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考古学尽管用考古学材料研究人类的社会组织开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 20世纪40或 50年代,但社会考古学作为一个学派则出现于8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科林 伦福儒(Colin Renfrwe),代表作则是他1984年出版的题为 社会考古学研究 的论文集。社会考古学在国外出现的历史背景社会考古学是用考古资料研究当时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 以及资料的不 断丰富 , 特别是进人 20 世纪 40 年代 以后 , 研究者们发现 运用文化的概念研究史前社会尤其是复杂社会时 往往很难解释不相关文化之 间的相似性 , 因此 , 考古学需要 一种新的概念和方法来解释考古材
2、料 。虽 然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 , 但是他 们的社会系统将趋向于构成可 充分理解和范围有 限的几种形态 。 有鉴于此 , 发展层面上 的相邻文化有基本 同样的社会系统 , 而且这种社会系统集 中表现在社会关系形态上 。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 新考古学的兴起使得 学者们从关注 “ 物 ” 的研 究转 向关注 “ 人 ” 的 研究 。 新考古学 主要是探求人类行 为的一 般法 则 , 并运 用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解 释文化过程 。 除关注物质文化外 , 新考古学还重 视社会组织和信仰 系统的研究 。 在研究过程 中 , 聚落考古的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聚落反映了人类
3、生活的 自然环 境 、 生产者的技术水平以及聚落内部社会 行为的种种规则 , 因此利用聚落资料来研究社会 系统并进而 解释文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进人 70 年代 , 区域性的研究不断扩展 。 对地区社会组织的探讨有助于 了解文化之间的联系 以及解释社会发展进程 , 其中马库斯对玛雅文化地区社会组织的研究较为成功些 。 瑞德曼编辑的 社会考古学 一书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情况刀 。 20 世纪 80 年代 , 欧洲 和北 美的考古学家先 后对新考古学的生 态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倾向提 出了批评 。伦福儒的 社会考古学研究 一 书被视为形成关于 社会考古学 目标的明确的纲领性宣言。这些研究
4、引用了许多社会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观点 , 这使 得在 80年代欧洲就形成了社会考古学 。社会考古学作为一个考古学理论流派逐渐得到认可 。 近年来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 , 又有学者对社会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 了系统总结、从而促进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有关史前社会的研究早在 20世纪 30年代就已有学者进行过初步的尝试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史前社会的基本状况的探讨 , 而对于社会组织 、社会规模的探讨少有涉及 。不过这时 的研究为以后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 20 世纪 50 年代 , 尹达明确指出 “ 考古学家的任务是要透过遗迹 、遗物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组织和人们的生活 ” 。这
5、不仅揭示了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 而且反映了考古学家们 已经开始关注社会的深层次研究。 此后由于 “ 文化大革命 ” 的影响 , 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 直至 70年代末 、 80 年代初 , 中国考古学界掀起了一 场关于史前社会性质的大讨论 , 尤其是关于大汉口文化社会性质的讨论 , 进一步促进了关于社会组织 、社会规模的研究 。 90 年代以来 , 随着国外新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介绍的增加及研究的深人 , 研究者开始对这些 国外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同时 , 也有学者开始全面系统地介绍国外社会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社会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分类除非发现直接的文字证据,
6、考古资料一般情况下并不能自己证明自己。要利用考古资料研究和复原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社会组织,我们必须借用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志的资料。幸运的是,社会组织和政治行为恰恰是后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文化人类学者通过对现存原始民族的长期跟踪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关于人类早期社会组织规模分类的不同假说,其中尤以美国的人类学家厄尔曼 塞威斯提出、并经威廉姆 桑德斯和约瑟夫 默瑞诺修正过的 “四分法 ” 影响最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塞威斯的理论可以同考古学上的聚落形态等 概念相互参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下内容是伦福儒根据塞威斯的划分方法并结合考古实践而提出的新的分类标准。1、游团( Bands)以狩猎 采集经济
7、为主处于游牧阶段的小规模 的社会组织,人口数量一般少于一百人。这是一种由血缘和婚姻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组织;游团内部没有正式的首领,因而也没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因为游团是处于游牧状态的狩猎 采集集团,因此与其相应的居住地通常是季节性的营地遗址,也有规模较小的具有特殊功能的遗址,如屠宰场和石器加工厂等。营地遗址往往包括临时栖身地 (如窝棚等),还可能伴有居留期间的丢弃物。考古学家一般把属于旧石器时代(公元前12000年之前)的人类社会视为游团社会。研究游团社会,一个主要的课题是确定遗址上发生的各种活动。这时的遗址一般可分为洞穴和开阔地遗址两类。通过遗物的分布可以确定人们的活动区域,并对人们
8、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另一个问题是游团社会的活动范围,例如他们的狩猎区、采集区和季节性迁徙路线等。2、 部落( Tribes)社会规模大于游团,但人口数量不过几千人,以栽培植物和经过驯化的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他们通常是定居的农人,但有的要依赖于流动的但却非常发达的畜牧业为经济来源。部落通常是由多个血缘公社所组成的多元社会。尽管有的部落有自己的首领、 “ 首府 ” 或政府所在地,但首领们还不具备衍生特权的经济基础。部落阶段典型的聚落形态是村落。其特征是,在同一地区内,村落之间是平等关系,不存在支配其他村落的特殊村落。在考古学上,无论是一处由定居的房屋所组成的孤立的村落,还是永久的村落群,如果他们是
9、由一处处自立的房屋所组成,可判定其社会大约属于部落组织。距今年代 距今约 1万年地点与得名河姆渡氏族村遗址,是我国远古时代长江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因最早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而得名所属氏族 河姆渡居民属于母系氏族生活方式 过着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农具 使用磨制石器,用木骨制成的耒耜耕种农作物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稻谷和稻杆原始的畜牧业河姆渡居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和水牛等原始的手工业他们已掌握掘井技术,也会制造陶器,并制造出了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居住的房屋河姆渡地处炎热潮湿、河湖密布的江南地区,房屋采用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通风防潮,充分湿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才智河
10、姆渡氏族村落距今年代 距今约有 6000余年地点与得名 因最早发现于我国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而得名所属氏族 半坡村居民也属于母系氏族,子女、财产属于母系生活方式 过着定居生活,以经营原始农业为主原始农业 农具 使用的石器为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用木石制成的耒耜等工具翻掘土地,用石镰收割庄稼农作物 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干旱作物粟的国家之一原始的畜牧业 半坡居民还饲养猪、狗等家畜,用骨制的箭头、鱼钓、鱼叉狩猎或捕鱼,以补充食物的不足原始的手工业 在半坡居民的居住区附近,还发现有窑场,窑场内残存有大量烧制陶器的遗迹。陶器是半坡居民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居住的房屋 半坡村居住的房
11、屋多是半穴居式的,屋内有灶坑,可供炊煮 和取暧用半坡氏族村落3、酋帮( Chiefdoms)这是按照等级原则所组成的人类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威望取决于不同的血缘和世系,整个社会由一位出身于 “ 高贵 ” 血统的酋长来统治,而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尊卑,则同他们与酋长本人的血缘关系而决定,但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阶级分层。通常,地区内的手工生产专门化这时已经出现,食物和手工制品被定期地义务供奉给酋长。酋长用这些供物维持他本人及其侍从的生活,也可能在他的臣属中进行重新分配。酋帮一般有一个权力中心,经常有神庙,也有供酋长及其侍从和手工匠人居住的居住址。酋帮的规模大小不一,其人口总量一般在 5000到人之间。酋帮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存在着一个宗教和礼仪中心,这里是整个政体的统治核心。但酋帮不同于国家,它缺少一个由稳定的官僚机构管理下的永久性的城市中心。然而,酋帮社会的聚落形态具有明显的等级特征,显示出某些一直比其他遗址的地位重要。与聚落形态指标相比,酋帮社会的等级特征在其他方面表现的更为显而易见。例如,酋长的墓葬中往往有非常丰富的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