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及综合防治.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037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豆病虫害及综合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豆病虫害及综合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豆病虫害及综合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豆病虫害及综合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豆病虫害及综合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大豆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摘要: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也称为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大豆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 5000 年历史.于 1804 年引入美国;20 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 关键词:大豆;虫害;病害 一、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俗名小红虫、大豆荚蛀虫,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区。 1、形态特征 1.1 成虫:深褐色或黄褐色,体小。前翅前沿有向外斜走的 10 条黑紫色短斜纹,外缘内侧臀角上方有一白斑状区,区内有 3 个紫褐色小纵纹,上下呈排状排列。雌蛾翅缰有 3

2、 根,色深,腹部莫端呈纺锤形,产卵器突出。雄蛾翅缰 1 根,色淡,腹部末端较钝,毛束显著。 1.2 卵:椭圆形,稍扁平,有光泽,刻纹不明显,出产时白色,后变黄色至橘红色。 1.3 幼虫:幼虫共有 4 龄。前胸盾板浅黄,头部黄褐色,臀板颜色较前胸盾板浅。胸足和腹足短小。 1.4 蛹:长纺锤形,黄褐色,长为 57mm。腹部背面 27 节前后缘各有一横列刺状突起,第 810 节仅有一列较大的刺。 22、生活习性 大豆食心虫在我国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做茧越冬。东北地区越冬幼虫一般于次年 7 月中旬开始陆续破茧而出,爬至土表重新结茧化蛹,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达到盛期,蛹期为 12 天。8

3、月下旬为产卵盛期,卵期为 58 天。幼虫 8 月中旬开始蛀荚,八月下旬为盛期,9月份开始脱荚入土做茧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卵多产生在豆荚上,少数产生在叶柄、侧枝及主茎上。大豆食心虫在田间的发生时期和危害程度主要和气候条件、大豆品种、耕作栽培措施等因素有关。温湿度直接影响食心虫的生长发育和田间消长,低温高湿有延长成虫寿命的趋势。从品种来看,一般荚毛多的品种着卵多,受害重;荚毛少的品种着卵少,受害轻。同时也和荚皮组织结构有关。另外,和播种的早晚,连坐情况等也有关。 3、综合防治 对大豆食心虫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虫品种

4、。 3.1.2 适当调整播期。 3.1.3 合理轮作。 3.1.4 及时耕翻豆后麦茬地,减少越冬基数。 3.2 化学防治:每 667m2 用 2.5%溴氰菊酯乳油或 20%杀灭菊酯乳油1520ml 或 5.7%百树菊酯乳油 4050ml,或 50%杀螟松乳油 75ml,或350%混灭威乳油 100150ml,兑水 5075kg 喷雾。 3.3 生物防治: 3.3.1 利用赤眼蜂灭卵,可降低虫荚率 43%以上 3.3.2 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越冬幼虫 3.4 物理防治:在成虫发生前,可用 2040W 黑光灯诱杀成虫每3hm一台,效果明显。 二、豆荚螟 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蛀虫、红虫、豆板虫

5、。 1、形态特征 1.1 成虫:体长 1012mm,翅展 2024mm,全体灰褐色。下唇颊长而向前突起,触角丝状,雄蛾基部内侧又一圈暗褐色鳞片,外侧有一丛灰色鳞片。前翅狭长,灰褐色,前沿自肩角至翅断有一白色边,进翅基1/3 处有一金换色横带。后翅黄白色,外缘褐色。 1.2 卵:椭圆形,长 0.50.8mm,宽 0.4mm。表面有雕刻纹。 1.3 幼虫:共 5 龄,末龄幼虫体长 1418mm,背线、亚背线、气门线、气门下线均明显。 1.4 蛹:长约 910ram,黄褐色。 2、生活习性:以老熟幼虫在豆田和晒场周围土表下 36cm 处结茧越冬。对黑光灯趋性较弱。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隔日开始产卵,卵

6、多产在荚毛多的豆荚上。产卵部位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在叶柄上。豆荚螟幼虫的蛀入孔和脱荚孔多在豆荚中部,而食心虫的脱荚孔多在豆荚一侧。土壤饱和水分达到 50%以上时,越冬幼虫多不能破4茧而死亡。 3、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3.1.1 合理轮作。避免与寄主作物轮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3.1.2 灌溉灭虫。有条件的地区可在秋冬多次灌溉,促使越冬幼虫死亡。 3.1.3 适当调整播期,使结荚期避开成虫产卵高峰期,可减轻危害。3.1.4 尽可能利用抗虫品种。 3.2 化学防治:对豆荚螟的防治应在成虫盛发期或卵孵化盛期前施药,以毒杀成虫和初孵幼虫。每 667m2 用 50%倍硫磷乳

7、油,50%杀螟硫磷乳油 5070ml 或 2.5%溴氰菊酯乳油 1520ml 或 5%锐劲特悬浮剂2030ml,兑水 5070kg 喷雾。也可在成虫盛发期用敌敌畏熏蒸。 3.3 生物防治:可在卵期释放赤眼蜂,也可在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大时施用白僵菌防治幼虫。 3.4 加强防蚜治蚜工作。改善栽培管理,适时早播,清除田间杂草。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各地可根据情况,因地制宜的选用抗病丰产品种。三、大豆胞囊线虫 1、症状识别:大豆受害后,植株矮化,叶片变黄褪绿,生长瘦弱,花期延长。地下根系发育不良,根瘤稀少,侧根增多,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米粒状颗粒,即线虫的包囊,后期变褐色,落入土中。 52、病原特

8、征:病原线虫为大豆胞囊线虫,属易皮科,胞囊线虫属。卵为蚕茧状或椭圆形,形成于胞囊中 3、发病规律:病原线虫只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也可随意带有胞囊的土块混杂在种子种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胞囊的抗逆力极强,其中的卵可存活多年。线虫一年可产生多代。线虫在田间主要通过农事活动进行传播。种子种夹杂的胞囊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土壤条件、耕作栽培措施、环境因素、品种抗性等对病情有明显影响,一般通气性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或干旱贫瘠的土壤适于线虫生长发育。利于线虫生长发育的土壤温度为 1728,低于 10线虫停止发育,35以上不能发育成成虫。 4、综合防治 4.1 合理轮作:注意与非寄主物体轮作,轮作年限一般为 3 年以上,有条件可进行水早轮作,如种植 23 年水稻,再种大豆,效果更好。在轮作制中也可加入一季诱捕作物,如绿肥作物等。 4.2 化学防治:每 667m2 用 3%呋喃丹颗粒剂 46kg,或 10%力满库颗粒剂卜 2kg,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用量为 667m2 用 34kg。施药一般应以表层 20cm 的土壤为对象。 小结:此病一旦传入危害很大,很难防治。对该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合理轮作为基础、积极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加强病情监测、重点进行化学防治的综合措施。 作者简介:宋玉辉,现就职于黑龙江省军川农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