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与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转型的关键.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37504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与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转型的关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与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转型的关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与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转型的关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与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转型的关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与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转型的关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与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转型的关键【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采取城乡分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政策,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加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二元结构的成因及其具体表现,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变迁来实现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 【关键词】二元结构;强制性制度变迁;转型 一、我国的二元结构 二元结构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显著而又普遍的特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而我国的经济不仅具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二元结构的特征,还极具自己的特殊性。我国的二元结构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则形成于以户籍

2、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 (一)我国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人民迫切希望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状况,实现民族振兴。因此,重工业的发达被当做是国富民强的标志,再加上当时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现工业化的成功,给中国以强烈的示范效应。然后,当时的中国不仅在技术上十分落后,资金也是相当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想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必须集中力量,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比如:人为地压低资本、外汇、原材料、农产品和劳动的价格,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和农民身上提留积累。因此,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国家实施了以计划为特征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并对资源

3、实行集中计划配置。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 1958 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明确将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除此之外,国家还在食品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划分开来。为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国家以法令的形式自上而下推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和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愈发突出。同时,农业部门和农民不得不付出相对较高的价格购进工业品支持工业发展,而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原料却要受到规定价格的限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二)当前我

4、国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直到今日,我国农业发展相对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来说仍旧严重滞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不但没有彻底解决,反而日益明显,并且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甚至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瓶颈。 1.城乡差异继续扩大 在最近十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差距却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在此,我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比较城乡差距。根据 1978-2010 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显示,2010 年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 3.23

5、 倍,而 1978 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是2.57:1。与此同时,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在 1978-2010 年期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13.72%,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12.89%。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 3 倍多的情况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依然高于农村居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依然存在问题,要想全面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支农、建农的问题,而是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因此,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新形势、新阶段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

6、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可供解决城乡差别的大政策。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失业率明显上升。2006-2010 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均在 4%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均在 800 万以上。如果再加上城市国有事业单位、集体单位的下岗人员在内,中国真实的失业人口数量和失业率都要高于统计结果。而同期我国劳动力人口又在不断地增长,历年城乡新增加的就业人员总量呈递增态势。 而自 1978 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 90 年代开始,大量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

7、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 2.53 亿人,比上年增长4.4%。然而,农民们有了进城打工的自由,去无法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此外,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很少想到寻求并且得到法律的援助。 3.“城中村”问题较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城中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城中村的内部通常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以低矮拥挤的违章建筑为主、环境脏乱、人流混杂、治安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游离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比较著名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中村问题较为突出

8、。 城中村得不到及时治理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太少,而投入少的根本原因和二元结构下的成像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途径有关。在城乡绝对隔离的情况下,这本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是当城市处于迅速扩张的阶段时,当越来越多的乡村被城市包围而成为城中村时,这就要求对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让乡村的财政按照城市的基础设施标准来进行建设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对“城中村”的管理上城市和乡村都缺乏积极性,导致城中村管理混乱、生活环境恶劣、社会问题繁多的局面。 二、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转型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的一个概念。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相对于诱致

9、性制度变迁而言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以国家为主体,能在最短的时间和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它靠国家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的优势降低制度变迁成本。那么,为什么要使用强制性制度变迁呢?首先,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制度供给,政府需要一套规则来维持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其统治和政治权威;其次,制度也是一种公共品。一般来讲,由政府提供公共品要比私人提供更有效。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有效性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集团利益冲突和国家生存危机等。尽管国家经过努力可能会降低一些不利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克服其他不利因素对制度变迁的约束。同时,

10、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尽管可能降低了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但它可能违背了一致性原则。例如现实中常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此外,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的制度变迁模式往往容易抑制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生。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它具有经济性、自发性、博弈性等特征。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以强制性为主的制度变迁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改革初期,这种制度变迁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制度变迁方式的弊端会愈来愈明显。 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是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政府在改革的每个阶段都充当着主要制度的供给者,政府的力量渗透到了社会各个层面,政府始终主导并调控着改革

11、的每个步骤。在经历了三十多年后,一方面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分化的加剧,如何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和利益冲突的不断升级,单纯依靠传统的行政权力已越来越难以承担利益关系主要协调者的角色了。因此,要想走出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困境、顺利实现转型,必须抓住关键,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理论上不断创新。首先,应选择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地方政府参与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制度推广前,可以在小范围内试点、推广以积累经验。其次,政府要充当强制性制度创新的主体。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由于任务艰巨和阻力较大,单纯依靠个人自

12、发创新的力度太小,必须有政府的干预和指导才能突破。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个人创新为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而以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因为只有政府才有能力从整体上设计制度,也只有政府才可能站在公众的立场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分摊改革成本,减少“搭便车”的行为和制度安排的低效性。 总而言之,要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政府就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把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优点结合起来,进行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降低制度变迁的阻力和交易成本。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好农民和市民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向文.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公共选择J.社会纵横,2005(8) ,20,4:75-76. 2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J.软科学,2008(6) ,22,6:104-108. 3彭美玉,王成璋.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边界条件J.改革与战略,2007(2):7-9. 4铁重远.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分析及其政策建议J.职业圈,2007(22):24-25. 5王树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征及其趋势兼论制度变迁的重要性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1) ,22,1: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