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3606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题 1简要回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 答: 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2学科课程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 学科课程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各学科(各学术领域)由各种不同类别的间接经验组成,各科内容取材于相应的科学领域;二是各学科依据不同的育人要求而设置,不同类别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三是不同类别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答: 在具体的目 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

2、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 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4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 答: 核心课程的优点包括: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

3、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同时,核心课程也暴露出一些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 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5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 答: 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

4、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2 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从设计的结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 中的各类教学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从设计所涵盖的因素看,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配,以发挥整体功效。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

5、课程资源等等。 6课程设计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答: 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 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它明确揭示了课程设计的从属关系,指出课程设计属于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工程是由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三个部分组成的。其次,它反映了课程设计活动的本质属性,即课程设计活动必然受到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本质性联系的制约。第三,它反映了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7简述课程设计的三个不同层面的设计主体、设计任务和设计成果。 答: 宏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为

6、课程专家,设计任务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设计成果是学校课程的类别结构;中观层面的设计主 体为课程专家,设计任务是把宏观层面设计的基本理念加以具体化、物化,设计成果为课程的科类结构;微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主要为教师,设计任务是进行具体课程要素设计,设计成果为各科目内的结构。 8简述泰勒原理。 答: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他认为,这四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这四个问题是: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设计 模式:目

7、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关于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第一,三个来源。一是学生。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三是学科。第二,两个过滤器。哲学过滤器。心理过滤器。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3 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 几种结果。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关于有效

8、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关于结果的评价,泰勒提出了如下步骤:步骤一, 界说教育目标。对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进行清晰地界说是评价的第一步;步骤二,确认评价情境;要保证评价的效度,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评价情境,使其将获得的行为变化充分表现出来;步骤三,编制评价工具。 9简述课程设计的整体设计思路。 答:整体设计思路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整体设计思路的基 本特征有三个方面:首先,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三级课程设计一体化,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节设计一体化,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设计一

9、体化。第三,整体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实验、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 10如何分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答: 分析这四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当然,不同的教育学者对这几个概念的界定是不同的。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权威性的概念界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

10、须要考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学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扩充。 11课程设计有哪几种基本策略? 答: 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简要说明每种策略的基本含义即可。 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有哪些? 答: 课程实施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13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有哪些? 答:为了对选择课程内容时有所帮助,应当考虑以下课程内容选择标准:( 1)合法性( 2)重要性( 3)真实性( 4)适合学生的特点( 5)教师

11、背景 14简述课程评价的三种价值取向。 4 答: 从取向的维度,一般把课程评价归纳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以及主体取向的评价。( 1)目标取向的评价。课程评价被看作是将教育结 果或课程计划和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化。它把预定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本质上受“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它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倡导“量化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关注“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本质上,它是受“实践理性”

12、所支配的,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 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出评价,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它评价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方法,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 15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答: 课程评价活动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课程评价的设计及指标体系应该科学、客观的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

13、,也经得起教育改 革与发展实践的检验。( 2)人文性原则。评价的执行要尊重个人与群体(教师、学生、编者等)的合理性需求,并要能充分地发挥评价各方的自主性。应把学生看做是评价的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应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尊重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完备性原则。评价过程与准则的确定是共同分担的责任,评价程序要考虑到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教育人员之间的公正性。评价样本也应有代表性。评价是教学、课程、方案设计、学校与部门的改进、专业发展及其他计划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领域。( 4)适应性原则。首先评价应该适合课程标准或大纲规定的预期结果。再次评价应适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4、并向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教与学的行动做出反馈。最后评价应该适合评价各方人员信息的可信性。 16简述时间取样法的实施步骤,并比较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的不同 。 答:时间取样法,即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 具体步骤为: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选择目标行为并进行分类,且严格规定操作定义,即对需要观察的行为给以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每一个行为或现象的测量和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设计和编制适当的记录表格;制定观察实施 计划。包括确定总的观察时间,确定几个观察时段,人员安排以及如何记录等;实施观察并做好记录;对观察资料进行整5 理,根据观察时段出现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的次数和

15、情况去推测观察对象的一般行为表现。 事件取样法,即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两者的 不同之处在于: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间隔和时段规定的限制,而时间取样法必须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观察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段里进行观察记录;事件取样法侧重特定行为或事件的特点及全过程,而时间取样法则注重在规定时段中预先 设定的行为是否出现,出现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 17采用实况记录法进行观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实况详录法。也称连续记录法。指在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收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采用实况记录法需要注意三个问

16、题。第一、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场景和时间。第二、要善于借助现代化设备。第三、记录要客观、全面。 18运用观察法有哪些途径? 答: 观察通常有以下基本途径:亲自为学生上课。听课,观察教学全过程。实地考察,亲自参观学校。参与学校的各种有关活动。列席学校各种会议或召开 座谈会。 19特尔斐法、头脑风暴法是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两种常用方法,简述其运用过程。 答: (1)特尔斐法,即对初拟指标进行筛选,其任务就是将内涵相同的加以合并,互相矛盾的去伪存真,有因果关系的正本清源,把多余的去掉,把遗漏的补充上。其主要步骤是:首先是第一轮调查。把需要征求意见的指标写成若干条意义明确的问话,或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发给

17、有关专家,请专家们以书面的形式给予回答。将其调查问卷收回后,对各位专家们的意见、看法加以统计整理,写出反映调查结果实际情况的简单小结,其次是对参与第一轮调查的专家进行第二轮调查 。调查时将专家本人第一轮的调查表的意见、看法与第一轮的总体调查小结一起寄回去,请专家参考总体调查小结对自己原来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寄回来。最后再对第二轮专家们的意见、看法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综合,做出第二次小结。如果指标体系设计者认为离筛选任务的要求差距很大,还可以再次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第三轮调查。一直到取得满意结果为止。 (2)头脑风暴法,即召开座谈会,请专家们在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自己意见,集思广益完成筛选指标任务的方法。

18、其主要步骤是:首先,指标体系设计者主持会议,向参加会议的专家们说明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意义 和任务,说明初拟指标的来历等情况。然后,请各位专家对初拟指标如何筛选自由发言。最后,会议结束后,设计者对会议的情况进行总结,对众多专家的各种意见和看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初拟指标的筛选任务。 20编制问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6 答: 在编制问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重点突出。问卷中所提问题应与调查目的相一致,突出调查重点。第二、结构合理。问卷中所提问题应当符合逻辑顺序和被调查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一般后具体的原则。第三、问题明确,措辞得当。问卷中的问题

19、应当简明扼 要无歧义。措辞力求通俗易懂,语气要亲切,使被调查者乐于回答。避免使用带有导向性的问题。第四、要控制问卷的长度,问卷的问题数量要适当。一般而言,回答问卷的时间不宜超过 30 分钟。 21简述文献法的主要实施步骤。 答: 文献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是:第一、编写文献调查大纲。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事前拟定查阅资料、文件的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人员安排,科学做到分工查阅,有分类,有统计,避免重复查阅。第二、筛选和分类。筛选就是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从众多文献中选择有用的材料。分类则是对选定材料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第三 、复印或摘录。为便于分析和讨论,评价者可以将一些重要的档案材料复印并分

20、发给评价小组的各位成员。第四、文献核实和汇总。为了使评价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评价者还要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五、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对汇总和核实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明确结论,以便较好地引用。 22简述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四个环节。 答: 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质量。一般包括四个环节:( 1)建立评价组织机构。成立一个评价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领导评价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可以下设 若干个专题评价小组。( 2)制定评价实施活动计划及组织培训参评人员。领导组织机构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周密的评价活动计划,评价活动应该包括评价的目

21、的和任务、评价对象和评价重点、评价活动的行为准则和整体要求、评价实施的步骤和具体日程安排并组织培训参评人员。( 3)设计评价方案。评价方案一般包括评价的目的和对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实施、评价方法、实施期限、评价报告的完成时间和接收单位、预算等。( 4)编制问卷、设计表格等相关物质上的准备。 23简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答: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

22、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7 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之,活动课程较之学科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带有明显的自觉性,即使遇到困难,学生也往往会主动地克服,对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很

23、有帮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儿童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24、课程设计的目标中心思路? 答: 目标中心思路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 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它强调通过事实描述、资料量化处理的方式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看成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目标中心思路包含下列程序:先决定一般目标,并按需求予以评估,将目标形式化;然后将一般目标再分为特定目标,从而形成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可以通过测验予以测量的;最后再依据行为目标编制教材,并设计教学活动。 目标模式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

24、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即预先确定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的特点,并认为良好的目标 要能够评述儿童学习后应该能做的事或表现的行为。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 25课程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答: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评估。在一项课程计划拟定之前,了解社会或学生的需要,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依据,并作为拟定教育目标的参考。另外,教师对进修的需要、学生对某一时段和某一学科教学的需要等,都可以通过评价来完成。( 2)课程诊断和修订。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其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改进课程计划,使课程达

25、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评价还 可以诊断学生学习的缺陷,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 3)课程比较与选择。对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评价可以比较其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断其价值,再结合需要评估,对课程作出选择。( 4)确定目标达成的程度。对一项实施过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判定其结果,并通过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对照,判断与其达成目标的程度。( 5)成效的判断。一项课程或教学计划在实施后究竟收到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全面衡量,做出判断。这种判断不同于上述对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而是对效果的全面把握,包括对那些预定目标之外的 效果的把握。 8 26中小学常见的课程评价方法有哪些

26、? 答:中小学常见的课程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学生或者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观察的具体方法有实况详录法,即在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收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日记描述法,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或者教育现象的一种观察方法;事件取样法,即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 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一种观察方法;时间取样法,即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 2)调查访谈法。调查法是

27、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以分析教育现状或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访谈法是调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对象进行交谈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访谈可以揭示研究对象比较隐秘的态度、情感、观念,获得其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情况。它适用于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适用于需要访问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材料的调查。( 3)纸笔测试法。即用一组测试 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试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进行数量化分析。它是评价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2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哪几

28、个阶段? 答:从“过程”角度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大致包括主题确定、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三个阶段。( 1)主题确定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是活动展开前师生共同进行的工作。包括相关活动材料准备和情境创设。具体内容有:教师对学生生活、学习基础、直接经验的研究,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动机和欲望的有关活动 主题的故事,活动方案设计、活动教材与活动工具的准备工作。( 2)活动实施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同伴协作三者相结合。这要求学生按照活动设计思路,自主地投入活动,动脑动手,积极完成活动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活动条件,观察和记录学生活动状况。( 3)活动总

29、结阶段。主题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完成的活动作业做出评价,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找出心得和体悟,发现经验与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同时,为下一阶段活动主题设计与实施积累经验。总结和 评价有助于学生回顾、梳理整个研究过程,明确探究方法,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又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与活动的互动情况、学生的心理愿望,为分析活动的成败、得失,为今后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9 28简述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 答: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 1)环境分析。在校本课

30、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教育改革等的分析;学 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 2)课程目标设置。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回答后,才能开始确定课程目标。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教学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化。( 3)课程组织。校本课程组织是指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

31、方式。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 科书、练习册和辅导材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等构成要素未必一应俱全,其详略程度取决于课程形式、教学要求和课时长短。校本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事实,而且包括原理、概念、技能、态度、价值观念等。教师在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注意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校本课程同样可以采取各种呈现形式,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等。总之,课程组织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特殊的教学目标和特殊的教 育场所,避免不加选择地采用外来的课

32、程组织方案。( 4)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5)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后实施的评价。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 程开发的决策基础。 29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 答: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

33、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注意下列总体要求:(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10 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 程有机整合起来。 3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加

34、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 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

35、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3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答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

36、实践活动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3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是什么? 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1)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 ( 2)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 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