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打仗?.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5192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靠什么打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靠什么打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靠什么打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靠什么打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靠什么打仗?领导人在率领部下从事某种事业时,必须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靠什么让部下为你卖命?曹刿论战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回答了三条。第一条是衣食不敢独自享受而分给别人;曹刿反驳道:“小惠未,民弗从也。 ”第二条是祭祀神灵一定诚实无欺;曹刿又反驳道:“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第三条最为关键,原文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此曹刿予以肯定,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也就是说,在曹刿眼里,惠、信、忠三者,小惠、小信都靠不住,只有忠才是支持作战的因素。以物质条件惠及别人,肯定不是普惠,没有得到恩惠的人不会追随你;祭祀神灵守信,民众不能受益,只是一种小信,也

2、无法动员民众;只有司法的公正,才能得到民意的支持,可以作为战争的依赖。问题是司法公正如何实现?曹刿赞赏鲁庄公的,是“必以情” 。但是,正是这个“情”字,当今多有误解。 按照说文的解释:“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 ”作为对照, 说文对“性”的解释是:“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 ”这种解释显然受到古代人性论和阴阳学说的影响,不足为据,但却提醒人们,一定不能忽视“从心” 。从汉字的造字原理看,凡是“从心”的汉字,都同心理有关,是一种主观状态。如果要解释鲁庄公这段话,可以这样说:大大小小的各种案件,虽然不可能一一明察,却一定要按照人情处理。这样理解“情” ,才能同“忠”对应起来。忠者

3、,敬也,“尽心为忠” ,都是心部。然而,当今的解释中,往往用“实情”一词,抹掉“情”的心理痕迹,或者干脆模糊处理,轻轻带过。而“实情”一词,在当今语境下,很容易把人们引向“事实” 。把“必以情”变成“以事实为准绳” ,乾坤大挪移就是这样实现的。 也许有人会批评说, “情”正是司法公正的大害,对司法公正的破坏莫过于徇情枉法。但是,如果徇情而不枉法,还会有问题吗?法度来自习俗,天理来自人情(宋儒把天理与人情的关系颠倒了) 。如果法律不能反映出人情所向和人情所好,法律的意义何在?俗语中的“法不容情”的“情”是有条件的,即不容私情。包公的铡刀,不容私情,却要顺应民情。把法和情完全对立,是对工具理性的僵

4、化理解造成的。如果承认人类的情感具有某些共性,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那么,人情和法律实际上是可以协调的,而且应该协调。在某种意义上, “法不责众”的困境,正是法律违背人情造成的。鲁庄公也承认,各种案件不见得都能明察秋毫;但是,只要“必以情” ,人们就不会失去对司法公正的期望,这才是关键。南京彭宇扶了老太太而被判罚的案件,有可能没判错(因为无法证明不是他撞倒的) ,但是,失了民情,堵塞了民众的向善之道,其后果至今还在发酵。 所以,曹刿指出,实际支撑战争的动力因素除了利益,还有心理。然而,当今对曹刿论战的解释,往往抽去其中的心理因素,只谈以民为本而不谈司法公正。把“忠之属”解释为鲁庄公忠

5、于职守,还是解释为建立君民之间的忠诚关系,都可以说得通。以“上思利民”把它解释为忠于职守,似乎狭隘了些;但即便狭隘解释,强调也的是心理。最关键的是,不能忽视司法中的“情”字。甚至需要强调,没有通情,就不可能达理。对于今人来说,收拾人心,比物质财富更重要,起码同等重要。当今有些案件的判决,有些政务的处理,有些经济争端的解决方式,有些公司的经营策略,不见得不合章法,但却会失去人心,就是因为缺乏“必以情”的警诫。对于“情”的缺失程度,恐怕不能低估。这样说,丝毫不否定法制的作用,而是希望实现法制与人情的一致。在简化字中,当我们为了书写方便把“”字的“心”去掉且用制度化方式推广时,可能制度创立者也没有意

6、识到,这会使人们无意识地淡化爱心的心理一面,乃至于把爱变成物质满足。孔子曾经批评把孝道仅仅看作养活老人的做法,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至今仍是必要的告诫。 作为管理者,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权衡和排序。 曹刿论战强调“忠” ,但并不能因此就把“惠”和“信”弃之不顾。不要看到“弗从”“弗福” ,就断言曹刿否定了二者。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在于三个因素的排序。鲁庄公的排序是物质、神灵、司法,而曹刿的排序把司法列在首位。这种排序差异,是因为两人对这三种因素影响民心的权重判断不同。 左传记载简略,实际上,两人应该有较多讨论。假定鲁庄公一口咬定“难道

7、衣食不重要”?讨论就无法进行,共识也无法达成。这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弦外之音。 另外, 曹刿论战的重心,在于因“肉食者鄙”而引发的讨论,而不在于长勺之战的具体描述。曹刿以自己的见解,去校正鲁庄公的认知偏差。当然,曹刿也不见得全正确,但由于他同鲁庄公的思路和角度不同,所以能够提供出有价值的观点。然而,今人在读曹刿论战时,往往偏重于“齐人三鼓”和“一鼓作气”的战术分析,偏重于“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战场观察。这种偏好,同曹刿论战的流行语境有关。作为左传记载的一个案例, 曹刿论战的流行及其收入中学课本,是同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提到它紧密相关的,而毛泽东十六字方针中的“敌疲我打”直接源于此。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