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调查与分析.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6410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江县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调查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德江县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调查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德江县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调查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德江县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调查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德江县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调查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作 者:李忠亮 学 历:本科 学 位:法学学士 单 位:枫香溪镇袁场小学 职 务:教师 联系电话: 13765688487 1 德江县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调查与分析 摘要 从理论上讲 , 经济上的相对落后有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爆发性的经济增长 ,落后地区发展可以利用其后发优势 ,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是 ,所谓的“后发优势”是否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优势” ,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 ,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分析了 德江地区经济发展的种种 后发优势 ,并对 德 江 地区 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些现实的思考 ,对利用 德江地区 的后发优势促进 本 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 后发优势

2、区域经济 竞争力 根据区域理论 ,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相对优势 , 德江县 存在着 发展 经济 的各种 资源比较优势 , 但是它的资源优势和现实的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现象。如何在资源相对丰富的基础上 ,发展 后发优势来促进 德江 县 的经济 腾飞 ,改变德江 资源 富集大县 的贫困面貌是值得 深 究的 课题 。 一、区域经济理论综述 1. 后发优势理论 经济学上 在研究工业化的后来者能够赶上工业化 的先行者的原因和实现追赶目标的途径时 , 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 2。后发优势2 是指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的由后发国家地位所产生的特殊优势 ,并且这种

3、优势既不是先进国家所同样能够拥有的 , 也不是后发国家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 , 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工业化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和多样性 , 后发地区可以在形成乃至设计工业化模式上具有可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经济上的相对落后有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爆发性的经济增长。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就是经济落后国家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后发优势 , 以较快的速 度和较低的成本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不论从国与国之间还是从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之间来看 , 应该说后发优势是客观存在的。 2. 区域后发优势 区域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区域因其经济发展的相对迟缓而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 2。区域后

4、发优势涵盖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一方面 ,区域技术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区域的技术模仿创新 ,即从先发区域引进各种先进技术 ,并经模仿、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形成的追赶优势。另一方面 ,区域制度性后发优势指后发区域的制度学习和制度移植 ,即仿效和借鉴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造形成的追赶优势。区域 后发优势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是区域后发利益。首先 ,区域技术性后发利益诱发技术模仿创新。其次 ,区域制度性后发利益诱发制度学习和制度移植。 在现实生活中,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 的建立就是典型的事例。 3 二、 德江 县的区位、 资源、经济、人文状况 1. 德江县的地理区位 德江县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大

5、娄山汇接处。东与印江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插沿河、务川之间。地处黔北和黔东接合部的县辖重镇煎茶,以其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成为商品的集散地,东沿 303 省道出湖广,北顺 326 国道达巴蜀。被誉为 “ 黄金水道 ” 的乌江,自南而北,流经县域五个乡镇 67 公里, 吨级的船舶可以直驶长江。 按照国家和贵州省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有三条高速公路、四条 铁路、一个港口在德江交汇。 这一地理优势为德江建成 “ 区域 性 交通城市 ” 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使之成为可能。 2.德江县的 自然资源 ( 1)生物资源丰富 德江气候宜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滋润着广袤的高原土地。这里四

6、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在 13 17 之间,无霜期达 295 天。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合适的气候 ,造就该地区生物种类多样性。 满山无 闲草,遍地皆灵药。德江境内大部分地区适宜于天麻的生长,且品质优于其它地区, 1993 年在曼谷举办的 “ 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 ” 上 , 德江天麻就曾以其天麻素含量高达0.23%获得银奖。德江的天麻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时期,4 德江就以 “ 明麻 ” 驰名省内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县科技局将天麻的人工栽培作为一项科研项目,于九十年代初攻克了 “ 有性繁殖 ” 这一难关,获得了科技进步奖,更是将天麻的规模栽培发

7、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德江被列为全省天麻基地县,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还专程来德江拍摄了天麻之乡专 题片。目前,全县天麻生产已形成规模性生产的发展格局,常年栽种天麻 10 万平方米,可实现产值 1600 万元。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还加大了对天麻进行深加工的力度,已开发的系列产品如天麻干片、天麻粉、天麻银杏速溶茶、天麻玉米糊等,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供不应求。除天麻外,德江的野生药材如金银花、太子参、红丹参、百合、玉竹等名贵中药材有 600 余种,已建成基地 2000 亩 。 全县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和烤烟、油菜、柑桔、魔芋、梨、桃等,烤烟生产被列为全国优质烟商品生产基地,

8、产品远销美国。 1999 年又被 省列为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油菜和水稻、玉米制种基地。牧草地域广阔,饲料资源充足,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草场植被和种类有 20 科 70 属 200 多种,总面积近 200万亩,其中 200 亩以上的成片草场 103 片,面积达 27.6 万亩,共可载畜 13.5 万头 。现已建成波尔山羊及南江黄羊品种繁育场 20 个,为了进一步培植优势产业,全县实施了 2 万亩人工种草和 3 万亩天然草场保护项目工程,为壮大畜牧支柱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 2)矿产资源富集 德江资源富饶,是一个开发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 “ 阳光5 地带 ” 。县内矿产 资源种类

9、多、品位高、储量大,主要有煤、铁、硫铁、萤石、大理石、高岭土、土陶泥、石膏和特级石灰石等。已探明储量的有:煤 9724 万吨,铁矿石 4426 万吨,硫铁矿 19180 万吨,土陶泥 540 万立方米,萤石矿 770 万立方米 。其中,德江仁发煤矿和沙溪煤厂是全区规模最大的产煤基地;优质石灰石、重晶石集中分布在乌江沿岸,为开发建材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理石分布集中,品种繁多,品位上乘,极具开发价值。 ( 3)水能资源丰富 全县河网密布,水能资源丰富,除乌江外,尚有天然落差较大的大小河流 78 条,全长 489.6 公里,河 网密度每 100 平方公里 23.6 公里,径流量 14.8 亿立方米

10、,水力理论蕴藏量 82450 千瓦 。 为我县建成工业县提供了能源基础。 3.德江县 产业结构现状 2011 年,全县 现实地方生产 总值 42.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6%。完成财政收入 3.2 亿元,比上年增加 2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3亿元 , 比上年 增长 28%;完成农业增加值 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 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058 元,比上年增长 20%,农民人均纯收入 3503 元,比上年增长 23.9%;减少贫困人口 1.04 万人 1。在全省、全市 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我县增速由 2010 年全省的第 62位升至第 47位、由全市的第

11、7 位升至第 2 位,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 1.8 个百分点、全市 1.3 个百分点 。 2012 年一季度 ,实现生产总值6 6.75 亿元、增长 30%,财政收入 0.79 亿元、增长 80%,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 3.89 亿元、增长 3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67元、增长 2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1060 元、增长 32% 。 总体来看 ,目前 德江县的 产业结构正处于从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的初级阶段。 4.人文因素 在德江这片 2071.9 平方千米 的 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世居着土家、苗、仡佬等 18 个 民族 53 万人。 他们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在不断的生

12、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以土家风俗为代表的民族风情。 被著名剧作家曹禺称其为“戏剧之活化石”的土家 傩戏 , 热闹风趣的 “ 打闹歌 , 又有独具民族特点的 “ 土家 赶年 ” ,体现崇拜祖先的 “ 祭祀 ” ,亦歌亦泣的 “ 哭嫁 ” ,神秘原始的 “ 祭风神 ” ,欢乐祥和的 “ 建房礼词 ” 等民俗活动。 德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县之一, 1934 年贺龙元帅率领红三军在这片土地上(涵盖印江、沿河、德江等地)创建了云贵高原上的第 一块红色根据地 黔东苏区,并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枫溪会议,为掩护 中央红军突围制定了正确的决策。 三、 德江 经济后发优势因素分析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却比

13、自然资源不丰富的地区落后 ,制度文化和知识方面的差异 ,使得后发区域较多地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而较少的注重制度的建设 , 并造成地区封锁 。相反 ,在资源不丰富的地区7 更多的通过人文社会环境的改造 ,把利用人文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在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等经济技术资源方面 ,一些 欠发达地区通常处于劣势地位 ,但是这只是就整体而言 , 就某个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范围而言 ,像德 江这样 欠发达地区也可能占有相对优势 ,这就给其塑造具有竞争力的相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国家政策的倾斜 2010 年 9 月,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在 9 号文件中明确把德江定位为贵州东北部的区

14、域交通枢纽城市; 2011 年 2 月,贵州省“十二五”规划把德江列为全省区域性重点中等城市来建设; 2011 年 10月,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把德江纳入武陵山区“六中心四轴线”经济带、“两环四横五纵”交通网; 2012 年 1 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 号)明确拟建的铁路有 3 条在德江交汇。 国家给予 德江 县 积极的、优惠的地区经济倾斜政策。这些倾斜不仅能够吸引外部资金 ,改善 德江 落后的投资环境 , 还可以调动起当地人民的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思想意识的提高 ,在制度的创新中就会有一个跨越性的发展。同时 , 国家的政策倾斜 , 加大力度

15、对 德江 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 德江县 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充足的发展空间。 德江县 是 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 县市 之一 ,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启动自身的后发优势。 2. 成长空间的后发优势 正如后发优势理论所言 ,经济上的相对落后有助于一个国家或8 地区实现爆发性的经济增长。落后地区 和发达地区在生产要素的分配和利用上存在一个差距 , 就是说 , 同期而言落后地区的发展空间较大 ,吸引外来投资的基础性条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两年 ,德江县狠抓工业建设, 2011 年全年完成工业产值 22.2 亿元, 并加快城北、煎茶、共和工业园区的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 社会 资本参与到经济发展

16、中来 。 2011 年全年完成签约项目 80 个以上,到位资金 35 亿元以上 。一些具有 国际 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已到德江安家落户,如:具有国际生产水平能力的资兆建材, 颐年春酒业 、利源等企业, 这将成为德江经济发展助推器。 3. 资源的后发优势 德江 县 有丰富的产 矿 资源、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动植物资源 ,这些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所不具备的天然资源 , 如何善加利用是 德江 经济发展研究的重中之重。 德江县除了原来固有 的产矿 、能源优势外,还有另一 优势就在于它的旅游资源。 德江县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方区, 有自然风光乌江画廊,历史文化遗址 扶阳古城 ,民族风情 的 土家傩戏 ,红色文化枫

17、溪会址。旅游业正在德江悄然兴起,将成为德江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争把 德江 建设成为“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县 ”。 四、德江县 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1. 德江积极创建大学城,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人才 技术。 人才 技术 能 确保后发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 通过技术进步的有效参与 ,充分地实现供求之间以及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 相对 平衡 , 因此9 合理化实质上需要通过技术 ,以及不断进步的技术参与到两个方面上来 :第一 ,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 , 如一、二、三产业的均衡 ;第二 ,产业之间的高度关联 ,显然产业之间的联系程度愈高 ,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越大。 2. 技术

18、创新是后发优势发挥的动力源 尽管 德江县 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 ,以及丰富的资源 优势 , 生产出廉价质优的产品 ,形成一定的相对优势 , 但是其引进的技术不是即将被更 替的成熟技术 , 就是出于创新阶段、离产业化还很远的技术 ,如果不能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 就会陷入“引进 - 落后 - 再引进 - 再落后”的陷阱。因此后发地区要实现后发优势必须进行技术的创新 ,将引进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应用 ,才能逐步缩短与先发地区的差距并赶上先发地区。 这还是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本土人才,才能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注入永久的动力。 3. 抢抓发展机遇, 优化环境 , 营造后发优势发挥的外在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发展环境已成为一个重要竞争要素。 德江县应在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中抢抓机遇,加大 环境建设 , 以环境的优化促经济的大发展 , 是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 , 德江县 虽然有 95%以上 的建制村已经通公路 ,但是等级很低 ,多为晴通雨阻。多数通村公路只通到村委会所在的村寨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寨特色旅游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德江县 多山 ,公路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因此应加强对现有公路的改造 , 提高公路等级 ,加快串寨道路建设 ,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 ,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