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6304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张美芳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 微观翻译功能:语篇分析学派 语篇分析者研究的是语言意义和社会与权力关系在交际中如何体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是目前语篇分析中影响最大的分析模式; 比尔格兰( Beaugrande) &德雷斯勒( Dressler)提出语篇特质的七个标准: 1、衔接性( cohesion) 2、连贯性( coherence) 3、意向性( intentionality)4、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5、语境性( situationality) 6、信息性( informativity)7、互文性( intertextality) 功能语

2、言学的最大关注点是与翻译的目的一样,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语言功能: 概念功能 ( ideational metafuntion)即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人际功能 (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即人们使用语言来表现、建立或者维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或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其方法是使用各种称谓、语气、措辞方式; 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是纯理论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 发生联系 ,从而使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或相称的语篇。 韩礼德:语篇是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言。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语

3、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单位。 句子与语篇的关系 -体现关系,即句子或小句体现语篇(黄国文 2001:5-6)。一个语篇必须是逻辑连贯并意义完整 韩礼德的语篇分析建立在他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其目的是研究交际中的语言。它涉及的是语言与他的使用情景之间的关系。( 22) 语域( register)包括三个变量: 语场( field)指的是正在发生什么事, 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 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语旨( tenor)指的是谁是交际者,他们的基本特点、情况、地位、角色、关系等。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 语式( mo

4、de)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2 方式。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 从更深一层看,与语场相关的概念功能又要由语言的及物性结构来体现, 与语旨相关的人际功能由语言的情态系统来体现,而与语式相关的语篇功能则要有主位 -述位结构及衔接手段来实现。( 23) 卡特福德( J.C.Catford)的等值论及翻译转换论。他把 翻译理论看作应用语言学的一支。 卡特福德尝试用韩礼德的阶和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来建立一个基于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模式 。阶包括级阶( rank)、说明阶( exponence)和精密阶( delicacy)。范畴语法指的是

5、单位( unit)、结构( structure)、类别( class)和系统( system)。 卡提出了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 文本等值 ( textual equivalence)。 形式对应 是指译文在语言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 )与原文的语言范畴对应; 文本等值 是指 译文全文或部分跟原文全文或部分等值。卡还认为翻译中有两种转换:( 1)层级转换( level shifts);( 2)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s) ;他还认为,根据翻译的层次,翻译可分为完整翻译( total translation)、有限翻译( restricte

6、d translation);根据语言的级阶,翻译可分为逐词翻译( word-for-word)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 free translation) 卡的转换概念 : 层级 转换 是指有些概念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形式表达,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用词汇表达。 范畴转换 分为四种:结构转换(结构调整)、类别转换( 词类转换) 、单位 &阶转换以及内部系统转换 (直译或逐词译)、内部系统转换 。 翻译的六种方法: 删略、增益、重复、转换、颠倒、否定 2.3 豪斯( House):以语域变量为基础的翻译评估模式 豪斯提出“功能 -语用评估模式”( a function

7、al-pragmatic model of translation evaluation) -该模式从三个层面 -即语言 /文本、语域( field、 mode、 tenor) 和语篇体裁( genre) -分析及比较原文与译文。 豪斯提出显型翻译( overt translation)与隐型翻译( covert translation): 3 显型翻译力求完整地保持原文功能,并使译文看似译语文化的原作品一样;显型翻译还有第二层功能,那就是,它并非直接与目标语读者对话,而是让目标语读者意识到此文本是译文。 , 总而言之,豪斯认为翻译对等是要做到功能对等,其基本标准是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不仅应该功

8、能相符,并且要运用对等的语境维度方式去获得这些功能。二者相符程度越高,翻 译质量越好。 2.4 贝尔的“六位仆人” 贝尔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 贝尔:热衷于图表和模型的研究者 贝尔的六位仆人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谁。 什么指话语 /语篇的所包含的信息,是信号的意义、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也即话语的范围(语场); 为什么指信息发送者的意图、语篇问世的目的、言语行为的施为作用的等; 什么时候做关心的是交际的时间; 怎么样暗含两种意思: 1.交际的态度,即话语的基调(语旨)即严肃的还是轻浮的还是冷讽的: 2.交际的手段,即话语方式(语式)即文字的或是非文字的,口 头的

9、或是书面的。 哪里所关心的是交际的地点(语场)。 谁指的是交际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决定了话语的基调(语旨)。(p32) 贝尔还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方言特征( dialect features)和使用标记( markers of the use)。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语篇进行分析,而话语参数是分析的重要依据。他首先要辨认出语言使用的各种标记: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语旨)、发送信息的渠道(语式)、话语的范围与目的(语场)。 (p35) 图解模型的确是贝尔用以阐述自己观点或理论的重要手段, 图表也的确有利于读者有利于读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5 哈提姆与梅森的语境分析模式(

10、 p35) 如果说 贝克在引用韩礼德理论模式时比较重视语言的语篇功能,那么哈提姆与梅森则比较重视研究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在翻译中如何实现,同时,他们还把4 研究扩展到语用分析和话语的符号学层面。( p36) 使者和用者是分析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用者”变数通常指“方言”(地域方言、时代方言、社会方言、阶级方言等);“使者”变数指得是“语域”变数,通常由语言的形式(词或语法)来体现 。( p36) 哈提姆与梅森建议应从三个层面对语境进行分析 ,即语境的交际层面,语用层面和符号层面。 哈提姆与梅森引进了由 Austin提出后来由瑟尔 Searle加以发展的 言语行为理论包括三方面,表述性言语行为(

11、locutionary act)即以言指事。 Eg. I teach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施为性言语行为( illocutionary act)即以言行事。Eg. Would you please pass the salt? 成事性言语行为( perlocutionary force)即“以言成事 ”。 Spitting on the pavement is forbidden. 他们还引进特劳格特和普拉特( Traugott 和 Pratt) 提出的言语行为分类:( 1)表述性( Representative)言语行为;(

12、 2)表情性( expressive)言语行为;( 3)判断性( verdictive 言语行为);( 4)指令性( directive)言语行为;( 5)承诺性( commissive)言语行为;( 6)声明性( declaration)言语行为。 哈提姆与梅森还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过程中的语篇分析是有解释性 与指导性意义的。( p39) 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 作者: Jeremy Munday 刘全福导读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主要描述了截至 20 世纪中期有关翻译的讨论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探讨的是意义、等值、和“等效”的概念; 第四章详细描述了对翻译中所产生的语言

13、变化进行分类的种种尝试; 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豪斯( House)的语域分析模式和话语导向方法的发展; 第七章考察的是系统理论和目的语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 第八章考察的是翻译学中文化派的研究; 第九章探讨了贝尔曼和韦努蒂所研究的翻译 中的异质因素和译者的“隐身”。 第十章探讨的是有关翻译和语言的哲学问题; 第十一章讨论的是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方法。 5 霍姆斯 .图里的“翻译学结构图” (p17) 直到 20 世纪后半叶为止,翻译理论一直陷于“直译”( literal)、“意译”与“忠实”( faithful)之辩的泥沼。 西塞罗在最优秀的演说家中简要地概述了其翻译方法。( p30) 贺拉斯在

14、诗艺中强调,翻译的目的就是在译文中产生一个美学上令人愉悦、同时又具有创造性的文本。 直到 17 世纪以后,“忠实”才真正用以指对原作者意义的忠实,而不是对原作者所用 词语的忠实。( p37) 英国的奥维德的书信集( Epistles)的前言中,约翰 .得莱顿将所有的翻译分为三类: 逐字翻( metaphrase) 意译( paraphrase) 拟作( imitation)即(改编 adaptation)( p38) 泰特莱( Tytler)提出三条通用的:“法则”或“规则”: 1 译文应该完全摹写原作的思想: 2 译文的风格与写作方式应该与原文的风格与写作方式相同; 3 译文应该与原作的行文

15、一样自如。( p40) 施莱尔马赫首先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译者: 1 商业文本译者:从事商业文本的翻 译人员: 2 艺术文本译者: 从事学术及艺术类文本翻译的人员。 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本人倾向于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即是“让译文读者获得在阅读原文作品时同样的印象”要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必须采用相对于顺化( naturalizing)的“异化”( alienating)的翻译方法,使自己向原文的语言和内容靠拢。译者必须尊重异质,将其转换到译文中。 (p44) 直译是指接近原文语义的翻译方法。 对作者的“忠诚”与对意义的“忠实”似乎来自于 17 世纪的翻译论述。( p49)

16、现在“直译”的意思是“高度贴近 原文的翻译”。( p50)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开始尝试较为系统地分析翻译问题。新一轮辩论的中心议题主要是围绕某些重要的语言学问题。 6 雅各布森 1959 年撰文论述的“对等”( equivalence)问题。雅各布森进一步探讨语际翻译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尤其是语言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与对等问题( equivalence)。 雅各布森用了如今非常著名的下述定义来处理对等问题:“差异间的对等是语言上的主要问题,也是语言学极为关注的事情”( p56) 对雅各布森来说,跨语言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定的 语法和辞汇形式:“语言之间的

17、实质差异,在于必须表达什么而非可以表达什么。”大概体现于: 性别层面上 形貌层面上 语义领域层面上( 56) 雅各布森认为只有诗歌是“无法翻译”的,故需要“创造性的转换”,因为诗歌以形式来表达感觉,而“音位”上的相似会被感应成语义的关系。( p57) 奈达较具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从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理论概念和术语以及诺姆 .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著作借鉴而来的,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形成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theory of generative-transformation grammar, Chomsky,1957,1956) 奈达的研究旨在摆脱那种认为每个拼写词都有固定意义的陈腔,提倡对意义进

18、行功能定义,词要通过其语境才能“得到”意义,并可依据不同文化产生不同反应。 意义可细分为语言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借入乔姆斯基模式中的成分)、指称意义( referencial meaning)(即外延的“词典”意义)和情感( emotion)或内涵( connotative)意义。( p58) 决定指称意义和情感意义的技巧,主要集中在分析词的结构,以及区分相关词汇领域中的近义词。这些技巧包括层级结构法( hierarchical structuring),及成分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技巧、语义结构分析( semantic structu

19、re analysis) 词的“附带”联想就是其内涵价值,可视为语用学或“所用语言”( language in use)的范畴。最重要的是奈达强调,在翻译具有隐喻意义。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模式把句子分析为一系列受规则制约的相关层级。该模式的总特 征可总结如下: 1. 短语结构规则生成潜在或深层结构( deep structure) 7 2. 此结构是经由联系一种到另一种潜在结构(例如:由主动转为被动)的转换规则转化的; 3. 一个最终受音韵规则和词素规则所约束的表层结构( surface sructure) 这类结构最基本的核心句( kernel sentences),即只需最低程度的转换就能

20、生成的简单、主动的陈述句。 在分析原语文本时,奈达却将乔姆斯基的模式倒序进行。因此,原语文本的表层结构被分析为深层结构基本成分;这些成分在翻译过程中被“转移”了,然后根据语义和文体的特点 重新建构成目的语文本的表层结构( p60)。 在奈达看来,核心句乃是“用来构成语言复杂表层结构的基本结构成分”,核心句乃从原语文本的表层结构通过逆向转换的还原过程变换而来,利用转换生成语法的四种功能词类进行分析: 事件( events):通常但并非总是由动词执行; 实体( objects):通常但并非总是由名词执行; 抽象概念( abstracts):数量和质量,包括形容词; 关系词( relations):

21、包括性别、介词和连接词。( p61) 奈达和泰伯声称所有的语言都有 6 至 12 种基本的核心结构,而且“核心句层次要比 较为复杂结构的层次有更多相符之处”。核心句是讯息被转移至接受语时的层次,而且尚未经过三个转换阶段 -“字面转移( literary transfer)”、“低度转移( minimal transfer)”和“书面转移( literary transfer)” -变成表层结构。( p61) 奈达主张( 1)形式对等( formal equivalence)和( 2)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形式对等强调要注意讯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 其中要关注的是接

22、受语中的讯息应与原语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Eg. 释译( gloss translation)( p62) 动态对等是基于奈达的“对等效应原则”,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即追求保持与原语讯息之间最自然的对等。奈达所提出的形式和动态对等概念,为翻译理论引入一种以接受者为导向(或基于读者)的概念具有重要影响。( p64) 奈达意识到他所谓“艺术感是任何一流文学翻译作品必备的要素” 纽马克摆脱了奈达以接受者为导向的原则,认为要取得对等效应简直就是妄想,8 而且,忠于原文的分歧,以及原语和目的语的偏差始终是 翻译理论和实践的首要问

23、题。 纽马克提出“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际翻译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原语读者原文所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则试图在合乎第二语言语义和句法结构下,将原文的准确语境意义尽可能贴切地译出。( p66) 纽马克指出语义翻译并非等同于直译,因为它“尊重语境”,并进行阐释、甚至解释(如隐喻)。直译被视为语义翻译和 交际翻译的最佳方法。 科勒归纳:对等和对应之区别 领域 对比语言学 翻译科学 研究范围 对应现象和条件,描述目的语和原语系统中对应的结构和句子。 对等现象,根据对等标准描

24、述目的语和原语的话语和语篇结构。 知识 语言( langue) 言语( parole) 能力 外语能力 翻译能力 “对应”属于对比语言学领域,用来比较两种语言系统,并对比描述两者的异同;参数是语言 langue “对等 ”则指切合个别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配对和语境的对等项目;参数是言语 parole。尤其重要的是,科勒( Koller)指出,掌握对应体现外语能力,而掌握并能够使用对等则体现翻译能力。 科勒提出 5 种不同类型的对等: 1. 外延对等( denotative eq.equivalence 的简称 ),指与一个语篇的语言外部内容对等。或称为“内容恒定性”( content inva

25、riance) 2. 内涵对等( content eq.),指词汇选择,尤其是近义词之间的选择。或称为“文体对等”; 3. 语篇规约对等( text-normative eq.)与语篇类型有关,不同的语篇对等方式不同; 9 4. 语用对等( pragmatic eq.)或“交际对等”( communication eq.),强调语篇或信息接受者导向,相当于 奈达的动态对等; 5. 形式对等( formal eq.) ,与语篇的形式和美感有关,包括原语文本中的文字游戏和文体特色,或称为“表达对等”( expressive eq.) 或许最大的争论点是比较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中所谓的中间对照物(

26、tertium comparationis),指可用以度量两个语篇片段之间差异的不变量( invariant)。 维奈和达贝尔内( Vinay& Darbelnet)所提出的两种普遍的翻译策略是直接翻译( 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 oblique translation),这两种策略包括七个程式,其中直接翻译占了三个: 1. 借词( borrowing):原语词汇直接转换道目的语中; 2. 仿造词语( calque):这是“借词的一种特殊类别”,指原语的表达法或结构以直译方式转换。会造成翻译中的“假朋友”。 3.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即“字

27、对字”翻译; 4. 词性转换( transposition)指一种词性译为另一种词性而意思不发生改变; 5. 调节( modulation)指改变原语的语义和视角。 维奈和达贝尔内对调节颇为重视,并将之视为“优秀译者的试金石”,而转换“仅表明对目 的与掌握的很好”( p84) 调节可分为:以抽象译具体、原因 -结果、部分 -整体、部分 -另一部分、术语的反义翻译、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主动为被动、空间译时间、对间歇和界限的重新处理(包括空间和时间)、意象的改变(包括固定隐语和新造隐喻)。 6. 等值( eq.)不同语言以不同文体或结构方法描述相同情景的情况。 7. 改编( adaptation

28、)这一方法涉及原语文化的某一情景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时,改变文化的能指。 上述七种主要的翻译种类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运作,而这三个层次反映了该书的主要结构: 1.词汇; 2.句法结构; 3.信息。 (大致是指话语及其元语言情景 或上下文 )( p86) 另外他们还介绍了两个属于词汇层面的术语,他们是:( 1)语序和词干结构;( 2)关联词即衔接连词、话语标记 however, first 等 、指示词(代词和指示词如 this, that)以及标点。 10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另一个术语是“受限”( servitude)与“选择”( option): 受限 指由于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而必须采用的转换和调

29、节; 选择 指非强制性的变化,变化源于译者的个人风格和爱好。 他们还列出了译者从原语文本译为目的语文本可遵循的五个步骤:一、确定翻译单位 (词汇单位和思维单位的结合);二、细读原语文本,评估各个翻译单位的描述性内容、情感内容和知识内容;三、重构该资讯的元语言语境;四、评估文体效果;五、译出并修改目的语文本。( p87) 卡特福德( Catford)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作了重要区分。 形式对应 是任何目的语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在目的语机体中占有的地位,应尽可能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的地位相同; 文本等值

30、 是特定语境中的任何目的语文本或部分文本 成为原文本 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 文本等值就是特定的一对原文一译文而言,而形式对应则是一对语言间基于系统的宏观概念。既然这两个概念差异明显,翻译转换的发生也就必然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过程中背离勒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认为有两种“转换”:( 1)层次转换( level shift)及( 2)范畴转换( shift of category)。 层次转换可以是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则用词汇表达 . 卡特福德把范畴转换分为四类: 一、 结构转换( structural shifts)主要涉及语法结构的转换; 二、 词 类转换( class shifts)包括从一种词类转换成另一种词类; 三、 单位转换( unit shifts)或级阶转换( rank shifts)指目的语的翻译等值与原语处于不同的级阶。这里的级阶指分为层级的语言单位,如句子、从句、词和词素。 四、 内部体系转换( intra-system shifts)这一类转换发生在原语和目的语都大致相同的语系,但是“翻译牵涉到目的语系统中不对应术语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卡特福德的论断:翻译等值依存于交际特点如功能、关联、情景、文化,而不仅仅是依赖语言的形式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