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高志锋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
2、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2)深刻认识到只有
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 1 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方法:大量的使用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 20 世纪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 20 世纪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0 世纪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物
4、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最终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听着怀旧的经典老歌,翻开一张张发黄陈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前。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学习新课:一、让同学们展示自学成果。列表比较我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期 服饰 饮食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 布衣 满汉美食 粗食 深宅大院普通民居 婚姻包
5、办迷 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洋布洋装中山装西服粗布大衫学生装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传统民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婚礼三中全会前衣着朴素灰蓝色调为主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住房拥挤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二、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下列问题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生生、师生再一步通过交流,对以下问题的答案进行完善。1、 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和原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 ,为欧洲输入品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
6、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民国嘉定县续志风土志材料二: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全集第一卷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记载是否符当时的实际情况?火柴取代火石、毛巾取代土布巾、肥皂取代皂荚、钟表取代日晷仪。使用毛巾擦身“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说法不妥,因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农村影响极小,所以不可能在农村普及毛巾。(2)材料一中,对“计时之器”的记载反映了哪些信息?计时之器的使用范围十分狭窄,说明
7、当时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差;后来钟表开始盛行,说明近代交通运输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奏。(3)导致材料二所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2、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和原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 “凡物之款式单一三中全会以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安居工程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为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
8、观是“贵义贱利” ,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 “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 。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交应酬也带着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工作
9、,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商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交往;民主平等观念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原因: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思想产生、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3、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和原因阅读下列材料主食 肉食 蔬菜 水果 饮料改革开放前定量供应的米、面食为主,配以杂粮家畜
10、、家禽比重小,逢年过节才能改善平日蔬菜、冬日咸菜,配以少量豆制品数量少、品种少茶、少量啤酒和汽水改革开放后精制米、面比例下降,副食品明显增加品种多样,随买随吃,精肉比重大蔬菜繁多,来源广泛数量多,品种多,口感好国产、进口饮料琳琅满目请回答:(1)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在饮食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变化: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们更讲究营养,注意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主要原因:政府实施了“菜蓝子工程” 。 (2)据材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物质层面上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之后,作为
11、精神层面上的业余生活就有条件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们得以追求高层次、高品位和多样化的生活。(3)通过分析上述材料,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特征。例如:过去现在将来,活着生活生活更好。温饱 小康 全面小康三、(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 昨天、今天、明天选段。我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三组材料进一步的分析,了解了 20 世纪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概况及原因。现在为了进一步感受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由赵本山和宋丹丹主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选段。四、让学生做练习册 P3
12、8第 1、2、3、4 题,然后进行交流,对疑惑教师进行解析、点评。五、课堂总结,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 20 世纪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概况及原因,认识到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应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证明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教学反思教学应紧紧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熟悉学情,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教学应注意按课标要求和一课一个中心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