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6561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 年 10 月 11 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2006年 3 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十一五 ”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 形式,将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

2、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一幅多么令人振奋的宏伟蓝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

3、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共和国走过的 58 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 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专家指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

4、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 ,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

5、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 努力方向。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都同样经历过单位 GDP 能耗上升的阶段。近年来,节约资源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德、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992 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正式提出了 “环境友好 ”的概念。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已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6、铜陵 黄山 高速公路日前正式通车。为保护环境,铜黄高速建设中除纳入主题工程之外,单项列支的环保投入就达 1.5 亿元。目前,开挖断面植被已经基本恢复,当地的植物达到 80%以上。吴 敏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进入 21 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不具 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

7、过程中所遇到的都更加严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机遇,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各地干部群众在接受采访时普遍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 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实现环境友好,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必须充分

8、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9、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共建和谐美好家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04年 3月 10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 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后不久,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社会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并决定从 2004 年到 2006 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2005年 3月 12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

10、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同年 6 月 27日,他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既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 优先做好节约工作,应该成为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问题的基本思路。 2005年 6月 21 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问题。 2005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中长期战略任务。 2006 年 3 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十一五 ”规划纲要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

11、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回顾这一进程可以看到,随着人们认 识水平的提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路日渐清晰,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在生 产领域,推行节约

12、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不断有喜讯传来:一些企业大力开发和应用节约新技术;一些省区市大力推进节约工程,建设节约型城市有了重大进展;许多市民自觉节约点滴资源,节约的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广泛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蔚成风气。 未来 15 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 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

13、战。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自觉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 “十五 ”期间,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取得积

14、极进展。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长期积累的环境 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产生,有的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威胁。 2006 年 4 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做好新形

15、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十一五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 2010 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森林覆盖率由 18 提高到 20%。这些目标,体现了防治环

16、境污染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全民的环保 意识增强,全社会已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今年 7 月 25 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须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 环境保护已充分形成合力, “绿色信贷 ”政策的出台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今年 7 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在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曾经的过度开 发使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17、水质不断恶化。自 2006 年底起,一场 “环保风暴 ”刮向洞庭湖造纸企业。半年之内, 234 家造纸企业全部关停,洞庭湖水质由原来的局部劣五类转为地表水三类标准。 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严把 “环境关 ”。今年 8 月,江西省环保局向全省发出关于进一步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江河源头水保护区、河流干流两侧 1 公里范围内、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上游和湖库区域禁止新建直接排放废水的化工中间体、农药、电镀、制革、印染、造纸、焦化、染料等水污染严重或环境风险大的 建设项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使整个社会走

18、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有效抓手,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今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