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构造地质学——波浪镶嵌学说.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577611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构造地质学——波浪镶嵌学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等构造地质学——波浪镶嵌学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等构造地质学——波浪镶嵌学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等构造地质学——波浪镶嵌学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等构造地质学——波浪镶嵌学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张伯声 波浪镶嵌构造 一、张伯声生平 ( 1903.06.23-1994.04.04) 1903年 6月 23日,出生于河南荥阳。 1909年,读私塾。 1913年,入荥阳县高等小学堂,聪颖好学,并喜爱自然地理。 1917年, 14岁时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 河南大学 )。 1919年,他被学校破格选送清华学校深造。 1926年, 清华大学 毕业后,又被保送公费赴美留学。张伯声留学美国 4年,先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不到两年就完成了该校规定的全部学分而提前毕业,获硕士学位。随后考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化学。 1928年 3月,他受到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谭锡畴的影响, 把兴趣转

2、向了地质学。于是,他报考芝加哥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并被录取,开始跟随著名的岩石学家约翰逊教授、构造地质学家坎伯仑教授攻读地质系专业。 1929年,张伯声转入斯坦佛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受到地质学家维里斯教授、布莱克卫尔德教授的精心指导和亲切教诲,学业大有长进。 1930年 5月,张伯声因家事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1930年,被聘为焦作工学院(现 中国矿业大学 )地质、岩矿学教授。 1931年,被聘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 西南交通大学 )教授。 1932年,被河南大学聘为理学院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 1933年,张伯声被聘为天津 北洋工学院 教授。 1937年, “七

3、七 ”抗战爆发后,他跟随北洋工学院内迁西安,到由平、津各大学联合组成的 西安临时大学 任教。 1938年,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次年兼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1939年,任 国立西北工学院 教授。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他被政务院任命为西北大学理学院院长 1956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61年,张伯声教授因过度劳累,身患高血压病,西北大学为照顾他的身体健康,决定他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热情在指导研究生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新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1978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次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

4、并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84年,他改任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 张伯声院士是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西安分社主任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四、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年)。 1994年 4月 4日下午 5时,在西安逝世,享年 91岁。 二、主要成果1、 中国二叠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奠定了中国此方面研究的基础,被国内外同行所采用。2、首次划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并阐明其特点和发展过程,为国内外专家广泛接受。 50年代主持编制了全国一整套地质图件,含 1: 100万地质

5、图、大地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这是用图件形式总结全国地质工作成果,为世界首创。 3、创立和发展 多旋回构造运动学 40年代,通过分析中国实际资料,黄汲清提出了 造山带 或地槽褶皱带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 70年代末,结合 板块构造学说 ,他发展了 多旋回说 ,提出了板块多旋回开合 手风琴运动模式 。许多矿床学家已采用多旋回成矿说。 4、提出 陆相生油论 和 中国找油突破 ,早在 40年代初提出了 陆相地层生油论并认为生油和储油地层也是多旋回发展的。因此,陆相中、新生代盆地应是找油气的主要对象。并于 1955年按此原理布置了柴达木、准喀尔、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为找油重点地区,并特别强调中国东部之华北

6、平原和松辽平原也应是找油重点区,导致了大庆油田的发现。 80年代对塔里木油气勘探和大庆深部找油做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具体建议,收到了极好的实际效果。 多旋回构造 运动学说一、 单旋回说欧洲和苏联地质学家的单旋回观点简介19391950 间,史蒂勒发表了几篇论文,提出地槽褶皱带的构造岩浆旋回发展特点,并总结如下表:初期岩浆活动:(地槽期) 蛇绿岩同造山期岩浆活动(造山幕) 花岗岩高造山:顺层花岗岩和区域变质晚造山:穿层花岗岩和接触变质后继岩浆活动(半克拉通期 安山岩等喷发,各种斑岩侵入末期岩浆活动(全克拉通期) 玄武岩自此以后,史氏的观点(单旋回 monozklisch)被广泛接受。在欧洲方面,如

7、德西特尔、锐提曼、俄布安等人都基本上采用了它 ;俄布安在 1975年出版的巨著中作了某些补充和修改,但还是脱离不了 “ 单旋回 ” 见解。在苏联方面,成矿规律学家毕利宾,接受了史氏的观点,但 “ 发展 ” 了一步,提出了初期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晚期阶段和末期阶段等概念,并把它和成矿期和成矿阶段密切结合起来,提出了所谓的 毕利宾模式 。其他苏联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如别洛乌索夫、斯米尔诺夫、的瓦尔契列立泽,等都采用了史氏和毕氏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大地构造和成矿规律。应该说苏联人这一套研究方法对我国地质工作者是有一定影响的。二、 多旋回构造 运动学说(简称 多旋回 学说)(一)发展历程1、 1

8、945年第一次提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概念,但很不成熟;2、 1960一 1962年间、在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的过程中,作者和肖序常、任纪舜、姜春发等,把这一概念发展了一步,并在 苏联地质 和东德的 地质 杂志上发表了相应的论文;3、 1965年作者等人发表了 中国的优地槽和冒地槽以及它们的多旋回发展 专著,进一步阐述了多旋回理论;4、 1974和 1977年的 地质学报 上发表了文章,对多旋回观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二) 多旋回学说简介 地壳发展是多旋回的,即一个褶皱带的形成往往是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多旋回) 。按 造山运动的影响程度,把造山运动分为:主旋回:使地槽系发生全面变质的旋回(造山运动);次旋回:使地槽发生部分变形的旋回;前期旋回:地槽转化为地台之前 (即主旋回之前 )地槽阶段的各构造旋回;后期旋回:地槽转化为地台之后,地台发展阶段的各构造旋回;在地槽发展全部过程中, 岩浆活动 和 沉积建造 、 地震活动 、 成矿作用 也是多旋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