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进程摘要:本文在论述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的条件下,提出我国城镇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明确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城市群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conditions, put forward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urbaniz
2、ation process. Key words: regional integration; city group 中图分类号:TU984 城镇化作为经济宏观战略中心的一项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运行格局的稳定,进入“十二五” ,国家经济在进一步夯实健康稳定发展的大前提下,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应逐步从粗犷式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型要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取向,充分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创造城镇化新模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工业化模式所采取的战略决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
3、村工业化逐渐向城市工业化转移,于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合理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又成了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国家推进城镇化历史进程的指导方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也应适时转变成以大城市为主的城镇化模式,然而,应予强调的是大城市发展规模必须严加控制,以免超过城市资源的承载极限。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 50%,城市人口已近 7亿,到 2030 年将会增至 10 亿。根据麦肯锡近期发布的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报告,到 2025 年中国将有 219 座城市人口在 100 万以上,24座城市人口超过 500 万。中国现在的人口总量已大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人口总和。
4、如果每年新增 1%的城镇人口,就意味着有超过1000 万以上的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这相当于一个大城市规模的速度增长。今以北京为例,2011 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突破 2000 万,远远超过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设定的 2020 年达到 1800 万人口的标准,这充分说明了城镇化模式既要向以大城市为之转变,又要严格控制其规模的必要性。 我国城镇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根据国际经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在 60%以上,而我国的经济发展用人均国民收入衡量,已经处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城镇化率只有 50%,仅处于中低等国家收入水平,从而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据东
5、方早报在 3 月 26 日报道,在“2012 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 ,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中国如此快的城镇化率(51.3%比例的城镇化水平)是建立在包括土地的低成本,劳动力的低成本,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欠账,相当一部分人的社会保障残缺不全,以及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低于城市的扩张速度等,使得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推进的路径和方式是难以持续的” 。 一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剧了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中小城市和乡镇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形成一股强大的自主推力,这种“以大管小”的城镇化模式对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存在不利影响。在现有城镇管理体系下,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
6、市,同时国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扶持这些城市发展,借助这些有利条件,大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人口因此过度向大城市集中,造成大城市拥挤不堪,迫使城市政府进一步强化户籍,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方面的管理,阻止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在这种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上移的情况下,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不完善,产业发展成本高,人口集聚动力不足,影响了中小城镇和大城市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资源紧缺,经济发展不均衡,土地紧张等客观因素,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解决,为城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这种分散式发展的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形成城市群效应,降低了城镇对人口
7、的吸纳能力。在现有体制条件下,我国各级城市(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是独立进行的,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规划和联系,这就使得他们既难以同大城市在功能上对接,造成人口不能在城市之间实现梯级转移,城镇化在集聚人口方面无法发挥城市群联动效应,又不能把大城市高标准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与中小城市(镇)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 为应对城镇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必须加快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城镇化推进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尽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人口集聚。首先,城镇化的发展要以“以大管小”转向“以大带小” ,应通过改革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协调用于不同规模的城镇发展,特别是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土地占用,
8、财税改革,金融信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应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可考虑将国家公共资源配置适当向中小城市(镇)倾斜,支持其加强其人口承载能力。其次,大中小城市(镇)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和科学建设。大城市应打破行政壁垒,按照区城一体化和发展城市群的思路,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周边中小城市(镇)延伸,形成以大带小效应。同时中小城市(镇)需要在相应方面积极与大城市对接,在区域空间上与大城市形成梯级功能结构,为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义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
9、经济保持了 30 多年的快速增长,然而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相应调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2 年4 月 2 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博鳌论坛讲话时指出:“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释放逾千万人的消费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大两方面消化大量工业产品。城镇化不仅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化率的提高能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由此可显著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城镇化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制造业结构转型提供了条件,同时城镇化还可以增加第三
10、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由于人口、土地、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城镇化进程中,大中城市(镇)的比位和比重,必然是有大小高低之分的。2011 年 6 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诠释,那就是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种战略的实质就是要形成一种“集中均衡”式的国土空间开发模式。所谓集中,是指在较小区域范围内集中开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城市密集布局,以较少的国土空间承载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活动,以提高空间利用率;所谓均衡,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若干个人口经济密集的城
11、镇化地区,并在全国国土空间上相对均衡分布,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逐步缩小区域差距。譬如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就正式批准实施呼包鄂城市群规划(20102020) ,该规划提出了将呼包鄂城市群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的发展目标,形成以呼包鄂核心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以沿黄河,沿交通干线城镇为重点发展轴带,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级城镇为多极支撑的城镇体系。实施该规划对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区域竞争力,统筹呼包鄂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结束语: 推进区域均衡增长、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走区域一体化的城镇化之路加强了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兼顾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的发展大城市,提高土地的承载力,克服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并以效益优先为目标,适度控制城市规模(适度的城市规模是取得较好综合效益的前提) 。在达到城市最佳规模之前,相对净收益是随城市规模扩大而递增,但超过这一规模后,则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递减。因此,以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是在适当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前提下,在深化和加快区域一体化的理念中,推动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