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摘要: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有关规范虽已有详细规定,但仍有若干问题没有明确具体作法,给工程施工质量留下了隐患,本文针对粱柱节点箍筋施工,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保护层厚度等方面出现的常见问题,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强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民用建筑房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多高层框架结构房屋数量猛增。但在施工过程中,特别是梁柱钢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实践与规范谈以下几点: 一、柱钢筋存在的问题分析 l、柱主筋位移 在具体施工中柱钢筋混凝
2、土接搓部位经常出现明显的柱主筋位移现象。而根据规范要求不论圆柱,方柱或异形柱,依据设计配筋数量,施工时都应保证柱主筋配置的均匀性。解决此类问题,可采用箍筋和钢筋模具同时定位的方法,在混凝土接搓面上约 50-100MM 范围内,绑扎一道箍筋,以保证柱主筋达到保护层的位置,再用模具固定每根柱主筋的位置,保证其均匀性,这样,在浇筑混凝土时,柱主筋就不会因振捣混凝土而出现位移现象。 2、梁柱节点处,柱内箍筋数量不足 2在梁柱节点处,钢筋数量多,施工难度大,常出现柱箍筋数量不足现象,严重影响了柱的受力,违背了梁柱“强节点”的规范要求。根据国内外震害资料,梁柱节点区的破坏,大多是由于节点区无箍筋或少配箍筋
3、,在剪压作用下混凝土出现斜裂缝甚至挤压破碎,造成纵向钢筋压屈成灯笼状。因此,绑扎节点核心区内的箍筋数量必须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不许漏绑或少绑。 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在钢筋下料加工的时候,就考虑增加若干根与箍筋同级别的短钢筋,具体长度根据节点区箍筋高度确定,箍筋开口处先焊接好,然后把柱箍筋按照设计间距用短钢筋焊接,可以在箍筋生边或两边相对焊接即可,加工成上下开口四周封闭的整体骨架。 2)在安装梁钢筋之前,把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用垫木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纵向钢筋并绑扎,待梁钢筋安装完沉梁时,节点区骨架就与梁整体下落,且不会出现变形,开口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保证节点区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
4、效果很好,使得节点区箍筋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3、纵向钢筋在节点角部弯弧内半径过小 由于施工时现场工人为了便于施工,一般都采用小直径钢轴弯折成型,因此造成梁柱顶层端节点的柱外侧纵向钢筋和梁上部纵向钢筋在节点角部的弯弧内半径过小,不符合规范要求,给顶层端节点留下隐患。根据国内许多试验结果表明,当粱上部钢筋和柱外侧钢筋在顶层端节点外角的弯弧内半径过小,可造成弯弧下混凝土斜压或局部压碎。故规范3对钢筋的弯弧半径最小值做了相应规定,当钢筋直径 D 不大于 25MM 时,不宜小于 6D当钢筋直径 D 大于 25MM 时,不宜小于 8D。当弯曲内半径较大时,可在外角部的素混凝土中配置一些短的构造钢筋。 二、
5、梁钢筋存在的问题分析 1、梁主筋位置偏移问题 当梁主筋为两排以上时,钢筋位置常出现明显偏移,钢筋位置若向梁中和轴靠近,将导致钢筋合力重心偏移,使梁截面有效高度减小,从而降低截面抗弯强度,使构件安全度降低,造成隐患。 2、梁侧纵向抗扭钢筋与构造钢筋混淆现象 在梁柱施工中常出现的混淆现象是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最易忽视的问题是锚固长度不够,其入支座长度应按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考虑,即满足 LAE 或 LA 的要求。但有的施工人员对此规范不了解,钢筋伸入支座长度不等,有的竟只伸入支座 5D,严重不符合规范要求,给施工留下了隐患。 3、主次梁节点附加横向钢筋的设置不规范 主梁承受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时,按
6、规范要求配置足够附加箍筋或吊筋,以避免斜裂缝出现或局部破坏。施工中常存在以下问题(1)附加箍筋位置不正确(2)吊筋加工尺寸不合理。 三、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根据设计原则,为保证“强柱弱梁”强节点的要求,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通常会比梁板高,而且随着建筑物4高度的增加,两者的差距会更大,然而这样的话,就会给实际施工带来很大麻烦。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柱和梁板混凝土分两批集中浇筑,即节点区采取和梁板结构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浇筑。原因是如果单独浇筑节点会存在混凝土供应量少商家不及时供应且节点与梁板分隔困难的问题。而若同柱一起浇筑,则会出现节点区混凝土施工缝留
7、置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问题;若与梁板同时浇筑又会在节点“夹层”存在质量隐患。 根据规范要求,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宜大于 5MPA,如果超过时,梁柱节点区施工时应作专门处理,使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特别强调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与柱相同,不能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 四、钢筋混凝士框架结构冬期施工问题 l、冬期施工首先要编制冬期施工技术措施与方案。编制冬施技术措施与方案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统筹兼顾,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具体,适用,确保冬施质量。 2、做好室内气温与周围环境温度测量,以便及时掌握冬施的开始时间。同时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测温点,定时定点每昼夜测温不少于 4 次,求
8、出平均温度并做好统计与记录。 3、测量混凝土出罐,入模温度,每一工作班不少于 4 次。混凝土养护温度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在易于做散热的部位设置测温孔,全部测温孔均应编号,并绘制温孔布置图,测量混凝土温度时,温度计应采取措5施与外界气温隔离,温度计留置在测温孔内的时间不应小于 3MIN,在达到临界强度以前每 2H 测量一次,以后每 6H 测量一次,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4、从施工实践来看,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一般宜优先选用综合蓄热法,其施工简单,经济合理且易于保证质量。综合蓄热法即根据室外及周围环境温度掺加早强防冻剂,同时对混凝土及时进行保温覆盖,防止热量过快损失,减缓混凝土的冷却速度,使混凝土在正常温度条件下达到预定的设计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