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生态环境十二五规划题库.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66256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潭市生态环境十二五规划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湘潭市生态环境十二五规划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湘潭市生态环境十二五规划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湘潭市生态环境十二五规划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湘潭市生态环境十二五规划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湘潭市生态环境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年) 编制单位:湘潭大学 09 级环境科学班 编制人: 编制时间:2011 年 11 月 26 日 第一篇 总则 一、规划背景及目的 3 二、规划依据3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4 第二篇 湘潭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理论生态承载力过小,生态足迹赤字过大 4 二、湘江污染严重 4三、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产品安全受到影响 4 四、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5 五、矿山生态破坏严重 5第三篇 生态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5 第四篇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6 二 、阶段目标. 6 附:湘潭生态环境建设指标 6 第五篇 规划方

2、案 一、生态保障体系建设 7 1、构建洪涝干旱灾害防御体系 2、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控体系 3、环境监测服务体系 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7 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培育与保护森林资源3、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 4、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5、保护与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6、保护人文资源 第六篇 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更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理念 9 二、统筹考虑,制订生态环境保护专题规划 9 三、加强法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9 四、明确责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 9 五、增加投入,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渠道. 10六、开拓创新,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储备. 10七、广泛宣传,增强生态环境保

3、护全民意识. 10 八、内引外联,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11 第一篇 总则 一、 规划背景及目的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等重要方略,为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湖南省、湘潭市在“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中提出“推进十二五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具体措施;整合长株潭三市资源,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功能,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和“湖南十二五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以上建议的提出充

4、分体现了发展生态文明是我国未来发展方略的重中之重。 湘潭市在湖南生态省、长株潭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长株潭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湘潭市的生态规划理所当然地在湖南生态省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全市上下应积极参与生态省的建设,努力打造湘潭市的蓝天、碧水,为生态省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重要的贡献。 二、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

5、业法(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6 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

6、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2 号) 国家发改委 关于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3428号)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 年) (国务院审批稿)和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 年) (送审稿)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 (2007 年)和湖南省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建设保护办法(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令) (2003 年 国家、湖南省颁布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三、规划范围及期限1 、规划范围 规划的空间范围为湘潭市城市规划区:现湘潭市城市两区(即岳塘区、雨湖区行政区范围,不含

7、楠竹山镇)和现湘潭县的易俗河镇、河口镇、梅林桥镇、杨嘉桥镇、姜畲镇、响塘乡、响水乡的行政辖区范围,规划区总面积约为 1069平方公里。2 、规划期限 划期限近期至 2012 年,中期至 2013,远期至 2015 年。规划的基准年为2011 年。 第二篇 湘潭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由于历史、人口、资源、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理论生态承载力过小,生态足迹赤字过大 生态足迹的计量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为基础,将生态资源的消费折算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一定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及水体,包括可耕地、牧

8、草地、森林、水域、化石能源地、建筑用地等 6 大类。 生态足迹计算的数学模型如下: (1) 式中, EF 为总生态足迹;EPi 为全球平均生态生产力;Ci 为资源消费量;Pi 为资源生产量;Ii 为资源调入量;Ei 为资源调出量;i 为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分为 6 大类;EQi 等量化因子,表示该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上生物产量与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物产量的比值,一般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水域、化石能源地、建筑用地的 EQi 分别取 2.8、 0.5、1.1、0.2、1.1、2.8。 二、湘江污染严重 近年来,每年排放入湘江的污水多达 30 多亿吨,部分支流和河段由于铅、砷超标造成了水生生物绝迹

9、的现象,部分大型化工集团为了经济利益竟然对高浓度酸性废水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湘江。湖南省水质监测中心对湘江 43 个河段进行一次监测中,只有 11 个河段水质在三类标准以内,达标率仅为256。32 个河段水质为 4 类,属已污染水体,其中湘江干流有 2 个河段水质为五类,已根本无法饮用。据报道,长沙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污水处理率最低的城市,湘江流域的县城竟然没有一个有污水处理厂。湘江的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按现行饮用水源评价标准,湘江几乎全年不能达标,严重影响了正常供水。由于水污染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时有发生,农田无法耕种、鱼类和家禽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据 统 计 资 料 显 示 ,

10、 湘 江 主 要 超 标 指 标 为 总 磷 (TP) 、总氮(TN) 、氨氮(N H3-N)等有机污染。三、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产品安全受到影响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 有 位 置 、 途径、数量不确 定 , 随 机 性 大 , 发 布 范 围 广 , 防 治 难 度 大 等 特 点 。 主 要 来 源 有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 随

11、着农村城市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逐年增多。湘潭人口居住分散,村镇布局不合理,缺乏公共服务投入,农村大多数村庄尚未开展保洁工作,生活垃圾不能实现无害化处理,居民生活污水几乎都是未经任何处 理 就 直 接 排 放 , 经 土 地 系 统 渗 出 的 污 水 约 有 10%进 入 水 环 境 , 基 本 上是 “垃 圾 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四 、 小 城 镇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突 出小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结合部,既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但又与大中城市不完全相同;既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又 与 农 业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不 完 全 一 样 。 小城镇

12、化生态环境问题依然表现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两大类,其中以环境污染为主。具 体 表 现 有 : 小城镇水资源短缺、水系污染严重、小城镇扩张期与发展期时的生态破坏、旅游生态破坏、土壤资源浪费、土壤环境污染、生活垃圾、交通混乱、噪声扰民、城镇绿地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五 、 矿 山 生 态 破 坏 严 重湘潭市是以矿产选冶加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城市,是全国 108 个重点污染控制城市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矿业废气排放占整个 区域大气污染负荷比达到 19.64,产生的各种废水占市内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 30.7;冶炼废渣占全市工业固体废物总量的 44,粉煤灰占 15.5,煤矸石占 8

13、.7,尾矿占2.8.累计堆存量 698 万 T,占地 28.87 万 M2;矿山开发占用并破坏土地1 334.9 HM2;每年投入治理与赔偿地面变形、塌陷和矿震损失金额达数百万元。第三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抓住泛珠三角的历史性机遇,紧紧围绕全市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 统 一 规 划 , 分 类 指 导 , 分 区 推 进 , 加 强 法 治 , 严 格 监 管 , 坚 决 打 击 人 为 破 坏生态环境行为,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保护

14、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二、基本原则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2、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3、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

15、进行资源开发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4、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5、 坚 持 科 技 创 新 。突出科技教育的先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贯穿生态环境保护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项目建设的档次法,限制网目尺寸。建立鱼种繁殖场。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3、环境监测服务体系加强湘潭市水、气、噪声、粉 尘 等 环 境 监 测 系 统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16、仪器设备配置要能满足日常监测任务的要求。定期对全市的森林、水 域 、农田、城市等典型区域的生态系统过程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预测,逐步认识和掌握市域范围内生态环境自然变化的规律,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突变规律,为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服务。形成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预警、灾害预警体系。建 立 健 全 生 态 环 境 监 测 预 警 系 统 。 整 合 环 保 、 气 象 、 水文 、 国 土 、 农 业 、 林 业 等部门监测网络,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对全市生态环境、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农林病虫害等生态安全因子,跟踪监测、及时预报二 、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和 保 护坚持生态建

17、设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突 出 抓 好 重 点 区 域 和 重 点 领 域 的生 态 环境,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综合协调、分类指导和统一监督管理,从生产全过程抓好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提高湘潭市的环境质量。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建立应该资源循环型和经济节约型的社会,以便在城市系统发展过程中受到某种干扰时具有通过自身的改造和调节,不断保持和改善其结果机能的优化能力,最终造就一个与自然和谐协调的良性的城市生态系统。2、培育

18、与保护森林资源 1优化林种结构。注重树种的搭配,避免林地林木的品种单一,大力培育当地优势树种,营造培育混交林,增加森林生物产量,充 分 发 展 森 林 的 多 种功 能 。 建立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2提高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必须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达到保护农田、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在加快现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的同时,加大管理力度,严禁乱采乱伐;在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以不破坏森林资源为前提。 3 建 设 城 乡 道 路 绿 色 长 廊 工 程 。 在 不 占 用 基 本 农 田 的 前 提 下 , 本 着 因 地制 宜 的 原则,

19、继续实施千里绿色长廊工程,绿化重点向县乡和乡村道路延伸。以乡镇村庄为点,以道路、河渠、堤坝为线,以荒丘岗地和农田为面,点线面相结合,营造乡镇道路农田林网,着力营造交通沿线绿色生态。3、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1全面提倡节约用水。大力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技术和节水器具。推广应用节水型农业,注重修建防渗渠道,减少水肥流失。 2加强对湘江的治理,强化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整治。积极维护和改善水资源的自然功能和水域的生态环境。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3 搞 好 防 洪 、 除 涝 、 灌 溉 、 重 点 小 流 域 水 土 流 失 治 理 与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五 个 综 合规划。 构建以资源水利、生

20、态水利、城 市 水 利 为 主 体 的 水 利 发 展 框架 。 科学制定水资源供求计划,实现工程水利向生态资源水利转变。 4、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1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类建设,一律不予报批。严把土地征用和转用审批关,严格遵守对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控制基本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工程方案,减少占用土地。提高市场化配置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2 实 行 最 严 格 的 耕 地 保 护 制 度 。 全 面 落 实 基 本 农 田 “五 个 不 准 ”和 非 农 建设 用 地“

21、六个不批 ”制度, 坚决守住基本农田保护这条红线不能逾越,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建 立 基 本 农 田 统 计 核 查 和 定 期 报 告 制 度 。 抓好复垦整理工作,要严格按照规定用途,用好土地整理专项资金,补充有效耕地面积,以数量保质量,在耕地数不减少的前提下,提高耕地质量。5、保护与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1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强化规划实施管理。抓紧编制并实施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勘查专项规划,划 定 矿 产 资 源 可 采 取 和 限 采 区 、 禁采区,禁止地质灾 害 重 发 区 和 易 发 区 开 采 条 件 的 矿 山 。 严禁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

22、采矿。 2继续整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坚持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强化政府对重要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吸纳采矿权向优势企业积聚,充分发挥市场对矿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已规划开采的小矿山进行联合经营,实行矿山经营规模化。妥善做好改制、转产、关闭矿山企业的矿权处置;坚决打击和取缔无证和非法转让矿权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越界开采”行为。 3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率,严 禁 “采 富 弃 贫 ”、 “采 易弃难”等浪费资源的开采方式和掠夺性开采行为。逐步关闭矿山企业规模达不到省规定的最小经济规模的小企业和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的小矿山企业。保持生产的破碎机要全部加装防尘罩和带水作

23、业,彻底改善石料破碎的粉尘和噪音污染。4.加强对矿山生态恢复建设。按照“谁开发、谁 保 护 ”的 原 则 , 制定矿山生态恢复 管 理 办 法 , 责成业主根据各废弃矿山地貌特征,限期进行因地制宜的生态恢复。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对已造成生态破坏和发生严重地质灾害的矿山限期整治和进行恢复治理。向所有采矿企业征收生态恢复保证金,设立生态恢复建设基金,用于因地制宜的生态恢复。6、保护人文资源 1加大人文资源保护力度。湘潭市有众多的人文资源,如韶山市的毛泽东故居、湘潭县彭德怀故居等历史上众多的名人故居;齐白石纪念馆;湘潭文庙、水府庙、云门寺等历史建筑;这些都极具历史价值。人文资源的珍稀性和不

24、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对这类资源的保护更为仔细、谨慎。切实制定、落实各项保护措施。2合理利用人文资源。谨慎、小心地开发人文资源,防止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破坏人文资源。 第 六 篇 保障措施一、统一认识,更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理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从思想 上 纠 正 边 建 设 过 破 坏 和 克 服 重 建 设 轻 保 护 的 倾 向 , 认 真 贯 彻 执 行 国 务院 关 于 “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和“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 治 结 合 ”的 方 针政 策 , 控制生态破坏程度和范围不再扩大,是遏制生态破坏趋势的关键。其次,当今日益严重的地区或流域的

25、生态破坏,都是多因素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和衰退,生态保护主要运用生态系统方式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为宗旨,而不能只靠工程建设,单纯追求植被覆盖率。二、统筹考虑,制订生态环境保护专题规划1、在 2010 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和 发 展 趋 势 , 摸清家底,诊断生态环境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库,为我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提供决策性依据。2、作好全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统一制定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特点和保护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3、抓紧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专题规划。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强 天 然 林 保 护 及 坡 耕 地 退 耕 还 林 ( 草 ) 。 同 时 , 通 过 加 强 生 态 保 护 , 限 制 不 合 理的人为活动,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以有限的生态建设资金尽快恢复生态功能,避免生态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