劳动生产率 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1)、可用 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2)、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各种自然条件等。 三、价值形式的

14、发展的第一阶段 解析: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如 1 只绵羊 =2 把斧子,(一)、在此价值形式中,绵羊和斧子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绵羊起主动作用,通过斧子使自己的价值被表现,处于 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起被动作用,不表现 自己的价值,处于 等价形式 。(二)、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同一商品不能同时处于价值形式的两极。(三)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的商品,只是直接作为使用价值出现,它的价值必须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只是作为价值出现,它的使用价

15、值变成了表现另一商品的材料。 扩展:第二阶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这时,绵羊的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即一 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在价值形式发展史上是质的飞跃。 第四阶段:货币阶段: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如黄金或白银上; 四、货币的职能 相关背景: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其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它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解析:货币的职

16、能是由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决定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即货币可 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是商品内在尺度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可以是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把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 (二)、流通手段:即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三)、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银制品等。 5 (四)、支

17、付手段 :即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大大减少了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五)、世界货币:即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而且必须脱去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域性外衣,而以足值的金块、银块的自然形式出现。在国际贸易中,货币也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还最主要作为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作为购买手段,一国单方面购买另一国的商品。作为财富的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五、货币的流通规律 相关背 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决

18、定商品流通所需要货币量的因素有待实现的商品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 =待实现的商品量商品的价格水平。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解析:(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赊销商品价格总额 +到期支付总额 -抵消支付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流通中金属货币量的增、减,不会引起商品价格的降、升 。 (二)、纸币流通规律 。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纸币发行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则纸币的购买力就会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购买力相等,纸币就

19、能正常流通,物价就可保持稳定。 1、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发生货币贬值,物价持续普遍上涨,即 通货膨胀 。 2、如果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导致通货不足、货币升值,进而引起物价持续下跌,即 通货紧缩 。 六、价值规律 解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商品的价格必须符合价值。但价格虽以价值为基础,却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要受

20、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随着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商品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上下偏离。而这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如下作用: (一)、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自发地调节社会劳 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6 七、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深化与发展 解析:(一)、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在丰富劳动内涵的基础上,扩展生产劳动的外延,把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的劳动都确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 随着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非物质生产领域从物质生产

21、中分离出来,而且规模愈来愈大,生产劳动的领域也相应扩大了。 生产工人的概念也扩大了,出现从个体的局部劳动向企业内部总体工人的劳动、再向社会总体劳动发展的 趋势。 (二)、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有: 1、这种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2、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在里面。 3、这种劳动的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 4、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作为价值实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管以哪种方式进行,也不管是凝结在物质的、有形的商品上,或者凝结在无形的精神财富上,还是凝结在

22、流动形态的劳动即服务上,只要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上凝结了人类劳动,就创造 了价值。 1、知识劳动创造价值;知识劳动(包括科学劳动)是社会总体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功能,即其 使用价值 。在知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 价值 实体。知识产品的价格即 交换价值 。 2、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服务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在提供特殊形态的使用价值时所耗费的体力、脑力也可形成 价值 。 劳动“物化”指商品生产中的抽象人类劳动的“对象化”,即“体现”、“依附”于某一“东西”或“对象”之中,从而使抽象人类劳动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生产关系或“社会规定性”体现于作为使用价值

23、的一 个劳动生产“物”或“对象”之中,并表现为这一个“物”或“对象”所拥有的价值规定性。 3、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管理人员也是社会总体劳动工人的一部分,管理劳动是社会总体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管理劳动实际上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劳动。比一般劳动者的劳动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工人的劳动一起形成新的价值。管理劳动能比个体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也更有效率。 (三)、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种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社 会产品即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从 质 的方面讲, 价值的创造 只是同劳动有关,其 实体 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而 财富的创造 同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其 实体 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劳动是财富价值的唯一源泉,却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7 从 量 的方面讲,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是对应的;只有当社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时,随着劳动量的增加,价值量的增加和财富量的增加才是一致的。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价值量成反比。 要把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 术和管理等生产因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