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译工作坊对传统口译课程的补充作用【摘要】 本文探讨了目前国内口译课程的三种模式,并以四川大学口译工作坊课程为例,总结介绍了该课程的总体形式、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等,从模拟现场口译情境、考察培养公共演讲能力和考察培养应变能力三个方面分析口译工作坊课程对学生口译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 口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课程模式 一、背景简述 2007 年 3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决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为 MTI) ,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截至2013 年 1 月,
2、全国已有 158 所院校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翻译专业学位的开设和相关教学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相关院校与机构对其课程设置不断地进行思考与调整,以培养更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2009 年,古琦慧总结出现有国内口译课程的三种模式:1.强调语言能力的口译课程模式;2.强调口译技能技巧的口译课程模式;3.强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口译课程模式(古琦慧,2009:33) 。 在传统的口译教学中,第一、第二种模式比较常见,第三种模式常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口译教学中,这三种模式不可只取其一,必须三者结合。在这三种模式中,第一种是基础,主要形式为听力、口语训练。学生必须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
3、础和双语转换能力之后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口译学习;第二种模式是能力夯实,主要形式为口译技能训练。口译技能技巧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口译能力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三种模式是口译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古琦慧,2009:34) ,是口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口译员,这些综合素质包括公共演讲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而口译工作坊课程是第三种课程模式下的一个典例。 二、口译工作坊简述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 ,在教育领域,workshop(工作坊)指人们对一特定的主题进行知识和经验交流的讨论或实践。在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2
4、001)中,其作者 Edwin Gentzler 提到,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是译员进行翻译创造性活动的固定场所;1964 年 Paul Engle 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建立了美国的第一个翻译工作坊(Gentzler,2001:5) 。与传统的口译训练课程不同,口译工作坊更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全面考察学生的口译技能和综合素质,受到高校的青睐。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大学开始开设翻译工作坊课程,如美国的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德国的 Dwisbu 大学,国内的四川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下面
5、以四川大学口译工作坊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于 2009年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现设有英语笔译和英语口译两个专业。其开设的“英汉口译”课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为英语口译方向的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开设了口译工作坊选修课程,旨在补充传统口译课程的不足,全面培养学生口译员的综合素质。 三、四川大学口译工作坊 四川大学口译工作坊课程的面对对象主要是口译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如三年制的口译专业可选择在研究生二年级开设,两年制的口译专业可在研二上学期开设。因为经过了一两年的基础培训和口译技能培训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双语转换能力和口译技能,此时则更适
6、合进行口译综合能力的训练。 (一)工作坊形式 口译工作坊采取模拟现场口译的形式,由工作坊教师邀请一名嘉宾在课上进行主旨发言,学生轮流站在发言人旁进行现场口译,时长为一次课(两小节) ,口译过程用 DV 录下。发言结束后嘉宾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总体点评,学生课下根据 DV 录像进行自我剖析,下周课上轮流进行自我评述和学生互评(一次课) 。 (二)人员 口译教师一名;口译方向二年级学生 15 名;发言嘉宾一至两名。 (三)地点 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和活动式桌椅的教室。 (四)流程 1.嘉宾选择 教师选择了川大本校和本学院的 7 位师生作为口译工作坊的发言人,其中包括四川大学外事办老师、外国语学院外籍教
7、师和演讲比赛获奖学生等。 2.发言材料选择 由发言嘉宾自主选择发言材料,主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 3.译前准备 教师确定发言嘉宾后,提前三天将发言嘉宾的主题告知学生,如发言人提供 PPT 等背景材料也转发给学生,将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译前准备。学生熟悉工作坊形式后可挑选一两次进行现场告知主题形式,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日常积累。 4.现场口译 口译工作坊开始,由嘉宾先自我介绍并简述今日发言主题。发言开始,每位学生自带口译笔记本和笔,轮流站在发言人身旁进行交替传译。发言人根据一定的发言时长和内容进行停顿,停顿后学生开始进行口译。按照座位号,下一位同学进行准备。发言进行时,其他同学也进
8、行口译训练(即记笔记和翻译) ,但是不可出声,以免影响正在做口译的同学。 5.译后点评 每次发言结束后,嘉宾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简短的总体点评,指出较为明显的错误点等等。 6.学生自我评述与互评 课后教师将本次 DV 录像和发言人稿件发给学生,学生根据 DV 录像对自己的翻译部分进行文本转录,并做自我剖析,用文本形式总结自己口译中的优缺点(包括漏译、误译情况和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和感受) ,向教师提交自己的转录文本、口译笔记扫描图片以及口译自评总结,并在下周课上轮流进行自我评述;每位同学自评结束后,由现场学生从该同学的口译质量、仪表等方面再进行评议,最后口译教师对该学生表现进行进一步总结性点评,
9、并根据学生的口译现场表现和自评情况进行打分。 (五)选材 根据一学期的口译工作坊课程,笔者对其发言主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如下表:从该表可以看出,本学期口译工作坊发言题材较为广泛,主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言人背景较为多样化,包括英、美、澳籍外教和中文发言师生。 (六)口译工作坊对传统口译课程的补充作用 一学期的口译工作坊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配合和良好反馈。大多数学生认为,口译工作坊课程对自己的口译学习和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很好地补充了传统口译课程的缺憾,主要表现在: (1)模拟现场口译情境 传统的口译课程,如交替传译、商务口译等,大多在语音实验室进行,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须佩
10、戴耳机,对显示屏或耳机中播放的视频、音频材料进行口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口译的“现场感”和紧张感,脱离现场口译的实际情境,单一的实验室口译训练不利于学生口译实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口译工作坊初期,班上半数平常在语音实验室口译表现不错的同学在进行现场口译时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仪态、表述方面的问题。而口译工作坊通过模拟现场口译情境,很好地补充了传统口译课程这方面的缺憾。 (2)考察培养公共演讲能力 在语音实验室中进行口译训练时,学生的口译译文通过麦克风传输,通常听不到或注意不到自己的译文质量,只能通过班上同学或老师的反馈和点评中进行了解。而在口译工作坊中,学生必须站在发言人身旁,面对全班同学
11、和老师进行口译,并且有 DV 进行录像。此时对译员的评估标准就不仅仅涉及单纯的译文质量,还有公共演讲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仪态等。如在第一次的口译工作坊中,很多同学的站姿不严肃;有些同学虽然译文流利、完整度高,但是翻译时语气低沉、豪无生气,与发言人的澎湃激情大相径庭,极大地影响了潜在信息的传达。经历了一学期的训练后,绝大多数同学在口译中的公共演讲意识提高,公共演讲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3)考察培养应变能力 在实战口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这就要求口译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是传统口译教学无法做到的。如在本学期关于 G20 的工作坊中,出现了一系列专有名词,有些学生在讲台上进
12、行口译时出现听力或理解困难时,可以临时借助发言人 PPT 上的内容帮助进行理解;当 PPT 内容也毫无帮助时,学生译员可以向发言人提出请求,让发言人重复或解释之前说过的内容或难点。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以帮助口译员积极应对口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口译员较强综合素质的体现。 除了以上的优点外,学生还对本学期的口译工作坊课程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如全班分成学习小组,在译前准备和译后评估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扩大、增加工作坊发言材料的领域,如环保、旅游、体育等领域;选择具有口音的发言人,提高学生对不同口音的适应能力等。 四、结语 口译工作坊的课程形式强调口译现场的模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营造自主学习、
13、自主评估的学习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训练培养学生口译员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和推广的口译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0711 号文“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 ,2007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 ,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p2036 3Edwin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M.Trowbridge: Cromwell Press,2001:5 4古琦慧.口译课程模式的开发及应用以培养译员能力为中心的模式J.外语界,2009(2):3339 5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7):9295 6曾丽馨.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2):7072 7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7073 8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中国外语,2007(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