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若干问题的对策思考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政策导向、制度创新、职业标准的制定贯彻、考核体系的完善、内涵建设的丰富等五个方面对校企合作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剖析 一般而言,校企合作分为校企浅层合作和校企深度合作,校企浅层合作更看重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结果”合作,而校企深度合作是相对于校企浅层合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是“结果”的
2、合作,更是“过程”的合作,而这种合作无疑将会促使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实现“互利多赢”的根本目的。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时刻关注校企合作的发展,利用在企业兼职之便,走访了部分企业的负责人,结合部分高职院校的自身状况,深深地感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成为高职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严重困扰校企合作持续健康深入开展。 21.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问题 目前我国职教界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政
3、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 2.校企合作的理念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决策层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对其涵的理解却还是一头雾水。他们简单的认为,给学生找个顶岗实习的单位就叫校企合作,如果能拉拢说服一部分企业接收自己的毕业生,更是校企合作的皆大成功。更有甚者,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侥幸心理,总以为现在生源充足,就业形势良好,没有必要搞什么合作,完全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应有的热情和动力。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很多企业片面地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生产与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跟他们无关,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分散精力。与其花费 23 年时间来培养一个刚毕业的大
4、学生,还不如从其他企业直接引进熟练工。 3.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问题 作者简介 魏国安(1981) ,男, 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高职院校办学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大都限于 3建立“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浅层次合作。多数企业给予院校的资助大多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而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合作目标相差甚远,还没有真正融合,制约了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生、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 4.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 目前来看,学校和学生所得到的效益最为明显。学校主要得益表
5、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创新,专业建设实现了与企业接轨,课程改革和教材融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队伍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学生就业率进一步提高,社会认可度也逐步提升。学生主要得益表现为:在学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得到了实践技能的锻炼,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就业前景更加乐观。而企业所得到的效益则体现为:拥有了庞大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这是企业自身所无法在短期内得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思考 为了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及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作为。 1.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
6、各方的职责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和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帮助学校、企业解决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譬如,对于组织4学生实习好的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将授予其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称号,并计入企业的诚信档案,向社会公示,以表彰和肯定他们为行业、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在有关的行业评奖、评优、招标中,也要采取倾斜和激励政策。 2.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这就要求企业与学校、行业主管部门与教育主管
7、部门、行业协会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都要思考如何在制度建设上有所作为,在各自的层面和领域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使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受益。只有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才能真正调动企业与学校、产业界与教育界各方的积极性,共同开展人才培养。 3.创新考核标准,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参考 IS09001:2000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确立“以能力考核为主、以知识考核为辅”的总的考核方针,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再单纯凭一张试卷的成绩来决定,而是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到考核中来,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学生
8、进行考评,最终体现了考核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高职院校教师的考评机制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譬如在职称晋升制度中可以规定,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应至少有一年以上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间,同时要帮助企业至少解决一般性的技术服务难题。 4.制定并贯彻实施好相关职业标准,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 5职业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智慧和资源,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标志成果之一。职业标准在整个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引导职业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技能竞赛等活动,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越来越呈现出来。一个统一的、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目标的职业标准体系,对于开展国民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素
9、质,促进就业,加强人力资源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职业标准还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5.丰富内涵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高职院校要严格贯彻“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二是通过校企
10、之间的深层次合作,高职院校应采取“冠名办班” 、 “互动介入” 、 “社会培训” 、“校企共融开发” 、 “模块化教学” 、 “基地培养” 、 “政府搭台” 、 “送来返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群建设,将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以及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三是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即“厂中有校,校中有厂” ,同时要实现院校与企业的资源共6享。四是高职院校应将知名企业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以校企融合的特色文化塑造人、培养人、改变人。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55 3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6. 4康兴娜,李勤道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3 5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1 6矫爱玲,等借鉴国际经验,发挥我国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