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研究题库考试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4344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理论研究题库考试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传播理论研究题库考试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传播理论研究题库考试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传播理论研究题库考试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传播理论研究题库考试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传播理论研究复习题 课程代码 152604 一、名词解释(共计 59 题) 1.传播 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基本特点是: P59K 第一、 社会传播是一种社会共享活动。 第二、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第五、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是传递、是有意图的控制、是共享、是撒播、是游戏和叙事、 是权力 2.拉斯维尔五 W 传播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韦尔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

2、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即五 W 传播模式。 3.人内传播(自我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身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如果把个人看作是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个体系统,那么自我传播就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自我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4.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 、部分互动媒体(如互联网、手机中的部分传播)等由固定的中心向不确定的大众的信息发布。 5.组织传播 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组织成员之间)和

3、组织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6.跨文化传播 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跨文化传播不仅表现为不同种族、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人们因分属不同群体或阶层而形成的各种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会不同于所在亚文化内的交流,形成 “ 事件 ” 。 7.符号互动论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 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8.议程设置 大众媒体具有地位赋予功能,大众传播媒体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公众对社会环境,

4、社会问题及社会活动的关注度和认知 9.数字鸿沟 在数字化技术的革命中,接触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拥有者)比缺乏先进信息技术条件的人(匮乏者)拥有更多获得信息的机会,能够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 , 他们之间的差距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大 , 这种现象被称为 “ 数 字鸿沟 ” 。 10.公共领域 在一种开放的私人小群体中,人们在身份平等的基础上,理性地交流彼此的观点。只要是能够贯彻自由、开放、平等、理性精神的,独立于国家和市场,由公民参与的论坛,都可以被称为公共领域。 11.传播批判学派 传播批判学派是用来区别实证主义取向的管理学派的一个大而化之的名称,其包括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

5、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等。 2 12.准社会互动 人们把电视等主流大众媒体中的人物或媒体名人看做真实的交流对象,与其发生互动并建立某种关系。 13.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随时间逐渐回升的现象被 称为休眠效果。 14.多数 (元 )无知 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见具有相同的错误感知 15.社会责任论 自由主义理论的演变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是古典的自由至上主义,第二是加入一些社群主义的较为中庸的自由主义,即社会责任论。 16.选择性理解 在大众传播的大量信息中,受众所感知到得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习惯,需求等一致或接近的部分。 17.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 “ 流 ” 向

6、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 “ 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 。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 18.意见领袖 在人们 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 19.编码 /解码理论 传播者将特定的内容以一定的符码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即编码活动,亦即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和制作活动。受传者在接收到传来的符码以后,必须经过对符码的阐释和理解才能从中得到意义;因此,受传者对符码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即解码活动、释码活动。 20.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 “ 文化工业 ” 德国学者西奥多 阿多诺及马克斯 霍克海姆等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

7、准化。他们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 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是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思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 21.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 大众媒介授予社会问题、个人、团体及社会运动以地位。大众媒介可以使个人和集体地位合法化,提高其权威性。地位授予功能并不只是指授予个人地位,还包括社会问题和社会运动,使人们认为它们很重要,值得关注。 22.电视的主流化效果 这里所说的主流化并不意味着向人口中大多数人靠拢,而是向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精英所设 定的意识形态靠拢,它是便于顺利

8、统治而制造的 “ 主流 ” 。 23.偏时间的媒介 /偏空间的媒介 偏时间的媒介指的是石刻文字、泥板文字之类能够保存较长时间的媒介;而偏空间的媒介则指的是像埃及莎草纸和中国纸这样轻便容易携带、扩散范围较大的媒介 24.“ 媒介即讯息 ” 麦克卢汉最著名的一个论断。它想表达的是任何一种媒介 即人的延伸 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对 “ 整体的心理 ” 和 “ 社会的复合体 ” 产生影响。不同的内容呈现格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最终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25.传播中的 “ 刻板印象 ” ( stereotype) 直接或间接经验导致的判断常常成为偏颇的 “ 刻板印象 ” 。现实

9、中我们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对事物做出判断,于是我们经常根据基模来推断缺失的信息。我们对一个群体了解得越少,越容易用旋板印象来看待这个群体中的成员,认为他们都是一样的,容易产生负面印象;而我们对一个群体了解得越多,则越容易把他们看做是不同的个体,容易产生正面印象。 3 26、萨匹尔 -沃尔夫假设 该假设认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想像,即我们的语言限制和规定了我们对身外世界的把握。萨匹尔 -沃尔夫假设说明了语言观念系统的重要影响。 27、 拟态环境( pseudo-environment) 拟态环境,也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 “ 镜子 ” 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

10、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8、 “ 媒介事件 ” 戴扬和卡茨提出 “ 媒介事件 ” 的概念,他们把那些在电视上进行现场直播的国家级历史事件,称为媒介事件。 29、知识沟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即为知识沟。 30、传播过程的控制论模式 传播过程的 控制论模式是指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此模式引入反馈机制,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传播过程。 31、伪事件 指为了得到媒体报道而人为制造的新闻事件。于 1961 年由美国学者布尔斯廷提出。 32、米德的 “

11、 主我 ” 和 “ 客我 ” 米德认为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自我可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作用的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 “ 主我 ” ,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 “ 客我 ” ,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33.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文化研究学派 又称伯明翰学派,其目标是积极地干预现实,反对权力的压迫,帮助我们追求自由。大众媒介始终是其研究焦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 34.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 “ 新马克思主义 ” 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自

12、许为“ 正统马克思主义与自由民主主义的批判者 ” 。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35.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政治经济学派 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并不是一个紧密的团体,而是一个对现代社会的现象存在着大致相同观点,并有着相似 研究方法的松散的学术共同体。批判的传播政治学反对把文化简单还原为商品,注重分析文化商品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36、内容分析 理论研究中获取数据的方法之一便是内容分析,是指对大众传播的显性内容进行的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内容分析已经不仅限于大众传播的内容,还包括一切象征符号,而且分析方式也不仅限于定量研究,还加入了定性研究。

13、 37、大众传播的麻醉负功能 促进社会平衡的社会结构被称为功能,反之破坏社会平衡的社会结构则是负功能。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大众媒体会使广大群众在政治上冷漠和迟钝,把大量时间用 在阅读、收听、思考大众媒体中,而不是投入到有组织的实际行动中,是一种麻醉负功能。批判了大众媒体传播对民主政治的负面影响。 38、文化帝国主义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存在信息流动不平衡现象。大部分(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像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依附于少数发达国家。 39、媒体等同 巴伦 李维斯和克利夫 纳斯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个人会像对待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空间一样对待电脑、电视和新媒体,例如儿童认

14、为倒立电视会使电视节目中的爆米花掉出来。他们把这一理论称为 “ 媒体4 等同 ” 。 40、有限效果理 论 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 “ 魔弹论 ” 的否定,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个人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1、信息 王君君 信息是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任何反映或“表述”事物存在及其互相作用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大致包含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任何社会信息都要传达一定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载体

15、或符号(如文字、音声、 图画、影像、表情、动作等)才能表达出来。信息是在一定的系统内运行的,这个系统包括信源、媒介、信宿、传递和反馈渠道等各种环节和因素。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是通过信息的授受而进行的社会互动行为。 42、意义 王君君 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3、符号 王君君 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44、魔弹论 西方早期的一种传播理论,又称 “ 皮下注射论 ” 或 ” 靶子论 ” ,流行于一战至 30 年代。核心内容是:传播 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

16、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至 40 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 45、大众社会理论 王君君 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它影响公众、传媒工作者,传播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再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 负面效果。 46、恐惧诉求 恐惧诉求通常是运用 “ 敲警钟 ” 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

17、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 47、可说服性 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接受传播者的 态度可能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 48纯粹接触假说 王君君 心理学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效应 , 即如果某人多次重复接触某物 (并不指在了解程度上有何变化 ), 会增加对该物的喜好程度 ,此谓纯粹接触效应 .该效应被视为广告心理学甚至恋爱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 在生活中也广为有意或无意地使用。 49、潜意识说 服 王君君 传播学的说服包含三种含义:态度说服,行为说服,以及潜意识说服,潜意识说服是以前两者为基础,再加上被改变的行为能够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使之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20 世纪 70 年代传播学

18、者威尔逊布莱恩凯 (Wilson Bryan Key)认为广告中包含一些隐藏的或潜意识的诉求,这些诉求可以渗透到消费者的无意识的心智中。因为从传统上来说,受众通常会对说服性信息进行理性的仔细审核,但是潜意识的说服信息绕过了这种理性审查,所以在刺激受众的行为方面,潜意识说服信息特别有效。 50、被动学习 卢一 克鲁格 曼和哈特利提出,受众在被动的情况下也能学习。以电视为例,当人们完全放松的时候,脑电波会呈间歇性的阿尔发波,进入半睡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人们的思考能力下降,看似电视的说服效果降低,但另一方面,此时人们对说服性信息的防御性也有所降低,通过潜意识认知,人们也会对电视5 广告的信息产

19、生感知行为,在恰当的时候回忆起看到的内容。这个过程被称为被动学习。 51、强化效果 卢一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在大众媒体的激活、强化和改变三种效果中,选举宣传在改变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影响不大,而对于大部分选民来说,大众媒体的宣传只 是激活或者强化了他们既有的政治倾向。 52、准统计感官 卢一 诺尔 -纽曼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准统计感官,能够判断什么是主流意见,感知外在的氛围。 53、意见气候 卢一 是指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情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主要来源于所处环境中的群体意见和大众传播。(答案选自百度百科) 54、第三人效果 卢一 大众媒介对 “ 他(们) ” (语法上

20、第三人称)的影响,被称为 “ 第三人效果 ” 。这里的 “ 第三人 ” 有两种定义方式:一是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的他(们);二是站在信息发出者的角度,即 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旁观者的第三者。 55、媒体间议程设置 卢一 对媒体议程的研究发现,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或新闻来源常常设置其他媒体的议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媒体间议程设置。 56、把关 卢一 “ 把关 ” 是心理学家库尔特 .勒温提出的概念,狭义的把关定义为在讯息传播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对所经过讯息的筛选与过滤,广义的把关概念泛指讯息的整个编码过程。 57、地球村 卢一 麦克卢汉推导出来:电子媒介导致的 “ 内爆 ” 使差异消失,国界消

21、失,整个地球被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 “ 地球村。 ” 58、媒介决定论 卢一 媒介决定论即为技 术决定论,被分为硬媒介决定论和软媒介决定论两种。硬媒介决定论指信息系统对社会具有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影响。软媒介决定论指的是媒介提供事件产生的可能性,事件的状态和影响是诸多因素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结果。 59、意识形态 卢一 意识形态可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往往是一组观念的集合。 二、简答题(共计 40 题) 1.简述知沟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 蒂奇诺等人总结了几个可能的原因:( 1)传播技能。( 2)信息传播。( 3)相关的社会交往。( 4

22、)对信息的选择性接 触、接受和记忆。( 5)大众媒介系统的性质。总的来说,这些原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主观原因,受众自身的兴趣、能力与社会交往影响了不同群体对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的知晓;二是客观原因,即印刷媒体的目标受众是那些有商业价值的主流人群,所以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获得的知识多,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则很难在其中找到适合他们接受水平的信息。 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效果研究的贡献 答: 沃尔特 李普曼( 1889 1974):美国政治家、专栏作家、美国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贡献有:( 1)舆论及宣传研究( 2) 提出 “ 拟态环境 ”“ 刻板印象 ” ( 3)大众传播效

23、果的洞见( 4)把关研究( 5)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分析。 3.简述传播学的 “ 四大奠基人 ” 及其贡献 答: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活动对传播学的成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们是: 1)拉斯韦尔 宣传研究的权威,最早概括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并提出了 “5W” 模式; 6 2)拉扎斯菲尔德 首先开始传播效果研究,系统地运用社会调查和量化方法研究传播过程,对传播理论的体系化起了重要作用。 3)卢因 “ 把关人 ” 理论的创立者;小群体动力学; 4)霍夫兰 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效果研究 ;开创了 “ 信息的中介因素 ” 理论 4.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 1) 主要关注大众传

24、播短期内对个人所造成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外在影响 2) 能及时对讯息及宣传技巧的影响作出明确的、定量的说明,因而得到了政界、商界的支持,容易获得相关组织和基金会的资助。 3) 把信息的传播与效果放到社会群体和人际网络的背景中加以考察。 4) 成果容易被利用信息影响受众的人运用。 5.为什么会受众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 答: 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的活动。受众的需求不仅与他的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联,而且受到他所 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 “ 使用与满足 ” 研究得出了这样的成果,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 “ 需求 ” 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苦

25、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 “ 使用 ” 媒介,从而使这些需要得到 “ 满足 ” 的过程。 6、什么是 “ 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 ”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P244) 答: 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巨大。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依然在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要真正改变受压榨、受控制的局面,必须改变现行不平 等的信息传播体制。 1973 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阿尔及尔如开,会上通过的了下述宣言: “ 现在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发展中国

26、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在的传播渠道。 7、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答: 1)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这些变化外化人们的言行,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 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8、受众的 “ 使用与满足 ” 行为有哪些基本类型 ? 答: 对日间广播剧的调查:( 1)感情释放;( 2)愿望的想象;( 3)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建议。 对报纸的调查:(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2)日常生活的

27、工具(天气、交通、购物等);( 3)休憩的手段(从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 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的手段;(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电视的调查( 1)心绪转换效用;( 2)人际关系效用;( 3)自我确认效用;( 4)环境监测效用。 9、简述凯瑞( JamesW.Carey)关于传播 “ 传递观 ” 和 “ 仪式观 ” 的观点 答: 美国学者 JamesW.Carey(也译为詹姆斯 卡里)给传播下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制造、保持、修补和转换现实的象征性过程。通过传播,一定群体的人们共享民族、阶级、性别身份、信仰等。换句话说,他们共享着相同的文化。传播塑造和定义着 “ 我们 ” ,

28、把 “ 我们 ” 与 “ 他们 ” 区别开。由于我们天天依赖于传播的这一功能,就像鱼相忘于江湖,反而不易察觉。他提出,传播就是仪式。传播仪式是一种对主体7 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播 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所以,传播的仪式观并不把新闻看做是简单的信息,而是把它看做戏剧。传播不是描述世界,而是描述权力、行动的舞台,我们被邀请参与其中。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通过传播获得了什么信息,而是通过传播我们与其他人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获得了对现实共同的理解。 10、简述葛兰西( AntonioGramsci)的 “ 霸权 ” (又译文化领导权)概念的内涵 答:

2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统治一方面依赖强制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在合理性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霸权(又译 “ 文化领导权 ” )。与暴力不 同,霸权重视的是文化方面的控制。霸权的推广不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同意的基础上,它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妥协与合作的结果。葛兰西的观点由于兼顾结构与能动性,得到了学者们的重新关注 11、简单对比主流化理论与传统培养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 培养分析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理论,总结起来,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 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 第二, 培养分析理论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

30、第三, 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 。 第四, 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追求的变化。 第五, 培养分析虽然不否定观众的主动选择能力,但该理论认为由于讯息系统长期积累的培养,要摆脱其影响是不可能的。 第六, 培养分析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 第七, 深入地看,培养理论又是一个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它描述了居于主导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是如何通过商业体制(没有宣传家的宣传)实现其整体利益的。 主流化研究是培养分析研究的转向。第一,它从关注不同观看量的电视观众之间

31、的培养差异,转而关注重度观众内部的趋同;第二 ,它从关注暴力问题,转而关注更为一般的意识形态、霸权和社会控制问题。 12、社会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具有哪些特征 答: 1) 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同一阶层。 2) 一般来说,意见领袖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性。 3) 在多数情况下,意见领袖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 4) 意见领袖具有易接近的特点。 5) 一般情况下,意见领袖的影响要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13.简述 “ 第三人传播效果 ” 的理论假设 答: 该假设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于 1983 年提出,指的是人们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 “ 我(们) ”

32、 、 “ 你(们) ” 不能产生影响,却能对 “ 他(们) ” 产生影响。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这种媒体对他人影响较大的估计将导致他们采取某些行动。 14.简述传播的 “ 使用与满足 ” 论 答: “ 使用与满足 ” 论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应该研究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而不是仅仅研究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 1974 年卡茨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 “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 媒介接触 需求满足 ”8 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 “ 使用与满足 ” 过程的基本模 式。 15、什么是传播流研究?它

33、有哪些主要成果 答: 信息从大众传播,经过群体、意见领袖等中介,最后到达个人的流动过程,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传播流。传播流研究主要进一步探讨了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如何通过意见领袖流向个体的,个人影响的流动路线是什么,这些意见领袖具有什么特点,他们是如何影响其他个体的,意见领袖与大众传播具有何种关系等问题。在这些研究中,最关键的是确定谁是意见领袖。 传播流研究与两级传播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把信息的传播与效果放到社会群体和人际网络的背景中加以考察。这与之前大众社会理论抽象地理解个体 育大众传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取向受到了当时社会学中比较流行的小群体研究的影响。传播流与两级传播研究,正是在这样一种

34、重视小群体及人际关系的背景下展开。意见领袖是指存在于一定小群体中的,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个体,一般与被影响者之间处于同一阶层。 16、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 诺尔 -纽曼发现,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令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于是在公共场域内,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的势力消长呈螺旋状。这个过程被她称为 “ 沉默的螺旋 ” 。沉默的螺 旋理论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它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社会孤立恐惧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了个人如何感知意见气候(民意)。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以下几点: ( 1)社会运用孤

35、立恐惧来对付背离者。 ( 2)个人一直会感受到孤立恐惧的威胁。 ( 3)对孤立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 4)个人采用准统计感觉能估计社会的意见气候,在亲身经验、人际传播、大众媒体几种感知方式中,大众媒体常常成为个人估计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 ( 5)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表现为是公开 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保持沉默。 ( 6)意见的公开表达和 “ 沉默 ” 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张君) 沉默的螺旋理论 的内容:它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它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社会孤立恐惧动机对于个人行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了个人如何感知意见、气候(

36、民意)。 17、简述电视传播研究的 “ 培养理论 ” (又译涵化理论、教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 培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格布纳和格罗斯在 1976 年提出的,通过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 电视暴力 进行内容分析,以及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提出了 “ 培养理论 ” 。格布纳认为,随着电视的普及,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大众媒体。我们接触电视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把电视中所表现的世界 当作 是真实的世界,模糊了媒体的象征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的界限。培养分析探讨了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过程的影响,它把电视讯息 看作 一个整体,认为不同的节目类型中都有一些持久不变的内容模式,反复灌输

37、给受众。日久天长,影响受众对现实的感知,甚至塑造其思维方式。格布纳认为,电 视的培养就像 “ 冰川效应 ” 一样,在较短时间里,人们感觉不到温度微小的变化,但是长期的积累,就会产生沧海桑田的巨变。 到目前为止,培养分析已经远远超出了电视暴力的范畴,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以后,培养分析已经转向更一般的 “ 主流化 ” 研究,涉及性别角色、老龄化、政治取向、家庭、环保、科学、健康、宗教信仰、少数民族、职业等。更确切地说,培养分析是关于社会文化的理论,它是社会文化指标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a) 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 b) 培养分析把

38、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 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从叙事角度来看,电视新闻和电视剧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关于世界的故事。培养理论本质上是关于叙事(故事)的理论。 9 c) 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 d) 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追求的变化。该理论认为,电视最大的效果不是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而是使它们保持稳定。 e) 培养意味着系统的文化形象、实践、生活方式和信仰结构的潜移默化。培养分析虽然不否定观众的主动选择能力,但 该理论认为由于讯息系统长期积累的培

39、养,要摆脱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宏观理论,培养分析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受众的使用过程和意义解释过程等微观问题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整个讯息系统长期的影响上。 f) 培养分析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它并不认为电视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在塑造我们关于现实的共同观念上具有累积的影响。 18、简述框架效果理论( framing)的主要观点 答: 在新闻传播中,框架概念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媒体工作者通过选择、突出、排除、提供细节等方式报道某个问题,它强调的是新闻生产过程 ;二是新闻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 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 1)新闻涉及的话题(内容的取舍);( 2)外

40、在表现(编辑中的篇幅和位置);( 3)认知上的属性(被包含进框架的细节);( 4)感情属性(全篇的基调)。 因此可以认为属性的取舍、强调、排列也是框架的一种,但是框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属性的设置更加丰富。框架除了表现在具体细节之外,还是一种格式塔(整体的感觉),比如甘耐姆所说的感情属性、风格、语气等。 1+1 很可能会大于 2,把一些属性加在一起,还可能产生某些 “ 化学反应 ” ,超过属性简单相加产生的效果。 所以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并不能画上等号,框架效果所涉及的影响要大于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此外,框架研究包含的内容也涉及新闻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结果的全过程。尽管如此,从属性议程设置

41、的角度研究框架效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框架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信息传播的效果方面。 艾英戈认为, “ 框架 ” 是对判断和问题的陈述或表现的微妙改变。而 “ 框架效果 ” 则是指这些改变对决策的影响。他把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分为两种框架,一是故事框架,指用具体的故事来表现公共事件、个人经历。另一种是抽象的主题框架,它把公共事件放到更一般或更抽象的 语境中来理解,指向一般性的结果或条件。 和议程设置第二层研究不同的是,艾英戈并没有单纯研究这种框架中属性显著性的传递,而是走得更远,关注这两种框架导致的公众对问题责任归因的变化。与铺垫效果研究的前提一样,这个理论也认为普通人对问题的归因是不连贯的

42、,常常依问题而定。人为了追求判断过程的简单化,一般依赖容易想到的事情来归因,很少全面考量所有因素。因此媒体对事件的叙述框架将影响公众对事件责任的归因。一般来说,故事框架容易导致受众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被报道的具体个人,而主题式框架则导致他们将问题的责任归结于国家领导人 或社会。 19、为什么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要提出社会责任论? 答: 国家的传播管理制度是影响媒体生产的重要力量。 1956 年,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 赛伯特、西奥多 彼德森、威尔伯 施拉姆联合撰写了一本报刊的四种理论,系统地讨论了四种不同的传播管理制度及其背后的政治哲学理念。这四种理论分别是: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

43、产主义理论。 这四种理论产生于冷战时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之争的色彩。严格说来,这四种理论其实只是一种 自由主义的理论。按照该书的划分,自由主义理论的演变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 一是古典的自由至上主义,第二是加入一些社群主义的较为中庸的自由主义,即社会责任论。自由至上主义主要来源于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它认为个体优先于集体,主张最大限度的消极的自由。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古典的自由至上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幸福高于国家利益,坚决反对政府干预。 古典自由至上主义的最大问题是对人性和意见的自我修正过于乐观,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10 比如人虽然拥有理性,但并不一定会随时使用理性,追求快乐的本性可

44、能使其放弃使用理性;保证人们的表达自由不受侵犯,并不意味着人们的意见一定被他人所知;我们虽然向往真 理,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判断标准,通过辩论却不一定能得到一个双方接受的真理;反对政府干预媒体表达,却导致媒体为了经济利益,为所欲为地刊登有损公众利益的内容;实现大众媒体的表达自由,却不一定保证能实现公民的表达自由 为了促进媒体在享受表达自由权利的同时,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社会责任论。包括:( 1)媒体应该承担对社会的义务。( 2)媒体应该真实、准确、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内容,不仅要提供简单的事实碎片,而且要对其意义做出说明。( 3)媒体应该成为公众交流的论坛,刊登

45、各种不同的声音 。( 4)媒体要有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 5)媒体应该保持独立与自由。( 6)在某些情况下,政府为了公众的利益,应该对媒体进行干预,促进自由的实现。 20、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答: 麦克卢汉最著名的一个论断是 “ 媒介即讯息 ” ,它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一种媒介 即人的延伸 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对 “ 整体的心理 ” 和 “ 社会的复合体 ” 产生影响。媒介的影响在于引入了一种新的尺度,不同的内容呈现格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最终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 媒介是社会交往的讯息 ” 。 麦克卢汉极力反对 “ 媒介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内容决定

46、着媒介影响 ” 的常识。他认为,不是人在使用媒介,而是媒介在使用人,在麦克卢汉笔下,媒介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它具有某种自治性,当我们使用某一种媒介时,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对它的依赖,按照该媒介所规定的框架和感觉方式来感知世界,一个时代的主导性媒介塑造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社会的所有方面。 在麦克卢汉媒介的理论里,中心概念是 “ 感觉 ” 。不同媒介延伸了人的不同部分,也延伸了不同的感觉器官。麦克卢汉认为听觉是最理想的和最平衡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它是全方位的、整体的,触觉也具 有同样的特征。如果因为使用某种媒介而使人的某种感觉器官延伸,那么人类就会处于感觉不平衡状态,人类文明就会向危

47、险的方向发展,只有整个人身都得到延伸,社会才会进入一个理想状态。麦克卢汉的这种看法,也被称为感觉平衡论。 口语媒介产生了部落化的社会形态。人们主要依赖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世界。口语的传播范围很小,人们结成面对面的亲密社群,共同参与生产和仪式。离开了群体,个人无法生存。这一由口语塑造的时代,被麦克卢汉称为 “ 部落化时代 ” 。它是美好的过去,得乐园的时代,是麦克卢汉的老师利维尔斯所说的 “ 有机的时代 ” 。 拼音 文字的出现破坏了感觉平衡。字母表延伸了人的视觉,同时使听觉和视觉分离。印刷媒介的出现使文字所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由字母表和印刷媒介所塑造的理性的、碎片的、个人的、中心的、民族的

48、文化,被麦克卢汉称为 “ 脱部落文化时代 ” 这是一个失乐园式的黑暗时代,它肇始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 电子媒介的出现,让人类重新回到黄金时代。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时代感觉器官的延伸不再是单个器官的延伸,而是整体的延伸、神经中枢的延伸,也可以称为声觉空间的延伸。人类在电子媒介时代重新恢复了感觉的平衡,恢复了部落化时代的特征,人类重新走 向整体化。但是电子媒介并不只是简单地恢复了部落文化时代的特征,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了部落文化。 电子媒介使印刷时代距离越来越远的人又重新走到一起,地球村使整个人类联成一个整体。尤其是电子媒介光速的传播速度,令空间已经不再成为障碍,原因和结果已经很难区分。麦克卢汉把电子媒介看成是人类的复乐园,将其称为 “ 重新部落化时代 ” 也有人把他这种过度乐观的思想称为 “ 电子乌托邦 ” 。 通过对媒介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诠释,麦克卢汉说明媒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以感觉为中心,建立起以媒介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轨迹:主导媒 介影响了人类感觉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的形态与结构。他把媒介的发展分为口语 拼音文字、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部落化时代 脱部落化时代 重新部落化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