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镇化引导下的镇中村改造.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3196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城镇化引导下的镇中村改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特色城镇化引导下的镇中村改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特色城镇化引导下的镇中村改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特色城镇化引导下的镇中村改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特色城镇化引导下的镇中村改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特色城镇化引导下的镇中村改造摘要:“城中村”这一概念早已被规划学者关注,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地小城镇快速发展。以镇为主体的村庄改造屡见不鲜。本文以对辽宁省喀左县公营子镇特色城镇化调研为前提,在提出“镇中村”概念的基础上探析镇中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总结镇中村改造的特点,为镇中村改造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镇中村、城中村、小城镇、公营子、改造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镇中村是与城中村相对应的概念,是近年来我国乡村都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是集镇扩展过程出现的普遍问题。关于镇中村,学界尚未有明确定义。笔者认为,镇中村是指在城镇总体规划

2、区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等制度的农村社区。其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农村在行政上不属于镇区直接管辖, 而是属于镇政府下属的村组织管辖, 保留和实行农民户籍、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农村管理制度;二是农村在镇区规划范围内,兼具镇区与乡村的某些功能与特点,并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被改造的机遇和挑战。 公营子镇隶属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 ) ,是红山文化发源地,地处辽西腹地,蒙、冀、辽三省交汇处。本文选此镇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1、公营子镇农业产业已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街道两旁楼群耸立,商业网点鳞次栉比,现代化城2镇建筑景观已初具规

3、模,早在 2008 年即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公营子镇现城镇总面积 4.7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 1.4 万人,以“四街三路二广场”为主体框架的小城镇格局已形成,同时完成了供热、给排水等配套工程建设,在彻底改变城镇面貌的同时,打造成了以工业型为主,商贸型、交通枢纽型相融合的中心城镇。3、公营子镇在镇区改造的过程中,积极吸纳国内“城中村”改造的先进经验,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探索性地采用政府融资促进就业、村民集资开发房产、农宅改造占补平衡等多种手段保证城镇化进程的健康推进,为辽宁省其他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镇中村在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一个地

4、方变富以后,集镇化和市镇化的步子就开始了。镇中村是村落集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衍生的新型城镇化问题。以公营子镇为例,随着其乡村城镇化地不断深化,村庄与集镇在管理制度和体制上的差异必将凸显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土地制度差异。按照公营子镇20042020 年总体规划的规划蓝图,公营子镇明确了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和目标,即建设以工业型为主,商贸型和交通枢纽型相融合的经济重镇,努力打造辽西一流的小城镇。在这种打造经济强镇的规划引导下,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吞没了村庄土地,而由于村庄土地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势必为镇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之间

5、的未来冲突埋下伏笔。针对这一问题,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农村集体建设3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有的在新村建设中,划出一部分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块,公开向村内需要建房的农户有偿招标,所得款项用于新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既给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开辟了增收的途径与渠道,又使土地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最大的资本,其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 2、镇中村属于集镇城镇化建设的边缘区,发展处理不当会对城镇化产生滞后效应。 镇中村虽地处镇区,仍然大量存在农民、农村、农业这样的非城市化因素,需要尽快催化这些非城市化因素转变为城市化因素,在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大力投入才能全面融入镇区。由于体制性障碍,镇中村在

6、镇区建设中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加深了二元结构的矛盾,从而会产生城镇化滞后效应。公营子镇区及其边缘的村庄大多为村民自治的村落,与镇区处于行政分离状态,财政能力非常有限,这就使得这些镇中村难以承担由城镇化因素产生的转型成本。比如公营子镇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融资进行镇区美化和绿化等工作,这些城镇化景观与村落式形态必然产生冲突。如果这些村庄拥有财政能力和相应的体制改革来接受这些城镇化因素,那将大大减弱改造对城镇化产生的滞后效应。 二、镇中村改造的特点 反思以上镇中村在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可知,镇中村的改造是解决矛盾最直接和最易产生成效的方式。这种改造是在法定规划约束的范围内进行的有关户籍制度、

7、村民生活方式、基础设施配套、打造城镇特色等4一系列改造。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村民的生活方式基本城镇化。要改造镇中村,首要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通过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增加村民就业,使村民逐渐摆脱对农业的依赖性,最终使其完全不从事或基本不从事农业范围的工作,向城镇居民一样工作和生活。 2、与镇区共享配套设施。在镇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可以依托镇区,由镇区提供各项配套设施,从卫生医疗到教育,从交通到娱乐设施,镇中村居民都可以非常方便地享受到镇区居民所能享受的设施服务。同时,镇中村也可以为镇区提供互补的服务,比如公营子镇村民集资建设的商住区可以承担镇区一部分的无公害农产品的加工贸易,还有加油、杂货、

8、建材等服务功能。以镇中村方式进行乡村城镇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发展成另一个集镇,而是与原有的集镇进行资源互补,拓展成为更大规模的集镇,共同推动集镇的市镇化。此过程中镇中村的集镇化必须和镇区的市镇化同时迈开,村变得更像乡镇的一部分,整个乡镇才能变得更像市镇。 3、保留村民对村落的特色性依赖。公营子镇在进行镇中村改造的同时,积极采用规划控制手段来保存村庄的机理和文化,在设施现代化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村民对原居住环境的依赖,从而体现城镇化建设中的特色。主要改造手段有:一是利用村落管理制度来强化社会关系网络,使镇中村连成一个整体综合规划布局;二是镇政府牵头村委会集体做好集体经济的利益分配问题,如耕地的分

9、配、征地赔款地分配等;三是保留镇中村原有的宗族关系和宗教制度,维护更新具有文化符号的建筑景5观;四是理清民间信仰关系,通过围绕寺庙等集会场所开展信仰活动,加强村民的相互认同等。 三、结语 镇中村改造应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稳步地推进从农村向城镇转变、从农民向居民转变、从农村管理向城镇管理转变、从农村村落向城镇社区转变等。这种改造涵盖空间形态规划、经济结构与组织、社区结构与管理、生活方式等各个基本方面,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因此必须拥有相应的全方位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从公营子镇的特色城镇化建设到全国其他先进小城镇改造的实践经验,都证明了镇中村改造的多样性和过程性,只有以村民的生存为本,得到村民对城镇化进程的适应性和对新建居所环境的依赖性反馈的镇中村改造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苏刚,葛海明,黄晶珂.小城镇城中村改造策略探讨-以东营市陈庄镇总体规划村庄改造思路为例.小城镇建设,2009.(4) 2邵晓梅,王静.小城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3) 3周大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研究,2007.(3) 4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公营子镇总体规划(20042020) 【作者简介】:王思成,男,1986 年 5 月出生,河南商丘人,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