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课前活动有效性初探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开展了高中语文课前活动,但出现了“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本文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和建构科学完整的训练序列两个角度提出了增强高中语文课前活动有效性的具体办法,期望实现语文教学的“突围” 。 关键词:课前活动有效性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的全面推行,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态势,课堂教学日益凸显“开放、民主、自由、活跃”等特征。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积极投身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教学形式的创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纷纷增设了“课前活动”这一环节,通过个人演
2、讲、模仿表演、新闻述评等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不失为是一次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有益尝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许多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对新课程核心理念不能透彻理解,未能抓住“课前活动”的本质特征,因此,在看似热闹的“课前活动”中出现了“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一是活动设计太过随意。有的教师走进教室,临时想出一个话题,随意指定某个学生回答,作答的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课前准备,往往不着边际,无的放矢,效果极差。二是流于形式和应付。许多课前活动看似有基本的流程,有基本的环节设置,但每一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应达到什么水平,却没有深究,课前活动流于表
3、面和形式。有的课前活动纯属应付,学生准备不充分,上台照稿宣读。三是教师点评的缺失。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在课前活动中,一些老师常常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由,对学生的发言、展示,教师不作出评价和引导,不对相似的观点进行对比评说,也不对截然不同的观点进行探讨,甚至没有对价值取向上的错误进行矫正,课前活动就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各自言说中结束。 那么如何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课前活动的有效性呢?根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定位,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 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是高中语文课前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而新课标将语
4、文教育定位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由此可见,语文素养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和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也充分印证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对于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的高中生而言,语文课堂是培养语文能力,构筑语文素养的最主要渠道。在常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设置“课前活动” ,对丰富和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大有裨益。学生的心灵世界主要包括知识、体验,并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其一,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其二,来源于大量的阅读与思考。细心的
5、观察与体验是形成丰富心灵世界的基础。有一颗敏感、富有同情的心,才能有一个丰富的世界。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前活动中,老师教给学生观察世界的方法,唤起学生对生命、对美的热爱,鼓励学生去体验他人情感、去感悟生活小事背后的意义,以获得一颗丰富而敏感的心灵,这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前提。 使得心灵丰饶的另一途径是读书与思考。每个人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有限的。人们大量的知识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获得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有思考的阅读,才能把阅读转换为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即一种经验,才能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因此,老师有计划地让学生在课外精读指定的书籍,并在课前活动中与大家共同
6、分享阅读的收获,鼓励学生们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这一过程也是促使学生掌握方法、磨砺思维、涵养心性的有益训练。 二、建构科学完整的训练序列是提升高中语文课前活动有效性的关键点和突破点。 诚如国家课程改革中心组成员余文森教授所言:“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承载着奠定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发展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追求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传播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的同时,挖掘语文的人文精神内涵,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陶冶性
7、情,健全人格,为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前活动是真正实现语文培养人的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语文课前活动的科学高效,必须作语文课程的“基因”研究,建构起与高中生身心发展阶段相应的,与学生的身心特别是思维、 经验、知识及对应的言语能力的发展阶段相应的高中语文课前活动训练序列。明确区分从高一到高三各学段课前活动的任务、内容,使各学段有明确的质的差异性。而且要进一步区分各学期、各月、各周的活动内容,形成最终落实到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序列。言语技能始终是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然而,高中阶段是语文能力扩展提高的阶段,应在基本具备交际言语能力的基础上向科学言语、艺
8、术言语和古代文言能力拓展。拓展的方式包括即时命题演讲拓展,如对社会、校园生活热点、焦点评析等;文本体式的拓展,活动的书面材料是某种体裁的文本,要求学生以其他体裁转述,如“XX 主题精妙词句(格言警句)妙解大比拼” ;积累的拓展,侧重于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记忆性积累,举行如“我背名篇”等活动;也可侧重于作文素材积累,如“XX 话题作文素材列举”活动;活动过程意义点的拓展,如组织学生就演讲内容的某一精彩点提问、解答或论辩;课堂学习活动的拓展,配合课本学习,如可让学生就一篇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自由质疑、自由解读;应试能力拓展,如以“我编一道题”为话题的口头表达活动,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可有效
9、缓解学生的应试压力。 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难度的逐步推进,可在高中三年里分阶段、分目标地设计课前活动的侧重点。高一时,努力营造“大语文”氛围,鼓励培养学生上台表达、展现自己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听、说、读、写”中“说”的不足;高二时,偏重思维方法的掌握、语言的锤炼以及阅读面的拓展;高三时,更多地强调课前活动与高考要求接轨,采用新颖有趣的形式增进学生的复习备考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高效减负,使学生能得到有效发展。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也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不少师生延续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保守理念,即便实施课前活动,也流于形式,未能将
10、新课程理念有机融合、渗透进去,创造性和可操作性都值得商榷。不可否认,传统课堂教学历经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许多极富价值的经验,如何实现新旧两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无缝对接,课前活动的有益实践,对积弊已深的语文教学而言,或许是一次“突围”的契机。 高中语文课前活动的有效性,依赖于师生双方遵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抓住语文课前活动的本质特征,通过运用适当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最优的速度、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语文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