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探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36289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探析摘要:河南省的旅游产业在进入 21 世纪以来,获得了十分迅速的发展,旅游收入以及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朝着扩大化的趋势发展,但是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与全国其它旅游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还是显得还是非常的滞后,这与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本文就如何促进河南省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相关能够促进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引导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南省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所具有的自身优势 (一)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省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其历史悠久、历史古迹众多,拥有着得天

2、独厚的旅游资源,旖旎的自然风光,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根据最新的旅游资源普查可知,目前河南省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单体一共是 39802 个(其中的人文旅游资源已经在所有旅游资源单体之中的比例达到了 63%) 。1除此之外,河南省的地下文物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馆藏的文物可以达到一百三十万件之多,占据全国馆藏文物总数的八分之一之多,例如,拥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蚌壳龙,距今它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门峡一处贵族的墓葬中出土的铁制工具,被称为“中华第一剑” ,距今将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有周文王创立的闻名于世的周易 ;中国最早的寺院少林寺;

3、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登封嵩阳书院。可谓是人文底蕴浓厚,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彩,使河南省的旅游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河南省不仅人文底蕴非常的浓厚,而且自然景观也非常的丰富。因为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河南省处于我国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地带,处于全国的中心位置;如果从气候的特点来讲,由于河南省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地区,这样就造就了河南省温和宜人的自然气候,更加适合旅游活动的发生;从河南省所具有的地貌特征上来讲,河南省的地质条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各个年代的底层保护完好,在我国国内,可以成为旅游环境先对优越的地区之一。我国的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造就了河南省西高东低的地

4、势特点,由于东西地势差距非常明显,导致河南省总体的地貌形态表现为复杂的多样性特点,平原、丘陵以及盆地各种地形应有尽有。同样,这样的地形与地貌特征也是的河南省的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可以适合各类的动植物在此栖息繁殖。表 1 为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关河南省国家旅游资源的一个统计表,表 2 为河南省旅游业主要的经济指标,图 1 和图 2 分为从 2008 年到 2012 年五年之间河南省接待游客总人数与总收入的统计表2。这些旅游景观把河南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集合在了一起,必然会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拖动作用。 三)优越的地理位置,充足的客源 河南省素来就有“中州”之称,河南接北通南,承东启西,

5、京广、京九、焦枝和陇海四条铁路干线都在郑州交汇,在加上刚刚竣工的宁西三纵两横铁路网,使得河南省各个旅游景区之间变得四通八达,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旅游市场的发展,每年都为河南省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据有关的资料统计,在 2012 年中,在整个河南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产业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但是河南省的旅游业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发展势头,可谓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风景这边独好。在整个 2012 年中,河南省总共接待海外游客总数达到了 3.63 亿人次,旅游带来的总的收入达到了 3364.1 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达到 18.07%以及 20.0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加速度的 8

6、 个和 6 个百分点。所以,有了去年良好的成绩作为铺垫,在 2013 年中,有关部门对河南省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新的一年里,争取接待海外游客总数能达到 4.1 亿人次,同时,旅游带来的总的资金收入达到3863 亿元人民币,实现同比增长达到 13%和 15%的目标。 二、河南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不利因素 (一)开发过程中不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 由于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的意识淡薄,大部分只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把经济的利益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致使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或者破坏之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恢复的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

7、,严重的破坏了景区长远的经济效益。 (二) 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虽然河南省属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产品的认识程度较低,从而严重缺乏对旅游产品的更深层次的开发,再加上平时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对旅游产品的定位不准确,导致河南省虽然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名牌效应严重缺乏,致使许多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景区到现在仍然不为外人所熟知,所以部分旅游产品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占有额仍然还不太高。 (三)旅游资源产业化水平偏低 近年来河南省旅游资源发展的产业化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协调,由此,产生一些不利于河南省旅游市场发展的因素,例如,河南省大部分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大

8、的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旅游集团,只是河南省的旅行社市场鱼龙混杂, “小、乱、散”的旅行社普遍存在,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河南省旅游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河南省的相关旅游部门对河南省的旅游市场缺乏长远的规划,甚至有些地区至今仍然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方案,或者有些地方虽然已经制定出了先关的旅游发展规划,但是其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都未经过先关专家的评审。再者就是,河南省的旅游产品以及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可想而知,产品如果过于单调就会降低消费者的兴趣,从而减少产品对消费者所形成的吸引了,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在一定成都市减弱了河南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河南省的旅游业刚刚

9、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结构的框架刚刚建立,当时还不稳定,与旅游先关的产业链条以及配套设施都不太健全以及一些产业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因素,特别是涉及到河南省旅游业的薄弱环节的时候,更重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的突出。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交通、住宿、娱乐以及商品等相互关联的产业。还有,在旅游购物这方面,旅游商品研发的能力较弱,产品的档次不高,商品结构之间存在很多的雷同等问题比较突出。在文化娱乐方面,各地的娱乐设施发展滞后,景区附近的文化娱乐项目比较的单调,对那些层次要求较高的游客那一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以上种种状况必然会对河南省旅游业的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就以 2010 年为例,国际游客的消

10、费水平平均要比国内游客的消费水平高出 1000 元,与其它的像北京上海这样的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加快河南省旅游体制的改革 在平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之中将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要有专门的单位或者部门对景区实施环境质量的检测和治理工作,加大对景区的宣传力度以及特色产品的促销活动,把高起点、高品味的旅游产品介绍给海外游客,将我省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强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正在发生关键性转变的时候,要想使河南省由一个旅游资源的大省顺利迈向旅游强省的行列,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同时还要把科技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作为发展的动

11、力,充分的利用我省的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改善我省额旅游 条件,快速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管理体制,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于此同时,还要加强我省旅游市场的人才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旅游发展模式。 (二)鼓励旅游商品创新 研究发现,凡是旅游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他们的旅游市场必定同样非常的火爆,所以,如果要想快速实现河南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就必须下大了力气做好河南省旅游商品创新这一块。河南省应该积极向那些旅游业较为发的城市学习,努力做好在旅游产品的种类、包装以及宣传方面的工作,缩小与那些旅游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针对于这种情况,河南省要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说依托本地的陶瓷

12、文化,积极开发各种陶瓷产品,适当的发展一些小的工艺品或者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品等等。而且还可以科学的有组织的地建立一些旅游产品的生产基地,在生产工地、品种以及外观上下大力气,并且还可以在一些旅游热点城市举办依据当地的文化特色举办一些旅游购物活动,丰富河南省旅游市场的氛围。 (三)加强行业管理 河南省旅游业内部存在着很多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比如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盲目甚至恶性竞争的不文明现象,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河南省旅游业的顺利发展。要想完善河南省的旅游管理体系,促进河南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相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就必须理顺他们之间的管理体制,形成比较权威的宏观调控机构。所以,要根据河南省的实际现状,我们要尽快地建立有权威的宏观调控机构以及完善的执行办事机构。认真贯彻国家以及河南省的旅游发展方针政策,在掌握河南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制定比较完善的旅游发展规划,从而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