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分析及应用摘要:地籍测量为进一步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提供了准确、合理、规范、全面的基础数据。传统的地籍测量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现代测绘技术和方法正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地籍测量的技术做了简单介绍分析。 关键词:地籍测量;分析;技术应用 Abstract: Cadastral Surve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accurate data, reasonable, standardized, and comprehensive furth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adastral
2、 database and cadastral management system. Cadastral survey the traditional method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 of practical work, the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is playing a great rol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adastral measurement technology
3、is introduced briefly analysis. Key words: Cadastral Survey; analysis;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25 一、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专业性强,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2配套的成果资料现时性强,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根据地籍测量所特有的专业性,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S 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 4 种模式。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1.野外数字澜置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
4、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斯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好,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 2.GP8 测量模式 GPS 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在现代地籍测量中主要用GPS 控制整个测区,以满足精度的需要。随着 RTK 技术的迅速发展,GPS+RTK 技术几乎覆盖整个测量领域。这种测量模式能实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
5、,能在满足地籍测量高精度的前提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摆脱后处理的负担和外业返工的困扰。GPSRTK 技术卡要有两种方式: (1)GPS-RTK 接收机+测图软件。利用 GPSRTK 接收机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数据,经过 GP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3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GPS-RTK 接收机是一种实时、快速、高精度、远距离的数据采集设备。其显著的优点是控制点大大减少,测量效率大大提高。其存在的缺点是必须绘制测量草冈,一些无线电死角和卫星信号死角无法采集数据,必须用全站仪进行补充。 (2)GPS-RTK 接收机+全站仪+掌
6、上电脑+测图软件。这种模式将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 3.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以激光测距系统(LIDAR)、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 SAR 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 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
7、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 44.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
8、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 “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账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 二、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基本框架 现代测绘技术是运用到地籍测量中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它是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其最大优点就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数据库,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地籍管理系统,为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实现电子政
9、务和现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础。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 PDA 采集地籍要素,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其基本流程为: 1.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可以考虑能否使用“准地籍测量” 。 52.数据获取:数据获取途径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利用已有的资料,如原始的正确的地籍档案资料等;第二种是野外直接采集与收集。数据采集必须根据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得到适宜的数据格式。数据获取的内容,包括全
10、要素地形数据、地籍数据、地类数据、控制数据。 3.数据编辑、整理、入库:对于获取的各种数据。按照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进行编辑、整理、人库,并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最终建市地籍数据库,形成地籍管理系统。 三、地籍测量技术的应用 1.RTK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和测量中应用 RTK 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 GPS 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 GPS 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地籍图。但在影响 GPS 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应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在建设用
11、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 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桩位置,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利用 RTK 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是坐标的直接放样,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面积量算,实际上由 PS 软件中的面积计算功能直接计算并进性检核。避免了常规的解析法放样的复杂性,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在土地利用动态检测中,也可利用RTK 技术。传统的动态野外检测采用简易补测或平板仪补测法。如利用钢尺用距离交会、直角坐标法等进行实测丈量,对于变通范围较大的地6区采用平板仪补测。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而应用 RTK 新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则可提高检测的速度和精度,省时省工,真正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保证了土地利
12、用状况调查的现实性。 2.GIS 在地籍测量中的运用 目前 GIS 正向着数据标准化、平台网络化、数据多维化、系统集成化、系统智能化和应用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是 GIS 系统集成的平台, 它实现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系统之间的通讯协作。基于 WWW 的 GIS (WEB GIS) 是利用 Internet 技术在网络上发布空间信息, 供用户浏览使用 , 成为 GIS 社会化大众化最有效的途径。面向对象和构件的 GIS 是把 GIS 功能模块划分为多个标准控件, 完成不同功能, 通过可视化工具集成起来, 形成最终 GIS 应用。嵌入式GIS 是将 GIS 功能与嵌入式
13、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相结合创造更自由随意的 GIS 应用模式。三维 GIS (3D GIS) 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实现, 立体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三维系统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 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在 GIS 软件开发方面, 更换平台和环境,扩展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改一切语言和开发模式。操作平台以原 Unix 为主流更换到WindowsNT/ 2000 平台, 后者已成为发展主流。 结束语 随着以数字测绘、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4D 产品以及高精度、高效率的新型测绘仪器的7出现,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结合逐渐紧密,使地籍测绘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参考文献: 1 喻华. GPS RTK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测绘通报, 2007,(04) . 2 刘娟, 郝建新, 张金榜. 浅谈 GPS-RTK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