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十二 环境保护高考试题考点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2012 年广东文综,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 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此题关键是对海洋“生物泵”的理解,能够对大气中 CO2浓度进行调节,则该作用可能缓解全球变暖。2.(2013 年新课标全国卷,4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
2、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由于尾矿矿渣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所以潜在危害是污染河流。应对的措施主要有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答案: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3.(2011 年新课标全国卷,44)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如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
3、地总面积(hm 2) 湿地比率(%)1976 2 251 88 893 42.991986 3 721 39 639 19.172005 1 973 19 230 9.30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 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解析: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该地区湿地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湿地斑块数目、湿地总面积、湿地比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需要结合湿地的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 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 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
4、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考点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1.(2013 年新课标全国卷,4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如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解析:环太湖地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泉水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和灌溉水源,被污染后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并危害人体健康;泉水的补给来源为地下水,深埋地下,更新净化周期
5、长,图中六大名泉分布范围广,需要不同区域协调治理。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2.(2013 年江苏地理,30D)2013 年 3 月 89 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如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 地与 b、c 两地相比,a 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 。 (2)沙尘天气对
6、b 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 。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 、 。 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C.农作物留茬增强抗风蚀能力D.硬化地面抵抗风蚀(4)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江苏省中学生适合的参与方式是 。 解析:第(1)题,熟悉 a 处于塔里木盆地区域,即可以得出其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沙源多;地形平坦开阔,风力强等因素。第(2)题,沙尘暴会直接毁坏农作物;影响植物生长;同时沙尘堆积使土地沙化;改变土壤成分导致肥力下降。第(3)题,建防风林、农作物留茬能削减风力,成本不高;干旱地区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硬化地面抵抗风蚀都是投资大且不符合实际的。第(4)题,关注
7、环境问题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做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重在参与是中学生应尽的责任。答案:(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3)A C (4)关注生态问题,参与防风治沙宣传活动;开展募捐活动等(任答一点)3.(2013 年山东文综,34)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解析:该题以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森林等植被的生态功能和破坏植被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第(1)题,首先要明确植
8、被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主要生态功能也就不同。然后从甲、乙、丙不同位置分别描述森林等植被的生态作用即可。第(2)题,荒地开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和土壤等造成不利影响。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4.(2012 年江苏地理,30D)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b.气温年较差大c.降水集中d.植被破坏严重(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
9、要外力作用是 。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 (填图中代号)。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建设防护林的条件。解析:第(1)题,通过读图,可以看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是黄土高原及西南横断山区东部、四川盆地,这些地方都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植被破坏严重,故选 c 和 d,这些地区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但不仅仅是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排除 a,气温年较差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小,排除 b。第(2)题,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主要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明显。第(3)题,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位于长江黄河
10、源头,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防治长江、黄河旱涝灾害;位于河西走廊等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该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建设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治土地荒漠化问题。第(4)题,防护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位于河西走廊等地区地形起伏小,较为平坦,但气候干旱,位于江南丘陵,地形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答案:(1)c d(2)风力作用(3) 土地荒漠化(4)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5.(2012 年山东文综,34)如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单位:km 2)年份类型 1990 年 2000 年 2010
11、 年重度盐渍土 153 425 755中度盐渍土 133 219 293轻度盐渍土 952 801 694合计 1 238 1 445 1 742(1)分析该区域 19902010 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19902010 年盐渍化土壤面积增加,重度盐渍土增加最多,轻度盐渍土减少。1990 年、2000年、2010 年重度、中度和轻度盐渍化土壤面积变化不同。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因此农业生产是靠灌溉,由于经常大水漫灌,天气干燥蒸发旺盛,因此土壤积盐严重,防治措施有合理灌溉、退耕还草等。答案:(1)中度、重度盐渍
12、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答对两点即可)6.(2012 年福建文综,40C)如图为 2000 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解析:第(1)题,对比 2000 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图,可得出南北方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域差异:南方水热条件好,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北方冬季气温低,取暖产生的煤灰多。第(2)题,城市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应从不
13、同的污染方面展开,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这些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7.(2011 年福建文综,40C)如图示意 19862002 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 19862002 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解析:本题以 19
14、862002 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柱状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地面沉降这一生态问题的变化特点、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第(1)题,分析图可知,从 1986 年到 2002 年,地面沉降的面积在猛增,沉降深度在加大,主要是城市发展所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是主要的人为原因。第(2)题,要防治地面沉降,可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关键是要解决水的短缺问题,从而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具体措施可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答案:(1)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
15、程措施。8.(2011 年海南地理,26)云南丽江古城“城依水存,水随城在”,199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剧增。据 2005 年监测,河流流经古城前后,水质由优变为较重污染。据资料分析丽江古城河水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丽江古城河水污染是因游客剧增,生活垃圾乱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所致。治理河水污染的措施有:通过减少游客数量来控制污染源;加强管理,使污水达标排放;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等。答案:原因:游客剧增,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生活污水量猛增且(未经处理、不达标)排入河中。建议:合理控制进入古城的游客量,将游客接待
16、转向新城区,逐渐实现古城“外住内游”;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控制生活污水直接向河中排放,兴建污水排放管网;兴建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模拟试题考点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2013 辽宁联考)某中学地理小组对如图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城镇的发展及大坝的修建对 L 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城镇的发展及大坝的修建对 L 湖产生的影响。解析:修建大坝主要影响到达下游的水量,故影响湖泊的水量;而城镇的发展,使湖泊用水量增加且污水排放增加,将影响水质。答案:上游拦水和城镇用水使湖泊水量减少,湖面缩小;临近城镇,生产、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湖水量减少,
17、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差;2.(2013 呼伦贝尔月考)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材料二 见图 1。材料三 见图 2。(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 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 月。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多选题)。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C.连续的阴雨天气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3)该市 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4)防治该
18、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及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直接读图可得答案。第(2)题,天气浑浊主要反映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第(3)题,结合图 2 分析,工业区的污染程度大,故 SO2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工业区。第(4)题,防治大气污染可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加强治理两方面分析。答案:(1)12 7(2)ABD(3)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4)措施:控制污染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3.(2013 泰州调研)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表(“”越多,危害越严重)。据
19、此回答问题:省级行政区简称 甲类 乙类 丙类 丁类粤 滇 新 晋 (1)甲、乙、丙、丁类环境问题依次是: 、 、 、 。 (2)试分析乙类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3)防治丁类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各省区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解决措施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各省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第(1)题,甲类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东,滇、粤的共同点是都位于我国主要的林区内,由此可以推断出甲类环境问题是森林锐减;乙类环境问题在山西最突出,应是水土流失;丙类环境问题在新疆危害最严重,应是土地荒漠化;丁类环境问题在广东最明显,应是酸雨危害。第(2)题,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
20、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回答时要全面。第(3)题,酸雨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所致,防治要有针对性。答案:(1)森林锐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酸雨危害(2)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方式)。(3)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回收综合利用。4.(2012 银川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0 年 8 月 9 日,英国石油公司表示,MC252 油井现已不再向墨西哥湾泄漏石油,截至目前事故处理费用已达到 61 亿美元。这场生态灾难已造成近 30 万只海鸟和无数鱼类死亡,有些珍稀动物甚至面
21、临灭绝之虞。材料二 世界石油污染水域图。(1)墨西哥湾泄漏石油后,A、B 两地首先受到污染的是 ,对泄油区的社会经济会造成什么危害? (2)简述材料二图中所示石油污染严重的海域的分布规律及油污的来源。解析:第(1)题,考虑洋流因素,A 地首先受到污染,石油污染不仅降低海滨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会使海洋水产品品质下降,造成经济损失。第(2)题,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为石油污染区域,污染源来自沿海工业生产、海运航线上的船舶和海上石油开采。答案:(1)A 地 降低海滨环境的使用价值,破坏海岸的设施;石油污染还会使海洋水产品品质下降,造成经济损失。(2)分布规律: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22、油污的来源:沿海工业生产、海运航线上的船舶和海上石油开采。考点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2013 无锡质检)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 12 题: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A. B.C. D.2.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 3 600 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 )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D.全球 CO2排放量增加解析:1.B 2.A 本题组考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第 1 题,由图可知全球的荒漠主要为热带
23、沙漠气候区的热带荒漠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温带荒漠。第 2 题,荒漠化的扩大和加剧主要受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加大和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影响。故与 A 项无关。3.(2012 哈尔滨质检)读“我国农牧过渡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图示的原农牧过渡带会随之南移(如图所示),请解释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2)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图示的原农牧过渡带实际上向北移动,由此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解析:第(1)题,气温升高会使农牧过渡带东部地区蒸发量增大,地表水减少,植被退化为草原,因此图示过渡带南移。第(2)题,过度开垦会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24、等。答案:(1)气温升高会使农牧过渡带东部地区蒸发量增大,地表水减少,植被退化为草原,因而适合畜牧业的发展,所以过渡带南移。(2)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提升演练一、单项选择题(2013 聊城测试)历史上,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当前世界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读图,回答 12 题:1.请阅读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分析说明图中 a、b、c 分布区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a 为森林破坏严重区B.b 为酸雨严重区C.c 为荒漠化严重区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2.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 b 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森
25、林的砍伐 工业排放的废气 建筑工地上的扬尘汽车排放尾气 家庭炉灶 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A. B.C. D.解析:1.B 2.D 本题组考查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第 1 题,从图中各环境问题的具体分布可知:a 应为荒漠化问题,b 应为酸雨问题,c 应为森林破坏问题。第 2 题,b 问题为酸雨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大量酸性气体的排放。二、综合题3.(2013 张掖高三月考)下面三幅图。图乙是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图甲反映了图乙在 A 处的水井景观随时间的变化,图丙是 A 处监测到浑浊日数随月份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图甲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2)描述 A 地浑浊日数随季
26、节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环境问题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井绳变长反映地下水位下降。解决的措施主要从水资源的开源和节流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图丙可描述浑浊日数的季节变化规律,反映冬季浑浊日数多,成因主要从当地大气污染的来源分析。答案:(1)问题:地下水位下降。措施:节约用水,南水北调,雨季回灌等。(2)浑浊天气日数冬季多,夏季少。 原因:北方冬季居民取暖燃煤增加了大气悬浮颗粒;冬季风频频南下带来沙尘;冬季冷锋天气可能造成逆温,污染物不易扩散。4.(2013 遵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丹麦地理位置图。材料二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
27、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 7 314 千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 30 米。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 15 千米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 30 米,小岛根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 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 10 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 4 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原因?(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解析:本题考查
28、环境保护。第(1)题,酸雨的形成主要从酸性气体的来源和丰富的降水条件分析,该地区虽然自身矿物能源使用量少,但由于受盛行西风影响,故带来其西南部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量酸性气体。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多,利于酸雨形成。第(2)题,开发风能资源的条件主要从风力资源、地形、技术等方面分析。答案:(1)受西风带影响,带来其他地区的酸性气体;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2)常年受强劲的盛行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有利于风能的开发;风能利用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先进。5.(2012 济宁调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甲市 1 月份某星期空气质量曲线图。材料二 材料一中所提及星期的上半周受高压脊控制
29、,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气温逐步回升;后半周开始转受低压槽影响,有一次降水过程。材料三 甲市某日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图。(1)这一周甲市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是 (日期),说明空气质量会直接受到 的影响。 (2)图乙中该城市主要污染物为 。其中二氧化氮的两个峰值出现的时段是 和 ,原因是 。 (3)简述改善该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市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是 12 日,读材料二可知,空气质量会直接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第(2)题,二氧化氮为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行驶汽车的多少直接影响二氧化氮的浓度。第(3)题,改善该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有合理布局道路网、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改善城
30、市能源消费结构等。答案:(1)12 日 降水(天气变化)(2)可吸入性颗粒 8 时前后 18 时前后 二氧化氮为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上述两个时段是上下班高峰,路面行驶汽车多(3)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道路网;加强交通的管理,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加强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绿化城市,增加绿地面积。6.(2012 东北四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包孕吴越”的太湖,顶着尴尬的蓝藻“名片”已多年。最严重的危机出现在 2007 年 5 月,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市 70%的水厂水质量遭受污染,200 万无锡市民生活饮用水受污染
31、。材料二(1)2006 年冬季太湖湖水清澈,2007 年 5 月蓝藻大规模爆发,据图文材料分析此次蓝藻危机出现在 5 月,且北部无锡、苏州境内的部分湖面最严重的主要原因。(2)自 2007 年以来,太湖边的蓝藻依然年年爆发,如何让太湖少受蓝藻困扰?解析:本题考查蓝藻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蓝藻的形成条件:第一,必要条件是水体富营养化;第二,充分条件之一是温度,当时高温提前,是导致蓝藻较早爆发的直接原因;第三,充分条件之二是蓝藻爆发时水体静止,水体流动环境下蓝藻不容易聚集。解决措施亦应当围绕蓝藻的成因去分析。答案:(1)自然:由于 5 月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此季节盛行东南风,加剧北部污染。人为:北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量大。(2)净化污水,达标排放;引江济太,增加入湖流量,促进水体流动和交换;加强监测与管理。7. (2012 焦作质检)利比亚是一个典型的沙漠国家,尽管拥有 1 900 多千米的海岸线,全境 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全国 550 万人口绝大多数聚居在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带。现在,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已经消耗殆尽,加之海水渗透,水质咸涩难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