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心未泯的海派面塑上海人讲面塑叫“捏面人” ,也有称作“江米人”的,是由我国传统的“面花”演变而来。在上海,有的人觉得这是种小把戏,不值一提,但是,民俗民间艺术始终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再者,江南人的生活,古以“小家碧玉”形容之,在小东西里头也要弄出大文章来,正是江南地区的审美雅趣传递给人们的一种不折不扣的正能量。 一门民间艺术的演变,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口口相传或家族传承,才得以继承和维护,面人是亲近生活的乐趣,面塑文化传达的是“立体的画,无声的戏” 。就好似冰心老人写的那篇“小桔灯”一样,我们便能体会小玩意当中的文人雅趣,不必多么高格,仍有其精致的品位。 2006 年,海派面塑被文化部评定
2、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这项已走过百年的技艺吸收了时代的养分,继而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也感谢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极大的保护和弘扬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上海市优秀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海派面塑,让童心未泯的大人,天真无瑕的儿童感受文化的乐趣。今天,我们就来道道这门一路从北京走来,并在上海开花生根的海派面塑艺术和“面人大王”的传奇故事。 祖辈三代承先后 祖辈三代的传承以清末民初的“粉人潘”为先,之后出了“面人赵”赵阔明,再有如今正兢兢业业将面人事业继续延续下去的面人赵第二代传承人赵艳林身上。这样的祖辈三代,会道出怎样的艺术人生呢? 先要说这位海派面塑创始人赵阔
3、明先生,为北京满族人,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他 19 岁起师从捏面人韩亮英,32 岁在天津就是非常有名的“面人大王” ,这位面塑大师是集面塑艺术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既定程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继承人。在继承北方传统面塑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江南文化的洗礼,逐渐形成了精致、优美、灵动的艺术风格。到了上世纪 30 年代,就是后来成了赵阔明岳丈大人的“粉人潘” 。潘树华先生是当时在沪上名气响当当的“粉人潘” ,可以说, “面人赵”是深得一代宗师潘树华的绝学。当时,赵阔明还只是从北京辗转到上海闯码头时,结识了业已名扬沪上的“粉人潘”潘树华,潘欣赏这位勤学钻研的青年人,最终收其为徒,可没想到最后便将女儿也许
4、配于他,足见赵阔明是备受师傅潘树华喜欢的徒弟和女婿。 “面人赵”继承“粉人潘”的衣钵,塑造面人突出人物的神韵而不浊,独具高雅书卷气,宜于把玩赏鉴,绝非一般面人制作那么简单。后来的赵阔明,随着新中国成立,上海解放,民间艺术备受瞩目,赵阔明也被请入工艺美术博物馆,并于 1957 年担任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的副主任,从此开启了“面人赵”的艺术黄金年代。期间赵阔明亦与戏曲界名角俞振飞、盖叫天等人相互切磋技艺,并与美术界大师丰子恺、张充仁、程十发等人讨论艺术创作,还时常结伴好友去教堂参观西方雕塑作品,对他后来的艺术生涯进入了黄金阶段。 而“粉人潘”何许人也?潘树华生于北方小雕塑之乡天津,自少喜好书画,尤其
5、仰慕西方文化。清末民初之际,当时的潘树华自津门闯荡沪上,因面人制作精细,重于写实,故声名鹊起,渐渐名震沪上。抵沪之后,其自习一口流利英语,出入外国人士之间,作品广受赞誉,曾被请到军舰上展示技艺,官兵争相购买之,因此当时也给潘树华取名“粉人潘” 。 后来的潘树华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学堂,取名“普益习艺社” ,意为让更多的人能在学艺的道路上有所收益,并以此面塑一技,慈善教学并收容儿童、传授技艺。我们知道无锡惠山的泥人非常出名,却不知是这位潘树华先生,率普益习艺社里的弟子们来到无锡惠山,成立天津馆,使当时无锡本土的泥塑风格发生改变,成为今日名扬四海的另外民间艺术惠山泥塑。 最后,到了第
6、二代面塑传承人,赵阔明的女儿赵艳林这儿,发扬“面人赵”的重任自然传到了身为长女的她身上,并同时要传承赵阔明和外祖父潘树华的家学渊源。虽然有两代先人的家学,从小也爱看父亲捏面人,可赵艳林当年并不想学面塑,是父亲的一再劝说最终感动了小艳林。1959 年,她进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既研习面塑,除此以外也学习国画、书法、戏曲等,触类旁通,进步极快。 上世纪 80 年代,赵艳林精心研制了琥珀面塑、掌上面塑以及微雕面塑等作品,并于上世纪 90 年代融合现代雕塑的技法,发展创新了其作品的造型和结构比例,真正做到了遵从父亲赵阔明的教诲“艺无止境”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就这样,两代人的熏陶加上自己的潜心钻
7、研,使赵艳林手下的小小面人跨越时空,成为民间工艺中不可多得的奇葩。此后的赵艳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她曾经百感交集的说:“总有人会因为喜欢而坚持下去。 ”有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也是对这位甘为面塑化春泥的大师的最大心愿。 惟妙惟肖技无穷 “面人赵”的面塑技法讲求配色六法、手捏偏私法、工具八法,而其中配色八法指调色、镶色、复色、并列色、对比色、调和色;手捏八法是指揉、捏、搓、捻、拧、挤、掐、拉;工具八法是指挑、拨、按、粘、嵌、刮、戳、滚。技法上概括起来就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法,才能深得面塑的精髓。 当面塑这种民间的、街头的艺术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工艺
8、美术,荣登大雅之堂,从而使面塑艺术具有更丰富的艺术特点。主要艺术特点有三:一,悉心刻画,眉目传神;深刻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细心的观察,使他对各类人物的表情进行提炼和概括,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表现方法,使小小的面人“活”了起来。二,善于利用人物肌肉骨骼与服饰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物的内在感情,还原块景。赵阔明所捏面人,其服饰都是以面粉制作而成,薄如蝉翼,层层叠加,形成一种飘逸生动的美,独具艺术观赏性。三,擅于运用对比手法来衬托面人的神态,使作品戏剧性强烈,更令观者称奇。 海派面塑的成功不在于拘泥传统面塑经常使用的婚、丧、嫁、娶等题材,而加入了戏曲人物、历史典故和时代特色的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海派面塑吸
9、纳了西方雕塑的表现手法,使人物造型更趋饱满、立体感更强,因此作品显得尤为灵动传神。在色彩的运用上,以赵阔明为代表的海派面塑改进了传统面塑大红大绿的颜色对比,更重视作品的整体效果而不是个体的突出,使色块更加贴合地融入整个作品当中,他的面塑艺术由此更具观赏和艺术性。 面塑艺术何去何从 第二代面塑艺术家赵艳林,曾经一度想拒绝从父亲那儿继承这门手艺,她所写的跟父亲学艺中这样写着:“我刚高中毕业,脑子里充满各种绮丽的遐想:想进大学深造,又想当个女医生,我平时喜爱读小说,也憧憬着将来能搞文学我的这些想法都被爸爸赵阔明知道了。我对小面人是有感情的。但一想到自己一个小女孩将来背着小箱子走街串巷,后面跟着一大群
10、孩子,心里就凉了半截。可父亲看出了我的忧虑,如今社会变了,我才想让你把手艺接过去,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于此情节,深为感动的赵艳林,开始走上学艺之路,也成了这海派面塑的第二代传承人。 不难发觉的是,社会大众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度不足,对面塑艺术的了解停留在街头艺术的层面,产生了这一手工艺品种,难登大雅之堂的偏见;过快的生活节奏导致的浮躁社会风气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态度,使得海派面塑的发展停滞不前,难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专业人员急剧减少,原有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有很长一段时间让许多本应该传承下去的行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时下的艺术收藏,频繁出现以炒作书画、古董等艺术品
11、收藏的文化大背景,与民间艺术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正与我们所追求的精神文化生活相悖、与国家想要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及保护能力的发展不匹配,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态度的冷漠,尤感欷?不已。 虽然,这些面塑都是以糯米粉、富强粉、甘油和蜂蜜制成,经蒸熟调色,分为七色制作来刻画人物和其他各色造型,制作的工具也是十分简单的竹签、剪刀、梳子、拨子等。但面塑选材天然,它的超强延展性和韧性能够制作出极其精细的艺术效果;又如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的不可替代性,每一件面塑艺术品都集合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领悟。 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都会对未来的发展何去何从产生迷茫?海派面塑
12、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始终伴随每位肩负重现的传承人。我们在看到这些活泼生动的面塑作品时,先要知晓传承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两者应当并存,但着实应以传承为先,使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得以完整留存,留存才是发展的基础。 继承传统和精粹 传统面塑对于作品背后显示出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待细节的严谨态度,始终是我们心领神会的。例如在表现道教故事的八仙题材时,对八仙的服饰、所持道具均经过严格考证并且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使得张果老手持一般鲜为人知的渔筒也准确再现,使作品显得更具说服力和表现力。 苏东坡曾云:“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对于面塑而言,表现题材很关键,要遵循面塑制作之法度,巧妙化解所需表
13、现效果与材质制作局限之间的矛盾,需要的是对整体情境有生动的联想力。海派面塑要长久地发展,除了要继承传统精粹,还要不断吸收时代养分,寻求创新发展之路。海派面塑的精粹所在:在于拓宽面塑题材的广阔性、包容性。不仅可以是神话人物,也可以是历史典故、各色民族风情、都市生态等的时代发挥,表现当代城市文化,都可以纳入面塑的表现。 众所周知,来自于北方的传统面塑尤其擅长表现民俗题材,大都是色彩艳丽的,所谓大俗即大雅,这些艳丽的颜色带出了一种质朴、粗犷的美感。至于海派面塑则已经在色彩上做了很多改进,更为注重作品整体色彩的和谐。启功先生在评论草书时曾说道:草书作为书法的一种形态,首先必须具备书写的功能,而后才有法
14、。艺术的抽象也是这样,有的能给人以联想,是对某一事物的高度提炼和升华;还有的则是一味地丑化、形式化,海派面塑在发展创新的道路上也应牢记这一原则。 海派面塑更为关注作品的内涵,如对社会现实的褒贬、个人对于美的诠释、对当今现实的批判等等。面塑艺术家对人物的表现,可以透露出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出世哲学和看待各类事物的态度。一件作品的内涵可以赋予作品本身更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也提升了它的价值。 回顾古代史,当唐朝永徽年间,新疆吐鲁番出土了一组面塑俑人等面塑品,可以考据为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实物开始,到宋朝宣和年间的“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 ,清朝咸丰年间,儿童美食“面花”艺术中的捏“面人”独立发展成为一种观赏的面塑艺术。面塑就这样在历史的演进中成了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凝结了民间艺术的精华,而海派面塑也造就了海派文化的一部分,使海上艺坛百花齐放,我们对其今后的发展充满了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