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最终题库及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65199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最终题库及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最终题库及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最终题库及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最终题库及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最终题库及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论三、 名词解释1. 反射弧: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在实际活动中,执行反射的结构装置是环状的,所以也叫反射环。2. 保护性抑制:过久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的减弱是保护性抑制,能保护大脑以避免过度疲劳。3. 面孔失认症:枕叶损伤的病人会患“面孔失认症” ,其表现为,对照片上自己的家人不认识,甚至对站在病房、站在她面前的家人也不认识,但家人一开口说话时,她靠声音或听觉可以准确辨认出来访者。而且,不同的脑损伤病人,可以表现对面孔的情绪、

2、年龄以及人物识别的选择性障碍。4. 正强化和负强化:行为之后是增加了刺激,结果使这个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提高,这叫正强化。行为之后取消了厌恶刺激,也能让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这是负强化。5. 精神分析:是奥地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四、简答题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P49 (一)到(五) 答:心理学是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是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 、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3、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P1012 (一)到(五)答: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描述行为)(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解释行为)(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呢?(预测行为)(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控制行为)(五)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改善行为)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P14)答: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现代

4、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P2637)(包括: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该学派于 19 世纪末产生于德国。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二机能主义美威廉詹姆斯。19 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研究对象:意识的过程。基本观点:意识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认知,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这一观点推动了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面向实际,也吸引了大批一般民众

5、的注意。三行为主义学于 1913 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杰出代表人还有斯金纳、班杜拉。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之间连结建立的后果。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四格式塔学派该学派 1912 年创建于德国,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研究对象:意识和行为。研究方法:知觉场。基本观点:心理意识是整体的或完整的。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五精神分析学

6、派19 世纪末,弗洛伊德。研究对象:潜意识。研究方法:临床实践。基本观点:人格的三种构成相互作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沙利文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六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代表人还有罗杰。研究对象: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基本观点: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

7、的社会目的。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七认知心理学皮亚杰,20 世纪初。研究对象:人的认知过程。研究方法:实验。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八认知神经科学布罗卡,19 世纪后叶,研究对象:脑

8、认知功能模块的实验性分离,意识和无意识的闹机制,学习与记忆的脑机制,个别差异的脑机制。研究方法:1、对机能进化水平不同的动物进行基因水平、蛋白分子水平、细胞突触水平、行为的神经网络水平等多层次的神经生物学研究;2、对脑损伤病人进行神经心理学临床研究;3、对正常人进行脑功能成像研究。评价:其研究结果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内容研究有巨大的影响。第二章 需要、动机和意志四、名词解释1.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2. 动机:动 机 是 由 目 标 或 对 象 的 引

9、导 , 激 发 和 维 持 的 一 种 内 在 心 理 过 程 或内 部 动 力 。3. 需要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若提出,该理论把自我实现需要定义为人的潜能充分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思想是人的需要是有不同层次的。4.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5. 意志: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五、问答题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54 最后一段)答:马斯若认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

10、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马斯若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他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越是基础的需要对人的影响越大。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若把前四种水平的需要都划为基本需要,由基本需要产生的行为动机被被称为“缺失性动机”,因为那些动机是由于食物、水、安全、爱尊重等基本需要的缺乏而被激发出来的。2、你的意志品质怎样,举例分析。(P70-71,四个方面分析)答:(1)自觉性能自觉地确立意志行动的目的,并能清楚地、深刻地认识到该目的及其正确性和重要性,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以服从相应的目的。(2)果断性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

11、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法和计划,在动机冲突时,没有多余的疑虑。在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时或者是情况有所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3)坚韧性对行动目的的坚持,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善于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目标专一,始终不渝,直到实现目的;且在行动中做到锲而不舍,百折不饶,勇于克服各种困难。(4)自制力 在意志行动中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语和动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抑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动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3、简述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12、(P56)答: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推动行为,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和动机受到行为主体的人格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由此,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从而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

13、行为。但是,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为。4、依据动机理论,如何激励动机?(P58-63)一、归因理论:相信自己能力,尽力完成工作,相信运气,认清难度,调节情绪;二、自我效应感理论:努力学习技能,多增加正向经验,接受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等来提高自我效能感;三、期望理论:1、目标适当,经过努力可以达到;2、目标要有价值四、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满足低级的需要(生理安全感情)激励因素:满足高级的需要(成就趣味挑战责任尊重自我实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获得满足感。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三 、名词解释1.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

14、态和环境的觉知。2. 注意:我们从无限的信息中针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与集中、激活与抑制。3.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4.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5.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活动。6.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四、问答题1、什么是注意广度?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P94-96)答: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2、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P96-

15、97)答:注意稳定性也被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的活动效率。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1、客观因素;2、人的主观状态。3、教师应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来组织有效教学?(P92)答: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4、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P91)答:1、刺激物的特点;2、个体自身状态。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四、名词解释1. 感觉: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 知觉: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

16、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3. 感觉阈限: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来度量的,这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4.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5. 敏感化: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6.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7. 知觉的理解性: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性。8. 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直线、圆点、图形或画片等)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先后呈现,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9.

17、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0. 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 、群体关系和自我的知觉。五、简答题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加工特性有哪些?(P114,P116-120)当人面对大量的刺激时,总是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一部分信息,倾向于从连续变化和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整合和组织信息,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把它归类或赋予某种意义。这种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知觉的特性有: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2.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答:(1)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

18、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2)打破知觉习惯,不受习惯化的影响。每天要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再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种,有时不妨试着换另一只手,不要总是使用利手;再看望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3)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考系。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食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者写的文章或书,再安静的树林里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不同的经历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4)克服知觉定势。无论何时,只要你把

19、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己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5)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的支配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且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在争论或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地观点。(6)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第一,要提出疑问;第二,要澄清事实;第三,要参考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整。(7)注意,要努力有意识地去注意你周围的人何事物,而

20、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行沟通。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的检验(即通过获得追加的信息来检查自己的知觉)之后再把它知觉为事实。3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P116-120)答:(1)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对比、不一致等更可能成为知觉的对象,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过程中,色彩对比鲜明的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教学内容的重复等,都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特点。(2)知觉的整体性形成过程中,刺激物强的部分比弱的部分起的作用大,刺激对象强的特征决定知

21、觉的整体性,而弱的特征常常被掩盖。所以,教师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讲授等,都能提高学生的知觉理解性。(3)增加知识经验、运用语词可以提高知觉的理解性。第五章 记忆三、名词解释1. 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2. 语义记忆: 我们对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等的记忆,就是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3. 内隐记忆: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4. 陈述性记忆:对事物的记忆。5. 程

22、序性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6. 编码特定原则: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似时最为有效(记忆能力最大)。7. 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接着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最后接近稳定。这条曲线称为遗忘曲线。8.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9. 系列位置效应: 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四、问答题1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P142-143) 1编码 指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将外在刺激的物理特征,转换成抽象的形式,一边在记忆中储存并供以后使用的心理表征。2储存 指将已经编码的信息留存

23、在记忆中,以备后用。3提取 也称检索,是指在必要时将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取出的心理过程。2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P149-151)1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 7 2 个组块。2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3复述使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中,以防止被其他信息排挤掉。3什么是遗忘规律?主要的遗忘的理论有哪些?简述其内容。(P156-159)答:遗忘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接着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最后接近稳定。主要的遗忘的理论: 1、编码失败;2、储存消退;3、提取失败(干扰、动机性遗忘)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增进记忆?(P160-162)(1)感觉

24、注意阶段重在集中注意 1.减少分心刺激,2.使目的单纯化(2)改善短期记忆的方法:1.善用听觉编码;2.扩大组块的容量;3.使用精确复述和记忆术;4.使干扰最小化(3)长期记忆宜采用多种策略。1.多重编码策略 2.轨迹法策略 3.进行自我测试 4.编码特定性原则策略 5.系列位置策略 6.元记忆策略答案:1形象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2.编码 储存 提取 3.整体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 4.7 加减 2 个组块 无限的 5.艾宾浩斯 6.语义编码系统 表象编码系统 7.前摄干扰 倒摄干扰 ABDDBCB第六章 思维三、名词解释1. 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

25、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2. 表象:客观事物的主观形象。3. 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4.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新的远景,追求多样性的思维。5.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6. 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四、问答题1. 思维和表象各有哪些特点?(P167,P174-175) 答: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以下特征:1. 概括性 2.间接性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

26、象。表象具有以下特点:1.形象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2在日常推理中,人们经常使用哪些启发式策略?(P189-191)答:1.可获得性启发式 2.代表性启发式 3.调整性启发式3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P194-196)答:1.问题空间2.问题解决的策略3.知识专家和新手的区别4.其他心理因素,如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4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怎样的?(P197-198)答: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指在问题情境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大体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 2. 酝酿阶段 3.顿悟阶段 4.验证阶段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四、名词解释1. 情

27、绪:一个人对于客观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主观体验。2. 表情:情绪在个体身上的外显表现。3. 情绪智力:索拉瓦和梅耶把情绪智力看作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恰当表达情绪,以及适应性调控情绪的能力。4. 心境: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旧、相对比较微弱、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状态。5. 激情:激情是爆发式的、强烈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6. 理智感:理智感是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等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7. 情绪集中性应对:是指以控制应激性情境引起的情绪反应为目的的应对。 五、问答题1、情绪的功能有哪些?答案要点:(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

28、)信号功能 (四)调节功能2、什么是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答:阿诺德认为,我们直接地、自动地并且几乎不由自主地评价者我们所遇到的任何事情,评价补充着直觉并使个体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当这种倾向很强烈的时候,就产生了情绪。3、沙赫特认为情绪与哪些因素有关?这对指导生活实际有什么意义?答:情绪与外界刺激、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认知三个因素有关。认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是使人直觉到导致内脏反应的特定情境,二是使人接受到这些反应的反馈时做出特定情绪的标记。根据沙赫特的理论,在生活实际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认知来调节我们的情绪。4、应激的来源有哪些?答:(1)躯体性应激 (2)心理性应激 (3)社会性

29、应激 (4)文化性应激5、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应对压力?答:(1)自我控制 (2)情绪隔离 (3)情绪疏泄 (4)积极评价6、你觉得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哪些?答:(1)认知改变的方法 (2)表情改变的方法 (3)情绪疏泄的方法(4)行为放松的方法第八章 能力四、名词解释1.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2. 智力:是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师姐的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3. 技能:技能师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4.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晶体

30、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五、问答题1、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什么关系?答:1.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2.知识技能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2)知识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3)同等水平的知识、技能并不表现为同等水平的能力2、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有三个部分:(1)成分亚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结构(具体略);(2)智力情境亚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3)智力经验亚理论,诠释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

31、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才产生外显的行为。七种智力成分指:(1)言语能力;(2)逻辑-数学能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能力;(6)社交能力;(7)自知智力4、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1)能力发展是部等速的。(2)贝利等人认为,13 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的,以后缓慢发展到 25 岁达到最高峰,26-35 岁保持高原水平,35 岁开始有下降趋势。(3)智力的不同成分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4)能力发展进程存在个体差异5、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遗传因素 (2)环境和教育因素:1.产前环境的影响;2 早期经验;3 家庭环境;4 学校教育;5 社会经

32、济文化等因素;6 主观能动性6、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例子略)(2)能力的类型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性别差异第九章 人格四、名词解释1.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 气质: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表现在个体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3. 性格:性格是指在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

33、的心理特征。4. 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喜欢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5. 投射测验:投射测验就是通过向被试呈现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要求被测者加以解释或者把这些刺激组建起来,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情感、态度、愿望、思想等暴露出来。五、问答题1、人格有哪些特性?答:人格的基本特征有:1.整体性 2.稳定性 3.独特性 4.社会性2、人格理论有哪些?答:主要有以下几种:1.内倾型人格和外倾型人格2.场依存性人格和场独立性人格3.A 型人格、B 型人格和 C 型人格3、 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区别。答:(1)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一般在人的生命初期就已经在行为上有所表现;性格则是在后天影响下形成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应了人的社会性。(2)气质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反映的是人的社会本质,表现为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有好坏善恶之分。(3)决定人的行为举止时,性格具有核心意义,而气质只具有从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