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溃疡性结肠炎 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部位 :位于大肠,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也可扩展至全结肠,如果累及回肠末端,称为倒灌性回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粘膜与粘膜下层。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UC 在欧美国家是常见的肠道疾病。我国 UC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国外。1. 发病率:在欧美国家, UC发病率为 36人 /10万人。白人高于有色人种。亚洲地区发病率低。2.性别:国外统计资料显示, UC以女性多见。国内资料,男女比例 1.9: 1。北医大一院资料显示,男女比例 1: 1.07。男女发病率无明显
2、差异。3. 发病年龄:见于任何年龄。我国以中年多见,北医大一院资料显示, 2150岁占到 68.3%。儿童或老年人发病,一般病情较重。 1、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质地变脆,呈颗粒状,伴有渗血或密集的小出血点或糜烂。组织变脆、触之易出血。开始有浅且大小不一溃疡形成,继而溃疡增大,沿结肠纵轴发展,融合成广泛、不规则的大溃疡 。 结肠病变一般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重症患者溃疡累及肌层或浆膜 层,可出现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结肠或直肠周围脓肿或瘘管。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累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扩张,肠壁变薄,溃
3、疡累肌层至浆膜层,可出现急性穿孔。2、慢性缓解期 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肠黏膜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炎性息肉、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结肠变形缩短。少数可癌变。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持续并逐渐加重。有文献报告,复发高峰在春秋季,而在夏季减少。诱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有关。 一 、 消化系统表现:1.腹泻 主要由于炎症导致肠粘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障碍。粘液脓血为炎症渗出、粘膜糜烂及溃疡形成所致。轻重不一,轻者 24次 /d,便血轻或无,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 1
4、0次 /d以上,脓血显见,可稀水样便,大量便血。粪质多为糊状,性状为黏液脓血便或血便。黏液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偶有便秘者。大便次数、粪质及便血的程度反应病情轻重。病变累及直肠患者可伴有明显下坠或里急后重感,排便不净感 。2.腹痛 轻型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疼痛程度不一,表现为左下腹及下腹部隐痛,呈阵发痉挛性疼痛,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 便意 便后缓解的规律,并发中毒性结肠扩张或炎症波及腹膜时,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 常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嗳气、 恶心、呕吐 及食欲减退 等。4.体征 轻、中型者仅有左下腹或下腹部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若有腹肌紧张、腹部高度膨隆、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 、 全身症状 中重型患者急性发作期可有低热或中等发热,重症、急性暴发型可有高热,心率增快。病情进展与恶化患者可出现衰竭、消瘦、贫血、水电解质失衡失调、低蛋白血症、营养障碍等表现 。症状 % 体征 % 腹疼 70.0 发热 36.3腹泻 93.8 消瘦 28.9脓血便 71.3 食欲不振 25.0全血便 10.0 腹部压痛 42.5里急后重 36.3 腹块 12.0肝肿大 13.8 关节炎 7.5 脾肿大 12.0 静脉血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