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的问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近年来武汉市黄陂区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发展蔬菜生产已成为本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随着本地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问题也逐渐显现,给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自 2010 年 2 月 22日武汉市农业局率先发布在随机抽取的多个海南豇豆样品中检出禁用农药水胺硫磷,豇豆农药残留为 0.140.17 mg/kg 的消息后,包括上海、郑州、杭州、广州在内的 11 个城市相继检出海南豇豆农残超标,农产品安全警钟再次敲响。一时间,媒体评论不断,而更多的把矛头指向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然而,问题蔬菜的出现并非一时一
2、地,这督促人们思考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蔬菜用药安全的问题,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存在的现实问题 1.1 发展设施农业和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必要性 国内设施蔬菜面积发展迅猛 设施蔬菜种植已成为蔬菜种植的主要方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重要途径。 市场需求从大宗蔬菜向多样化、特殊化、反季节、超时令蔬菜转变 这些蔬菜的生产仅靠露地和自然气候条件是无法进行的,必须采用设施栽培。 常规露地蔬菜种植量大、收获期集中,售价不高,而设施和反季节蔬菜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1.2 禁用农药层出不穷 少数经销商暗地销售国家禁用农药,造成蔬菜质量安全隐患,如甲胺磷、对硫磷等。 一些以肥代药、药肥混装和添
3、加不明成分、未经登记的农业投入品影响了蔬菜质量安全。 有的农药在武汉市禁止使用,但是其他地区并没有禁止使用,使少量流入本市成为可能。 1.3 过分强调农药残留检测的作用 “检测合格的就是安全的”思想根深蒂固 一旦出现毒菜事件,在一些媒体报道及有关部门的问责中,屡屡强调我国农产品安全检测力度不够。 农产品检测方式有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前者只能检测农药总量是否超标,无法查出具体是哪种农药种类,后者虽然可以精确到农药的种类和含量,但是农药种类成千上万,目前没有哪一台仪器可以一次性检测所有农药,例如检测水胺硫磷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于灭多威或灭线磷的检测。 抓蔬菜的安全检测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从源头抓才是关
4、键。 1.4 使用农药不可避免 无论是露地栽培还是保护地栽培,无论在正常生长季节还是在反季节,蔬菜生产中都可能受病虫为害,病虫害是蔬菜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蔬菜种类多,病虫害发生种类多、频次高、程度重,从现实和发展趋势看,蔬菜生产对农药的依赖将长期存在。 1.5 蔬菜病虫害防治研究未予以重视 较少的研究投入,造成了严重缺少适合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包括病虫害早期诊断、预测技术,安全化学防治、实用化的物理与农业防治技术,以及高效的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基层严重缺少懂病虫害诊断与科学防治的人员,以至于目前的病虫害防治农药经销商成为了指导的主体。 2 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2.1 前防才能压后 要
5、切实控制好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不能等到症状出现后,才盲目用药,造成防治效果不好,而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期,可谓“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 2.2 依法、安全用药 认真贯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 、 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有关法规。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蔬菜上使用,如甲胺磷、马拉硫磷、氧化乐果、久效磷、克百威、磷胺。限量使用中等毒性农药,如毒死蜱、敌敌畏等。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及中草药制剂。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这是减少农药残留,防止残毒的重要环节。 2.3 科学合理用药 对症用药 针对防治对象对症选用农药类型或剂型。对虫害的
6、虫态要明确,即明确是成虫还是若虫(幼虫)卵;对病害发病时期要明确,即明确是发病初期还是发病高峰,是防还是治。 适期施药 目的是以最佳施药时间,取得最佳防治效果。每种有害生物都有其薄弱环节,只有抓住其弱点,适期用药,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病害要求在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控制其发病中心;对虫害则要求做到“治早、治小” ,虫害达到高龄期防治效果就比较差。不同的农药具有不同的性能,防治适期也不一样,如生物农药作用较慢,使用时应比化学农药提前 23 天。 适量用药 任何一种农药都有其适宜的使用浓度,不可盲目或随意加大用量,否则,既增加了投入,又易产生药害和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轮换用药 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会使病原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使防治效果大打折扣和减少药剂的使用年限。单一品种一年一般使用不超过 34 次。 合理混用农药 科学合理地混用农药,可增效和延缓产生抗药性,减少施药次数,达到一药多治的目的。一般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用;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用;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用;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如 Bt)不能同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混用农药应随配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