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和顺县委书记 孙永胜 沟域经济是以生态涵养与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实现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和顺县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根本,适应发展趋势,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沟域经济,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创新之路、特 色之路。 一、发展沟域经济的战略背景 从中央政策来看,发展沟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
2、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的根本要求。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可以说,发展沟域经济是贯彻城乡统筹理念、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抓手。 从山西省情来看,发展沟域 经济是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袁2 纯清在 7.28 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与发展农业现代化、城乡生态化的融合给力。省委书记袁纯清在 7.28 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
3、:要统筹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民营指导、园区承载、集群推进、循环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要不断创新以城带乡、以企帮村模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门路,让县域经济走上发展快车道。发展沟域经济,就是致力于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多元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全县农业生产由传统农 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激发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内在潜力。 从和顺县情来看,发展沟域经济是破解了山区发展的难题,更是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需求。我县每条沟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和顺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部,是国家扶贫开发
4、重点县,也是革命老区。全县辖 5镇、 5乡、 294个行政村,人口 14 万,面积 2250 平方公里,耕地 26.8 万亩,平均海拔 1300 米。和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形特点为山高、坡陡,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全县有大小沟壑 672条,面积 81.7 万亩, 宜林荒山荒地 45 万亩,生态良好,景色秀丽,发展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文化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我县沟域广袤的坡地,特殊的气候条件,为沟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自然资源情况看,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据统计,野生3 植物约 650 余种,野生动物达 80 余种。从种植业情况看,山
5、区沟域主要有核桃树、中药材、仁用杏、苜蓿草、花椒等特色农业。从历史文化来看,石勒沤麻池、赵王台、首阳山夷齐庙、赵奢垒等古迹,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魏晋石刻、元明建筑,闪耀着幽幽古情;牛郎织女传说,自古到今、代代相传;和顺是 红色革命胜地,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朱德等八路军革命将领在和顺留下战斗脚印,赫赫战绩,光耀青史。发展沟域经济,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随着移民搬迁进程不断加快,一些“空壳村”随之出现,移民搬迁村的水、电、路、房屋等资源被闲置 ,一些土地撂荒,宜林荒山荒坡荒滩难以实现有效开发。二是加快生态建设的需要。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和
6、顺县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地的目标,就是县城要争创园林城市,所有村庄都要建成生态村,所有宜林荒山荒坡都要让绿荫覆盖,促进人与自然 更加和谐,让和顺成为太行山上最绿的地方。但是,大量“四荒”绿化治理工程量大,任务艰巨,单靠政府的力量短期内难以全面实施。而且单纯发展生态林,短期内没有经济效益,也难以吸引社会投资。这就要求创造一种全新的机制来促进生态改善。三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我县是煤炭资源县份,随着煤矿兼并重组,使矿井数量日益减少,农民从事煤矿相关行业工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同时,煤矿规模化开采专业化开采所需的技术工人又使大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从而造成了从事煤炭行业人员收入和广大农民收入之差
7、别4 越来越趋于两极分化的趋势,立足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发展沟域经济就显得意义非常而深远。 二、发展沟域经济的有益实践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县确定“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民心、顺民意”的理念,着力打造“五地两区”,实现三个跨越,建设山西“东大门”、再造一个新和顺的战略目标。我县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十二五”目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自然条件、 产业基础、 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和沟域资源特点,立足实际,勇于探索,沟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县规模 开发山沟 12 道,经营规模
8、4 万亩,累计投资 9 亿元,建设企业 13 个,发展经济林 0.4 万亩、生态林 1.6万亩,养殖畜禽 10万头(只)。涉及 78 个村,联接农户 3900 余户。 (一)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沟域经济发展是我县一项新生事物,在发展沟域经济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创出了一些新的模式,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龙头企业带动型。 我县地大物博,沟深坡广,众多沟壑亟待开发。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要求,我县充分发挥山沟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的方法,实施“老板进沟、农民下山”的模式,引进外地和本地企业家 进驻山沟开发,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家带着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经5 营理念进山沟,大规模
9、经营,高水平开发,实现了资源和资本的有效对接。如,我县引进晋中鑫悦房地产开发建设公司,在龙旺沟实施了总投资 1.71 亿元肉牛屠宰及加工项目,目前,企业建成的主要设施有 15座高档育肥牛舍, 1.8万立方贮青饲料窖, 1750平方米饲料加工车间, 760平方米糖化饲料车间, 600 立方米沼气站一座,年屠宰 1 万头肉牛及分割生产线一条, 800 立方冷库一座,及其他生产生活附属设施,年产高档优质冷鲜肉 3000 吨,该公司将建设成一个集肉牛繁育、育种、屠宰 、精深加工、有机肥生产、种植、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晋中市金恒精工有限公司投资 2.89 亿元,在上北舍沟建设集无公害农业
10、种植、绿色养殖、生物能源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循环生态经济园区 ,目前已完成投资 6100 万元,完成了 3万方和 2 万方的生态蓄水工程,新建了乙醇生产车间、秸杆压块车间及有机肥生产车间,完成了 3 公里园内道路硬化,完成了科研中心及办公区,牛已入园饲养,沼气工程已在建设中,扩建了青贮池并青贮,实施了院内绿化和荒山治理等。在这些沟域经济发展中,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用 凸显,一方面通过流转土地、荒坡增加收入,获得持久性收入,另一方面,农民不仅可以到企业打工,得到工资性收入,还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由过去春种秋收、靠“地”吃饭,实现不论丰歉盈亏都能增收致富。事实表明,山
11、区优美自然生态环境所蕴藏的商机对社会力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社会力量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更带来了先6 进的理念和经营方式,它将大大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生态建设示范型。 绿色是山区的主色调,是山区的生命线,是山区最大潜力所在。在山区发展沟域经济,见效最明显的是生态建设,收益最长远 的是干果经济林。我县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坚持生态优先,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如,李阳镇石勒沟以生态绿化为主,围绕建设“田园风光型”的新农村,实行山、水、林、田、路、滩、村、户综合治理,滩涂绿化 1100 余亩,植树近 50 万株,栽植桃树、杏树、松树、云杉
12、、龙爪槐、国槐、桧柏等树种 7300 余株。松烟镇在乔庄、小拐、夫子岭等沟壑发展万亩核桃经济林,种植核桃树 45 万株, 2010年该镇生产核桃 300余万斤,绿核桃以每斤 2.7元出售,农民直接增收 600 余万元。赵晓庆夫妻从 1999 年开始在山上安营扎寨,购买荒山荒沟发展沟域经济,经过几年时间 ,通过栽植生态林、经济林,现在栽植的 30000株核桃树已挂果,其中 17000 株核桃树已进入盛果期,年均收入已达到 20 余万元。青城镇立足当地自然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在松垴、石家庄、柳科一带进行了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山上种植生态林,山下种植核桃经济林,树种以油松、山杏、垂柳、樟河柳
13、、核桃为主,实现以造林绿化促进产业发展。可以说,发展沟域经济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农民种下了一个绿色银行。 3、重点景区拉动型。 我县自然风光独特,文化积淀深7 厚,具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我县太行山龙口景区、云龙山旅游景区已建成一定规模,对外开放。合山旅游景区、牛郎织女文化景区也在快速推进当中。发展沟域经济就要以加快重点景区带动模式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培育层次,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沟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态势。今年以来,我县以红色、绿色、特色文化促进旅游整体营销,重点建设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园、合山懿济圣母雕塑广场,继续推进牛郎织女文化园、太行龙
14、口景区等一批旅游精品工程,沟域经济发展效应凸显,将进一步打造独具和顺特色、展现太行风情 的文化之旅、生态之旅、休闲之旅、祈福之旅、健康之旅。 4、乡村旅游休闲型。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不少蜗居都市的现代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具有清新田园风光和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乡村,我县积极迎合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在山沟建设休闲度假村,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如在松烟镇阳曲沟建成避暑山庄。义兴镇引进一缘煤业有限公司,在红堡沟建设度假村,投资 2000万元,建设 10 栋、 2000 平方米别墅,1 栋办公楼,栽植 200 亩仁用杏、枸杞等经济林。使沟域发展逐步成为特色村落
15、、特色民俗和特色文 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二)发展沟域经济的成效 1、发展沟域经济提高了山区农民收入水平。 发展沟域经济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为山区人们安居乐业、 8 脱贫致富带来了一条新途径。沟域经济发展依托的土地使用权是从农民手里租赁或购买来的,通过土地流转可为农民带来直接收益。目前,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益达到 500 余万元。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统计,2011年全县沟域经济发展累计雇佣农民长期工 800余人,人均收入 1.8 万多元,雇佣季节性工人 2300 多人次,人均收入 7000元左右。全县劳务收入实 现 3050余万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 21
16、0 元。 2、发展沟域经济提高了山区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宜居城市是和顺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沟域经济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发展沟域经济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山川更加秀美,人们更加安康。李阳石勒文化生态沟远望绿浪如烟,走进去鸟语花香,掩映在群山之中,一派富庶胜景,让人流连忘返。一个以生态为主,“田园风光型”的新农村,山水林田路村户综合治理生态产业化、种养观钓吃乐游产业生态化的沟域经济带逐渐形成。 3、发展沟域经济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双休日、节假日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大家对休闲度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走进乡村、亲近农业、享受田
17、园风光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开展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 6 万人,为农民增收 200余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各景点接待旅游人数9 11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7800 万元。可见回归自然、走进田园的休闲旅游方式,已得到大部分城市居民的认可,在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业和农村的休闲观光功能也 得到日益彰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产业发展是沟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相对而言,山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一产业所占
18、比重仍然过高,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高附加值、名牌产品不多,吸纳农村劳动力、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 二是吸引社会投资途径有待进一步探索。 据调查,融资难是制约当前沟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难题。随着沟域经济发展的实施和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出资进行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沟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吸引各类社会资本 投入。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山区建设的渠道不宽,仍需要进行积极探索。 三是山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近几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政府投资力度也很大,但是总体看城乡差距还较为明显,山区群众希望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依然迫切。 四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需进一步转变。
19、我县推进沟域经济发展虽然在横岭镇、松烟镇、青城镇、义兴镇、喂马乡等乡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10 可。但是,仍然有部分乡镇的干部群众认为偏远村庄的青壮年已经转移到县城或外地就业,留下的大部分是 45 岁以上中老年人,而且一部 分是伤残户和大病户,农业生产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力)条件均为劣势。在这些沟壑发展沟域经济,投资大,见效慢,对发展沟域经济不太看好。 四、加快推进沟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沟域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意“区位”、“定位”、“品位”。对沟域经济来讲,区位决策是选择发展途径的过程。制定规划要从沟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入手,切入沟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品味要注重
20、特色,在样式上追求多样化,现代化而不庸俗,亮丽而不奢华。要按照“资源用起来、山沟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理念,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 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资源基础,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欣赏、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最终达到致富农民、加速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一)发展沟域经济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新举措。 沟域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创造,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发展沟域经济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山区打造成为生态友好、功能协调、经济发展、人文和谐的绿色发展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