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54299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南京玄武进修学校 教学点 2010 秋 本科班学员 许慧娟摘要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研究文本的愉快阅读方法,也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更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小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的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文本进行探究性阅读,真正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本人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探究性阅读教学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从中逐步认识到该教学模式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改实践,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基

2、本内涵,实施策略,问题反思等几方面做了思考与阐述,以期找出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方法,供同行借鉴。关键词 探究 阅读教学 探究内涵 探究策略兴趣;批注;动态生成;评价新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这就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在培养小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研究文本的愉快阅读方法,也是学生在自

3、主状态下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更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探究性阅读教学,以探究为线索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使文本的静态变为探究的动态,使文字的有限变为思想的无限。在认知、比较、交流、整合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1、探究的起点是问题。学贵有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探究性阅读的开始。在阅读中要理解文本,更要超越文本,那就必须沿着问题的线索不断探究,引领学生质疑求问,抓住关键问题深入下去,引发学生多重思考,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2、探究的核心是发现。探究是一个过程,一个认知、

4、理解、内化的过程,可粗略分为感知交流比较整合三个阶段,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发现。在文本阅读感知阶段,通过文字的描述进而促使学生“生疑” ,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时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交流比较的探究阶段,引导学生透过多层次、多角度探究体验,从而发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杜威说,求知过程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获得求知的方法。老师引导探究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在整合阶段,要让学生发现探究的成果,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即探究研究所得到的东西成果是探究的收获,也是继续探究的动力。3、探究的源动力是兴趣。探究未知世界是人的本能,是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初始动力。但对于我们施教的对象小学生而

5、言,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郭沫若说:“兴趣创造勤奋,勤奋创造天才” ;爱因斯坦也说过, “兴趣是最强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和温和、宽松的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有利于唤起探索的热情,调动探究的积极性,激发探究的欲望。赏识学生的探究能力,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这些都能极大地引发他们的兴趣。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浓厚兴趣来唤醒学生探究潜能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从而推动探究活动持久进行下去。4、探究的方法是合作。由于小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所限,难以做到完全独立探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在班级群体中,由师生及同学间相互配合,合作探

6、究。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了,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了,那我们会各有两种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在多重奇异思维空间中交汇碰撞时,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探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最终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小组 :组员相邻,人数适中(以四五人为宜)交流方便,活动收放自如,省时高效。在阅读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在领悟中发现。5、探究的目标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探究性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品质,提高

7、语文素养。探究心向与语文素养是该教学模式应有的成效,没有二者的发展,这种模式是不成功的。发掘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培养探究心向的学科性抓手,以养成孩子探究性学习语文的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该模式的成果不是探究本身,也不是获得什么探究成果本身,而是具有探究心向素质的人,这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特征,这才是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回应了时代的呼唤。二、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误解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模式,必然是根植于文本,以文本的阅读、理解为基础的。离开了文本,一切探究就如同无源之水,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文本的阅读理解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底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受“文学作品为社会性话语活动

8、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这一观点的影响,很多教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认识不清,漠视了文本自身存在并呈现的意义,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1、任由学生曲解甚至误解文本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先生认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更应该是充分敞开的,只要跟文本不是毫无关系,任何的过度诠释和误读,都是合理的,都应受欢迎。 ”应当说潘先生的观点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是对小学学阅读教学来说却可能是灾难。校学生有效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学习、研究都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这时就引导他们“过度诠释”和“误读” ,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研究观,容易对他们终身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即便是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先驱杜威先生,也一再提醒他

9、的追随者,不要对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而要考虑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现实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哲学诠释学强调阅读过程是文本与读者共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共同发挥作用,忽视了文本和作者的探究只能使课堂教学走向无序化、随意化和浅薄化,所以探究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文本界限。 2、任由学生随意延伸、拓展文本 。余彤辉先生说:“阅读,不论你把它描绘成什么,首先必须接受文本,必须认读文本的文字,弄通、理解文本的意思,哪怕是局部的。没有这一点,就不是阅读;离开了这一点,就是谬误。 ”可是,在实践中有许多老师漠视文本,用大量的时间引入许多与文本无关的资料,漫无边际、随心所欲

10、地延伸拓展。 因此,我们认为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注意文本本身的意义、作者的意图、现实的价值和阅读者自身的体悟。探究性阅读教学本身就把阅读定位为教学的最主要方法。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认知发生迁移、情感产生共鸣、精神进行交流,获得感悟,反思自己,提升素养。这样的阅读本身就是在探究,而且可能是最好的探究。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文本、立足于作者。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必然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探究性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它也必然有一些桎梏和枷锁。一般而言,教师在组织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以下外在制约因素: 1、教师自身探究水平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

11、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课程标准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的定位,说明教师是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主体,脱离这一主体,探究性阅读教学就不复存在;忽视这一主体,探究就会偏离方向。孙绍振认为:“合作探究的水平,取决于双方的强强对抗和强弱互补,教师主体的弱化只能是以学生主体的弱化为代价。没有强势与弱势的互动,学生主体的水准无从强化,合作探究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就要对文本进行探究性阅读,要以自己的真切体验、独特感悟去引导学生的探究。没有教师的探究性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将会无法向更深处推进和发展。 2、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

12、验各不相同,而且年龄、阅历等和作家无法相提并论,自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会受到诸多限制。比如学生很难理解祥林嫂的婆婆为什么能再把她抢回去,也不一定明白她对灵魂有无的恐惧。教师在预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生活情感体验,才有可能生成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也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四、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激发兴趣,营造探究性阅读的氛围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进行探究性阅读,所以教师要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1、课始引疑,激发探究之欲

13、。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了疑,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17 课)一课时,开课伊始,是这样引疑的。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 (“你必须把鱼放掉!” ) 生 1:老师,你课题写错了! 生 2:漏写“这条”两个字。师:谢谢,老师粗心也会出错,你们以后千万别粗心。 (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学生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吗? 生 1:这是一条什么鱼? 生 2:为什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14、。在品词析句感悟中,抓住汤姆和爸爸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并伴之有感情的朗读、体味后,同学们得出人人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文章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 ”本环节正是把学生自读自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加以研究,这样教师把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予学生更广泛的空间。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主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充满激情地去学习、去探究。 2、课中引疑 ,体验探究之乐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是实践性

15、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例如教学特殊的葬礼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 18 课)一课品读完第 3 自然段,教师引疑:几年以后,这条瀑布又怎样?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品读第 5 自然段。然后让学生练习说话想象一下,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游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有哪些感触?会说些什么?并尽可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导读 3、5 自然段,教师启发思考:学习了课文第 3、5

16、自然段,此刻,你特别想知道什么?学生稍加思考,疑问顿生:昔日雄伟的瀑布为什么会逐渐衰竭、奄奄一息?问题出现后,引领学生品读第 4 自然段,探究瀑布枯竭的原因。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是倾听者,倾听孩子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是合作者,运用精妙的“片言之语” 、精彩的课件,对学生或以引导,或以点拨,或以碰撞,或以激励,或以启迪,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化,探究不断深入,信心不断增强。 3、课后引疑,盘活探究之源 。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一是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二是布置课外实

17、践性作业。探究式学习方式不仅重视探究问题的提出解决和交流,同时也要重视对探究结果的检验。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最后一节,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此时此刻听了总统如此饱含深情的演说之后,你是不是也想为环保事业做点贡献呀?老师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则环保标语,用我们的语言,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号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投入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 学生设计的标语:“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妈妈,让我们有实际行动来爱护他”从一条条标语中,从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已经深植于学生的心中,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魅力所在。学完放飞蜻蜓一文,进

18、一步激励学生探究:为什么说蜻蜓是“除害飞行家”?它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蜻蜓饿极了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和收集、处理信息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完狼和鹿后,让学生搜集,除了狼和鹿之间的失衡会造成祸患,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的确,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首先要爱读书,以身教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要求学生阅读的文章书籍,教师也要阅读,这样才便于向学生推荐,

19、给学生指导,和学生共同探究。教师为学生做好榜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探究性阅读的氛围。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二)实践操作,激发探究性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也常利用故事中的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自己感悟深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阅读,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1、设置问题,引发探究。“学生不解意何在,只拣问题多处行” 。学生对文本有了大致了解后,是引发探究的最佳时间点。以问题引发探究,往往可以达到最佳效益。探究什么?问题从何而来?其实,发掘问题的途径很多:学生通过对文本的

20、阅读和思考,必然会有疑惑,有所感悟,问题可以从他们的质疑中提炼;文章的题目如同人的眼睛,也可以从中引申出问题,从而引导洞察文章深意;插图是教材的三大系统之一,从中推出探究课题,也别有意趣;文后的思考题是编者为学生特意精心安排的探究课题。诸如此类,重点在于设计,巧妙在于引导。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我抓住文题中“棒打”一词,问:“林冲为何要棒打?怎么打?结果怎么样?”引发学生探究。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小组展开讨论,之后代表发言:有的说,洪教头被打得很惨;有的说他太狂傲了,目中无人,被打是罪有因得;有的说林冲那么敬他,处处让着他,他却不知好歹,林冲是在教他做人;有的说,他失败了连招呼都没有打就

21、跑了,肯定是怀恨在心透过文字的描述,学生在探究中,人物形象渐次丰满,文本内涵得以拓展,从而更清楚地认识了洪教头和林冲。在渔歌子学习中,透过词句,理解诗人的理想追求是教学的难点。我抓住课中插画,引导探究:“画上有哪些景物?欣赏了你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出“美” ,我便继续引导探究, “哪里体现出美?”学生在观察体悟中逐渐发现了色彩美、和谐美、静谧美、劳动美哦,田园生活是如此美好,谁不向往?从而理解了词人的“追求” 。2、进入角色,情境探究。模拟情境,进入角色,入情入境亲自尝试,触摸人物内心,是最直接的人物形象感知和内心体验的探究。例如在教学嫦娥奔月时,我让“嫦娥” 、 “吴纲” 、 “逢蒙” 、

22、 “众弟子”一起走上讲台,尝试着再现课本中的一幕幕情景,然后引导探究“剧中人物”:人物演得好不好?你会怎么演?你认识了一些什么样的人?演员演得真切,观众看得直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语都成了他们分析、评判人物的依据,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从而对人物的理解必然具体真实而全面。 半截蜡烛中,我又以教室为伯诺德夫人的家,小演员们再次登上舞台,德军的残忍和虚伪,伯诺德夫人的沉着镇定,两个孩子的机智勇敢,都有趣的再现在他们面前,台上台下的同学们都真切地体验感受到了。又如在教学第 21 课望月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月夜之美。师:读了第一段课文,你们有何感受?生:作者描写的月下江景太美了!生:我在读课文

23、的时候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一幅美丽的月下江景图。我真想所它画出来,可惜我不会画。师:还有哪些同学在脑中浮现出画面的?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的悟性真高!在阅读写景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很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啊!你们一下子做到了, (翘起大拇指)好样的!刚才这位同学说,想把这幅画画出来,可是不会画。没关系啊,老师是“画家” ,我来帮你画!不过,你得告诉我,画什么,怎么画。生:(细读课文)请教师在图画中画上月亮、江面、芦荡、山峰。师: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生:月亮的光辉是淡雅清纯的。生:江面被月光照亮了,江面上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师:也就是“浮光跃金” ,是吗?生:是的。生:

24、芦荡、树林、山峰画在江的两岸,它们看上去黑黝黝的,在江天交界处伸展着,起伏着。生:芦荡、树林、山峰上面还要画上一层月光。师:(出示事先绘制的水彩画)是不是这个样子?生:对。师: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的录音,一边看图,进一步感受图画的美!学生作画有困难,我自称“画家” ,主动代庖,还让学生指导作画,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虽然我的“画家”身份值得怀疑,但出示的图画确也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摸到文字背后深藏的意蕴。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5、,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3、阅读品味,体会语言精确。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会语言的精确。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再模拟环境,创造情境,身临其境演绎角色,对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次更深入的探究,学生的收获必然是多方面的,而有些收获肯定是超越文本本身的。在执教23 半截蜡烛时,对“娇声”一词的体会。师:“娇声”是什么意思?生:指儿童稚嫩的声音。生:指小孩甜美可爱的童声。师:对!请同学们看看课文,说说杰奎琳“娇声”地对谁说话。生:对司令官,也就是那位少校军官。师

26、:为什么要对他说?生:因为那位中尉凶巴巴的,跟他说肯定没有好结果。师: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对他说话呢?生:我想是为了讨好少校,让少校高兴,在一高兴,事情就好办了。师:你说得没错。可是“讨好”一词用得不大好,应该换一种说法。生:杰奎琳“娇声”对少校说话,是为了博得他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求时,少校就不会拒绝了。师:这就对了,你从中体会以了什么?生:杰奎琳真聪明!生:我认为杰奎琳在妈妈和哥哥的影响下,学会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小小年纪就懂事了、成熟了,她真了不起!这则教学片断有三个妙好:通过理解“娇声”的词义切入,切入点“妙”!围绕“娇声”提出几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

27、的引导“妙”!有了这两“妙” ,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表达的“妙”了4、动手实践,形象探究。实践出真知,一切真理来自于实践也必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多感官实践表明,动手做过的事,理解更深,记得更牢。探究性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动手实践,勇于探求,求得真知。月亮是我国文化中的一个象征物,在古代诗句和现代文章中关于她的描绘佳句屡见不鲜。在阅读“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句子时,我借机让孩子们动手探究“月亮的形状及其变化的用词表达”:用纸做一个大圆地球;再做一个小圆月亮,观察两圆接近、盖过,又缓慢出现时的状态, “一轮” , “一弯” , “一钩” , “一抹” ,“娥眉” , “上弦”

28、, “下弦”等月亮的状态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有了永生难忘的体会。学习詹天佑时,关于“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不少学生不理解,我便让他们在小组中动手用尺子、橡皮、小刀、书包等模拟摆放,讨论、探究其合理性,优越性,巧妙性,然后再由各组推荐代表上台画示意图讲解。学生通过探究,既领悟了设计的合理性、巧妙性,又体验了探究成功的愉悦,从而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情和信心。5、搜集资料,拓展探究。探究的对象并非仅限于阅读的载体文本、作品中的人物,也非仅限于文本所阐释的事理,有时,超越我们所教学的文本,确立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主题,搜集文本外的相应资料进行拓展探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加深,认知领域必然得以拓展,肯定会

29、大有裨益。在读完长江之歌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长江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象征地位”:你还能找出一些写长江的诗句吗?从这些诗句中,你了解了怎样的长江?一星期后,每个组员都摘录了好几页的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成百诗句,深情朗诵了一节课。长江绵延漫长,奔流不息,江水清澈见底,江中物产丰富,江上风光独特,江边风景如画关于长江的一页页活动画面便生动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搜集资料探究的基础上,再经老师的点拨,学生自然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长江,对母亲河越发产生挚爱之情,生出无限情愫。6、借助批注,探究阅读。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批注,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