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摘要】 采掘业和初加工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产成品附加值低、耗费劳动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资源型产业必然要向产业链下游的深加工业发展。本文研究了鹤壁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分析了资源型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资源型产业 产业链 结构优化 循环经济 一定时期内,城市由于资源长时间大量开采加工逐渐形成规模产业,这些依靠资源开采和初加工而形成的产业通常被称为资源型产业,这些城市被称为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的上游是资源的生产和加工,受储量影响大,生产极度依赖资源,耗能多,环境污染严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下游产业附加值高,资金需求大,技
2、术生产条件高。本文以鹤壁市为例分析资源型产业的优化途经。 一、鹤壁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状况 鹤壁市地处河南北部,是依托资源兴起的工业城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共发现矿产 30 多种,已探明矿藏 11 种,是河南省重要的资源产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2005 年鹤壁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市初,鹤壁仅有煤炭生产工业,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且产业发展一直依赖矿产资源。自 2000 年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以来,截至 2011 年,鹤壁市煤炭资源一直为 16 亿吨,周边并未发现特大型煤矿。面对有增的产业和2无增的矿产资源,其产业发展遭遇到了瓶颈。以下
3、从鹤壁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科研状况和能源产出与消费结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产业结构 鹤壁 20002011 年国民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 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19.2 亿元,2011 年为 55.95 亿元,是 2000 年的 2.9 倍。200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41.4 亿元,2011 年为 365.36 亿元,是 2000 年的 8.8倍。2000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4.6 亿元,2011 年为 89.62 亿元,是2000 年的 3.64 倍。第二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其中工业增加值最多,约占第二产业的 90.8%、鹤壁市国民生产总值的 70%,贡
4、献率最高。鹤壁产业结构大体呈“枣核型” ,且中心部分越来越大。 从资源型产业总体来看,2000 年资源型产业分行业工业增加值约为2.56 亿元,占行业总数的 61.9%,2011 年约占 48%,较 2000 年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减缓,非资源产业增速加快,资源型产业的比重降低。可见,单一的煤炭工业结构逐渐被打破。2000 年煤开采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 30.9%,2011 年下降到 18.3%。2005 年循环经济实施以后,农副食品加工业打破了煤炭行业的统治地位。从资源型产业内部来看,20002003 年煤炭选采业工业增加值占比约为 30%,比其他资源型产业占比的总和还多。这表明上游资源型
5、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规模较大。2004 年后煤炭选采行业独大的状态逐渐发生变化,一些非资源产业挤占了煤炭选采业的份额,同时,资源型产业也逐渐向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下游产业转移。 2、就业结构 320002011 年煤炭采选业单位从业人员一般为 12001600 人,非金属矿采选业只有 20 多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单位从业人员在 1300 人以上,其他资源型产业人数少,资源型产业初级加工和深层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人数占制造业总人数的 20%左右,且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人数有下降趋势。非资源产业单位从业人员较多,约占社会从业人员的 50%60%,且还有
6、增长趋势。可见,资源选采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比资源初级加工和深层制造业多,资源型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已经开始向非资源型产业转移。 3、资源型产业科研投入 科技活动对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从资源型产业内部来看,近年来,鹤壁市采矿业科研人员逐年增加,由 2000 年的将近 400人,增加到 2011 年的 900 多人;R&D 人员由 2000 年的 300 多人,增加到2011 年的 600 多人。资源加工业科研人员人数较少,而深加工业科研人员数仅占制造业的 20%25%。资源型产业科研经费筹资总和为 1.08 亿元,工业筹资总额为 2.3 亿元,资源型产业筹资额占 47.8%。煤炭采选业筹
7、资最多为 7066 万元,其次是化学制造业 3000 万元,有色金属的制造业第三,为 740 万元。科研经费主要集中于煤炭采选业,下游产业的科研经费相对较低,这不利于资源型产业向下游发展。资源型产业科技经费主要用于经常支出,新产品开发支出较少。新产品的开发虽注重下游产业的投入,但比例仍然不高。 4、能源产出与消费结构 资源型产业是高度依赖资源的产业,20002011 年资源型产业原煤4产量从 765.4 万吨逐渐增加至 2005 年的 1224.9 万吨,从 2006 年开始原煤产量减少至 1128.8 万吨,此后原煤产量一直波动增长。20002011 年发电量基本呈上涨态势,2008 年发电
8、量为 1237412 万千瓦小时,达最大规模,较 2007 年增长了 64%。鹤壁自 2005 年实施循环经济后对原煤产量的增长有所控制,煤炭采选业的规模扩张有所收敛。鹤壁市意识到资源枯竭会给本市带来巨大的资源压力,故减少原煤产出,使资源型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优化。 资源型产业能源消费的主要产品为原煤和电力。循环经济实施前,原煤消费量平均每年 414 万吨,资源型产业原煤消费量为 313.5 万吨,占工业能源消费的 75.7%。电力、热力制造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56.9%。其次是煤炭采选业,占资源型产业消耗量的 34.1%。电力消费量总量 187648 万千瓦时,资源型产业消费总量 121
9、952 万千瓦时,占工业消费总量的 70%。煤炭采选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 36.5%。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消耗占资源型产业的 20.4%。循环经济实施后,原煤消费量平均每年 1106.5 万吨,资源型产业原煤消费量为 734 万吨,占工业消费总量的 66.3%。煤炭采选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 82.1%。其次是电力、热力制造业,占资源型产业消耗量的 37.6%。电力消费量平均每年367256 万千瓦时,资源型产业消费总量为 256363 万千瓦时,占工业消费总量的 69.8%。煤炭采选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 43.1%。非金属矿制造业占资源型产业的 21.4%。说明鹤壁市资源型产业的
10、发展重点还是上游煤炭选采业,虽然开始向下游产业转移,但转型力度不大,速度缓慢。二、资源型产业结构优化对环境的影响 5自循环经济实施以来,鹤壁拓展了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大力发展煤电一体产业,将煤炭进行转换升值,每年可就地转化原煤 500 多万吨。煤电一体年节约标准煤 15 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400 多吨。煤电一体还可将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每年多利用以前残留的煤矸石 30 万吨左右。而煤、电、煤化工等产业聚集成为产业园区,上下游产品紧密连接,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使废物排放量减少,产业链更为经济、更可持续。 金属镁的加工制造属于有色金属制造业。鹤壁市金属镁产业实行关停小作坊、合并及扩大中小型企业
11、等策略,2008 年后关闭了 62 家年产在1000 吨以下的小金属镁厂,把鹤壁市的多加金属镁企业整合成 5 家龙头企业,节约能源达 50%以上,每年节约标准煤 3.6 万吨。镁渣和煤矸石等废料又可作为高性能的新型环保陶瓷滤料,每年回收利用金属镁冶炼废渣和煤矸石等废料 10 万吨,使金属镁产业循环链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三、鹤壁市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从以上分析来看,鹤壁市产业发展中的不良问题为:产业结构以煤炭相关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从就业来看,传统的资源开采业从业人员需求较少,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但是鹤壁市资源型产业的劳动者大多集中在煤炭采选业,而资源的初级加工业
12、和深加工业劳动人数较少。产业内部人员分布不均,资源型产业吸纳劳动力有限。从科研人员的结构部分来看,资源型产业的科研人员数不多,科研经费投入较少,对资源型产业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更少。资源型产业的产业内部科技投入不足,资源型产业整体和下游产业的科研投入有待提升。从能源结构来看,煤炭采选业依旧是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原煤6和电力的消耗呈逐年增加趋势,资源型产业的消耗是主力。资源型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这将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四、鹤壁市资源型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1、积极引导资源型产业转型,提升下游制造业水平 资源型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应按照“资源采选业资源初级加工业资源深层制造业”这种从上到下的产业链路
13、径发展,继续将发展重点定位于煤电一体化和金属镁加工业,推进有色、化工等产业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促进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逐渐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摆脱对原始资源的依赖。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促进鹤壁市资源型产业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2、完善资源开发体系,建设能源供应基地 统筹安排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有重要价值的勘察和开发基地,努力提高资源对鹤壁、河南省乃至我国的保障程度。整合、优化重要矿产资源,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加快小规模资源企业的融合合并,整合大型矿产资源企业。鹤壁市在资源型产业构建的同时,还要加强能源建
14、设,建立综合能源体系,加强与其他资源供应地联系,确保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3、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人员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推进煤炭开采、清洁生产、废物利用以及污染治理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使资源型产业向着下游高端产业发展。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逐步增加资源型产业重大科技专项投入比重。调整就业结构,鼓励劳动者7向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提高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型产业的资金支持。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管理,努力培育科研人员和科研创新团队。 4、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鹤壁市在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同时,要严格执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各项准则,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抓住资源开发、资源消耗
15、、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循环经济的五个关键环节,并按此规划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与企业整合。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为核心,推行清洁生产。 【参考文献】 1 鹤壁市统计局:鹤壁市统计年鉴(20002011)Z. 2 GB/T 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3 解振华:中国循环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 王国印、王动:环境规制与企业科技创新:低碳视角下波特假说在东部地区的检验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5). 5 耿明斋: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基于传统农区的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