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 4 .1 1、马克思为巴黎公社概括的基本原则是?它为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神马经验? .1 2、列宁有哪些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他怎样得出“一国胜利论”?以及其意义? .1 3、怎样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 验 ?.1 5 .1 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 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政治, 文化建设有哪些重要理论? .2 3、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观点? .2 6 .2 1、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 内容是神马? .2 2、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哪些重 要理论? .2 3、简述并评论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2、。 .2 7 .2 1、入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 要意义何在? .4 5、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 人权? .4 8 .5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5 2、为什么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及其相互关系 .6 9 .6 1、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6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3、性和可能性? .7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什么? .7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 .8 10 .8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8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8 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 1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 10 5.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 1、 马克思为巴黎公社概括的基本原则是?它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神马经验? 基本原则: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革命经
4、验的精辟总结。它的最根本之点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应当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经验: 1、巴黎公社最主要的经验即通常所说的巴黎公社原则:通过暴力革命打破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公社的原则是永存 的,因为它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一般规律,所以它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如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这些原则的一再表现和新的胜利。 2、巴黎公社在对国家实行民主化改革 =方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它实行公社委员和主要的工作人员选举的制度,规定公职人
5、员的工资不能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公社委员受人民监督和罢免。这些都是无产阶级民主的重要体现。 3、发扬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实现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大团结。巴黎公社委员中很多都是第一国际的成员,很多国家的工人和仁人志 士参加了这场革命,为以后的工人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2、 列宁有哪些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他怎样得出“一国胜利论”?以及其意义? 列宁新理论 : 1.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党理论。 2,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思想。 3,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理论。 4,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胜利“的新理论。 怎么得出“一国胜利论“: 1,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
6、而不可能全世界多国同时取得胜利。 2,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得出。 3,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 其意义 :在当时的形势下,大胆提出和科学论证一国胜利论,成为激励一些国家,特别是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发动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推进世界革命运动发展的关键因素。 3、 怎样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 历史意义 : 1.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无产阶级领导的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的胜利雄辩的证明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胜利“论
7、的正确性。 4,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 基本经验:把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俄国环境中产生出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国际意义。 5 1、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历史意义: 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现实意义 : 第一,新经济政 策
8、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 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的前提。第三,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建设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第四,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哪些重要理论? 经济方面 :,1,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社会主义 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政治建设方面:, 1,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2,过渡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文化建设方面: 1,利用全部科技成果才能建成社会主义, 2,文化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
9、育。 3、 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观点?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责任,只能有布尔什维克党来担负。 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中心。 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如提高党员质量,执政党必须发扬党内民主等等。 关于执政党,领袖,阶级,群众的关系,群众需要领袖, 而领袖必须代表群众的利益,反映群众的要求。 6 1、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神马? 斯大林提出,被资本主义包围的俄国拥有建成完全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它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内部矛盾,在一国范围内建成社会主义。这个理论是列宁晚年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 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0、道路有哪些重要理论? 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发展工业为始点。 2,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 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4,苏联存在商品生产和必须利用价值规律。 3、 简述并评论苏联 模式的基本特征。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48 页。 2,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51 页。 3,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152 页。历史贡献, 154 页,缺陷弊端, 156 页。 7 1、入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 1.中国过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稳定和完善党的各项基本政策,拥护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
11、位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质是取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方向,才能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社会主义建设。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要努力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 3.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4.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12、制度? 它是中国的特色政党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 . 它是共产党领导的 .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 它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有着
13、相辅相成的作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创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没有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没有效仿包括当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而是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形式,成为世 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独创。 四、巨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能够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14、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能够推进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走过了 60 年的光辉历程,其间也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经得起历史考验,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巨大智慧。 4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
15、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 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
16、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经过 5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努力,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 伟大创举 。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首先,依法治国
17、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 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5、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它公开承认自身的阶级性,认为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意味着对于被统治者的专政,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形式还不够完备,还
18、需要丰富和完善。 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 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广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的自由。 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时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决对的,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态、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还处 于初级社会主义阶段,实现
19、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5 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数以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8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 1)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 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20、业才能健康发展。 ( 2) 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 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 3) 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 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导和教育人们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 主义;引导人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
22、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2、为什么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 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
23、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 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
24、不6 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 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
25、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3、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4、 弘扬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 5、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它们的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
26、马克思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 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主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斗志的共同思想基础;总而言之: a、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坚持马克思 主义指导思想、弘扬民主精神
27、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弘扬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d、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融入到了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9 1、 正 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7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28、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
29、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综观全局, 21 世纪头 20 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是我们党决定用二十年
30、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党制定 2020 年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重要论据。决定明确指出: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 从国际上看,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在新世纪,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仍然存在,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没有消除,世界仍然不太平,但是,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增长,特别是大国关系进入新的一轮相对缓和期,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
31、的基本态势。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 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要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有助于为利用好战略机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8 目标和内容: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
32、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 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这些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4、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
33、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 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
34、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10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应归结为,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创新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其本质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是
35、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逐步全面改革和逐步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体制的创新,是其自身实践探索的产物,但也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9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富有国情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内容。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拓
36、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 。 2)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实践是理论发展的不竭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随着发展着的实践而不断发展的。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
37、社会的奋斗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 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 0 二 0 年比二000 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
38、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 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