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介环境视域下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现状提要 在当前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的新形势下,大学校园的网络舆论成为热点之一,如何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网络舆论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尝试从媒介环境的角度回答诸多问题。 关键词:媒介环境;大学校园;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 年 2 月 18 日 一、何为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概念,主要指的是媒介技术会对人类的认知与社会交往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不同的媒介形式以不同的媒介文化对人类施加这种影响。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口语媒介使得人类呈现部落化,适于面对面的亲密交流;文字媒介超越时空的技术特征,使得人类交往可以脱离部落
2、;电子媒介可以实现全球时空同步,主要是广播与电视使得人类重新回到部落状态。网络媒介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类似,但是又有所不同。相同点是网络媒介传输信息的快速化同样可以时空同步;不同点在于广播电视是印刷媒介类型的一对多的同步传播,网络媒介不仅可以一对多,而且还可以实现口语媒介类型的一对一的同步传播。 网络媒介的技术特征使得参与网络交往不同于其他的媒介交往,主要源于网络媒介的参与主体与文化环境不同。首先是参与主体,按照CNNIC 的历年统计数据显示,1525 岁的青年群体是参与网络交往的主力军,因为大部分处于学生阶段,所以还关联收入较低或没有收入的变量因素;其次是文化环境,按照以往的研究成果与一般性
3、结论,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大众文化,个性化特征明显,热衷于关注社会问题与自身诉求,折射出较多的草根情结与民粹倾向。大学校园的网络环境是网络媒介特征的充分表现,尤其是网络舆论不仅是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还是有效手段,更能集中体现网络环境并反作用于网络环境。因此,以网络媒介的文化环境(简称网络环境)为参照,以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逻辑为视域,重点研究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与当前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特征 在党和政府倡导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激发起各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网络舆论就是由此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关乎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
4、使学生们在和谐的校园中生活、学习和成长,使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与社会舆论既有关联性,又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大学校园网络舆论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并呈现舆论再生产的特征。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多样性与自由性。按照 CNNIC 的历年统计数据,大学生不仅是参与网络交往的主要群体,而且网络交往还是大学校园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作为网络交往参与者的大学生群体,表现为大学校园中参与网络舆论的主体。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家庭条件,造成不同的知识层次,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如何共存互容,和谐相处,主要依靠大学校园的社会交往,尤其是网络交往形式。大学
5、生群体除了主体多样性之外,还呈现参与网络舆论讨论形式的多样性。当前,几乎所有网络交往方式都可以产生网络舆论,其中以论坛、微博、微信为主要形式,而且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比例占据大多数。大学生群体手机上网的高使用率,又使得参与网络舆论十分自由,而且难以监督与控制。 (二)网络舆论主体的文化程度较高。随着新世纪以来各个大学不断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虽然大学生不再像八十年代那样被称呼为天之骄子,但是不可否认,大学生群体相比社会群体的文化程度较高。具备较高知识储备与社会期望的大学生群体普遍热衷于参与网络舆论,大多以社会主人翁自居,对各种社会问题都有兴趣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当前,由于
6、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区隔进一步拉大,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持续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大学生多样性文化特征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客观存在,使得虽然文化程度较高,但是又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干扰与影响。 三、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两大问题 本文针对所在学校的大学生群体做了一项关于网络舆论的问卷调查,并配合定量研究进行了针对典型网络舆论事件因果解释的定性研究。选取样本的方法是通过全部学号进行随机起始的分层抽样法,并对抽取的样本在教室内进行控制实验类型的问卷填写。其中,大学生主体特征造成的两大问题,成为影响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关键因素,具体结果如下:(一)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缺乏判
7、断能力。在对网络舆论匿名性的相关调查中,70%以上的同学认为“在阅读网络上某一信息的时候并不知道是谁发布的” , “匿名发布信息是网络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而当他们想获取信息时,选择网络的人数占到总体样本的 80%,只有 50%左右的参与调查同学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与传统媒体的报道基本上是一致的。从客观原因上说,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国内外最新发生的大事,平时也会阅读那些在网络中流传的言论。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信息的传播无处不至,来源难以查明,致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信任散播虚假信息,甚至断章取义,拿一些不真实的图片与文字
8、破坏网络的和谐与民族的团结,危害着国家和社会,给大学生的成长铺满了许多荆棘。而那些相信网络,自制力又比较差的学生,从主观原因上说,很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俘虏” ,肩负着为他们传播的任务。在对网络舆论接受者的冲动性的调查中,有 50%的人承认自己有时做事比较冲动,而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根据网络上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判断是非对错” ,将“网络舆论作为行为规范与准则的一个重要来源” ,这些因素使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困难重重。 (二)少数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大学生不仅容易轻信网络舆论主要因为客观原因造成,而且还有少数大学生出于各种主观原因亲自参与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了不良的网络舆论效果。结合
9、最近的典型网络舆论事件案例进行定性分析:2012 年 5 月,一名 20 岁的山西在校大学生傅某在网上看到有关地震的帖文后,便在百度贴吧发布要命的进来帖文:“我爸的一个朋友,国家地震观测站的,也是打电话来,说震的几率很大!大约是 90%的几率,愿大家好运!这绝对权威!”回帖人数短时间聚集上千,最终被行政拘留 5 日。无独有偶,2013 年4 月,一网名为“我想去汶川”的广西在校大学生郑某,在其腾讯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微博,内容为:“南宁明天也地震,具体时间为上午 9:00”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经审讯,郑某承认,4 月 23 日晚,他在一个人闲得无聊的情况下,用手机在腾讯微博上发布的这条微博,
10、内容完全是他凭空捏造出来的。在民警的教育下,郑某很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删除了该条不实微博。鉴于郑某悔过态度较好,且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对其处以行政罚款 200 元的处罚。在这两个案例中,傅某和郑某同为在校大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地震问题应该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但是由于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观因素影响,通过网络舆论参与了违反社会道德的活动,破坏社会稳定,给社会带来了动乱。根据以上案例,在本文的问卷调查中,75%的被访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言论都可以在网络中随意发表的,50%的被访者承认自己有时做事比较冲动,不考虑后果。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少数的大学生有网络道德缺失的倾向,他们可能会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影响社会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